代文娟 任書堂
(1.上海師范大學附屬第二實驗學校,200062;2.上海市普陀區教育學院,200063)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體育課轉為線上進行,學生居家鍛煉活動受較多限制,考慮到學生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的現實需求,筆者遵循“初中體育多樣化”的課程改革思想,結合學校提出的“指向創造性問題解決的項目設計實施與評價”,進行了線上體育教學方式的探索,實施了項目化學習[1],帶領學生共同研制《居家健身管理手冊》,讓學生堅持運動健身,健康抗疫,并培養學生高階認知能力,促進學習素養提升。
項目化學習指向真實的問題解決、探究性的學習歷程,以及知識與技能在情境中的建構,本項目以“問題驅動、學習任務推進、學習支架輔助”的模式推進。
項目化學習核心要素包括真實的問題驅動、任務設計、解決問題、公開的成果表達與討論,其中問題的產生源于真實的情境,這是項目化學習的關鍵。通過驅動性問題的引入,引導學生分解問題形成3個子問題(圖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圖1 項目化學習問題鏈
項目過程中,學生需要經歷入項[2]、設計鍛煉計劃 初稿、鍛煉計劃升級與評價、出項準備、出項[2]、項目反思6項學習任務(表1),共歷時10周。

表1 項目化學習任務與支架
學習全程共為學生提供10個學習支架[3](表1),輔助學生重新建構及運用跨學科知識,提升高階思維能力以及完成相關評價。
1.核心知識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課程內容要包括體能和健康教育,而健康教育需要多門課程共同承擔,體育與健康是落實健康教育的主要課程[4]。本項目化學習涉及兩個學科,學生要掌握的學科知識包括滬教版《體育與健身》:八年級——基礎內容I——各項體能練習方法——基礎理論,以及滬教版《生命科學》:八年級(上冊)——第3章 健康與疾病——3.1制訂健康計劃。
2.核心能力
通過體育與健康和生命科學的學科知識再建構,學生能夠提升跨學科知識整合能力,從而提升問題分析能力,厘清問題解決思路,最后通過制訂鍛煉計劃提升創新能力[1]。
“素養”不是機械性習得的知識與技能,是指在情境中獲得生長性經驗,再遷移創造性運用的過程。本次項目化學習要提升的學習素養包括探究性實踐(鍛煉計劃可行性分析、實施)、社會性實踐(團隊合作完成展示、答辯與評價)、審美性實踐(居家健身管理手冊的版面設計和匯報PPT的設計)、技術性實踐(體能練習方法、相關數據的測量與分析)[1]。
1.創設問題情境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疫情居家不能外出,然而生命在于運動,請問你怎么保持身體健康呢?”這一現實問題,繼而和學生一起討論“什么是健康?如何保持健康?你掌握的知識能做些什么?”引出核心知識,提升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將驅動性問題分解為如何設計鍛煉計劃、如何評估鍛煉計劃合理性、如何展示居家鍛煉成果3個子問題,教師通過入項記錄單,留下學生思考的痕跡。
2.明確出項形式
通過對驅動性問題的分解,學生對成果展示環節充滿期待,由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預設出項形式,“以終為始”的設計思路能夠促進學生圍繞相關聯的子問題實施各項實踐活動。經過頭腦風暴,選擇小組答辯的形式展示居家鍛煉成果,讓學生的項目化學習體驗更加深刻。
設計鍛煉計劃應該有針對性,要符合學生的需求。首先,教師提供居家健身基本原則,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健身觀。然后,教師介紹BMI指數、腰臀比、腹部皮褶厚度3種體質評估方法及數值意義,并在課上進行相關數據測算,幫助學生完成體質上的同質分組;此外,教師提供“居家健身”視頻,介紹力量訓練(有器械方式、無器械方式)、有氧訓練(有器械方式、無器械方式)多樣體能練習方法,學生通過學科知識學習單,記錄答案的前后變化(圖2),幫助學生形成鍛煉計劃設計思路。最后,學生結合自身需求和居家條件選擇適合的健身方式,完成鍛煉計劃初稿(圖3)。

圖2 學科知識學習單

圖3 鍛煉計劃初稿
1.評價計劃合理性
學生經過第1周的練習,對鍛煉計劃的運動內容、運動強度、鍛煉目標有最直接的感受。教師提供運動強度評價方式與標準,講解如何利用心率評估運動強度及心率測量的辦法。教師為學生提供鍛煉情況記錄單,評估鍛煉計劃初稿內容可操作性、運動量水平、運動強度水平,并提供改進建議,幫助學生自評鍛煉計劃合理性。
2.計劃升級與實施
學生掌握運動強度的評價方式與標準以后,對鍛煉計劃初稿進行升級(圖4),從第2周實施,明確了鍛煉目標,運動內容與目標相匹配,設置的運動強度更加合理,且增加了照片打卡以及家長監督點評。持續到第4周會依據體能的變化再進行鍛煉計劃的調整與實施,直到第8周完成居家鍛煉計劃。第8周時,教師組織學生介紹鍛煉計劃結果,提供支架7-計劃閃光點推薦,引導學生從前測、后測數據的變化評估同學們鍛煉目標的達成度,由此推薦有效的鍛煉內容與方法,完成組間互評。

圖4 鍛煉計劃升級稿
學生在第9周完成《居家健身管理手冊》的研制,手冊包括居家健身基本原則、數據自測方法與參考標準、居家鍛煉計劃、鍛煉數據對比分析、居家鍛煉心得等,完整地記錄研制與實施過程,將通過出項活動展示,在出項前要做好整理歸納工作。
1.落實分工
出項活動以小組答辯的形式進行,小組是入項活動時候的分組,小組長作為評委席成員;活動主持人由學生自主選出;小組長組織組內分工,包括手冊文本的收集、答辯PPT的制作、宣傳欄的布置(共享文檔),通過組內推薦或自薦的方式確定匯報人,小組成員各司其職,工作表現與項目化學習考評掛鉤。教師根據評價量規(見表2)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

表2 過程性評價量規
2.完善不足
小組分工完畢后,教師提供答辯流程,講解答辯的程序,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提出方向,提醒學生檢查出項準備工作,監督學生完善工作細節。
出項展示以抽簽的方式決定小組答辯順序,每組限時10分鐘。教師提供出項記錄表(圖5),小組代表可選擇其中1~2個作答,小組成員記錄,其他學生作答;在每組完成答辯后,學生進行打分,完成評價。教師幫助學生匯總出項相關材料,指導學生“工作留痕”為反思做好準備。

圖5 出項記錄
出項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終結,教師提供項目復盤記錄單并提問“如何提升居家鍛煉質量?”讓學生回顧實踐中的收獲與不足,引導學生舉例說明居家鍛煉影響因素及解決辦法,進一步提升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為項目迭代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