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婷


2022年春節,對比重慶北站、西站的熱鬧,菜園壩火車站顯得格外冷清。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隨著成渝鐵路通車,菜園壩火車站卻是重慶最熱鬧的地方之一。
成渝鐵路是新中國自主修建的第一條鐵路,顯示了中國共產黨人治理國家的決心和能力,也在政治、經濟、交通等方面深刻改變西南地區的格局,為區域經濟騰飛發揮了巨大作用。
巴蜀人民近半個世紀的夙愿
“成渝鐵路的建設和投入使用,對改善四川地區落后的交通狀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中國共產黨重慶歷史》這樣記載。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這條鐵路建成不易,從圖紙到落地,跨越了數十年的風雨。
早在1903年,清朝政府即擬定修建成渝鐵路。之后,北洋軍閥政府和國民黨政府也曾制定成渝鐵路的修建方案。但,成渝鐵路工程始終停留在圖紙上。
中國共產黨沒有讓人民繼續等待。
1949年12月8日,西南局進駐重慶。鄧小平在隨后進行的西南局擴大會議上,首次明確指出要興建成渝鐵路。同年12月31日,西南局召開常委辦公會議,鄧小平在會上指出:“要以修建成渝鐵路為先行,帶動百業發展,不但可以恢復經濟,而且可以爭取人心,穩定人心。”
1950年1月2日,鄧小平向中央報告工作時也提出,建設西南經濟的第一步就要修好成渝鐵路。同年2月8日,西南軍政委員會在重慶正式成立,遵照鄧小平的指示,該委員會做出的第一項決策,就是“以修建成渝鐵路為先行,帶動百業發展,幫助四川恢復經濟”。
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同時面臨西方國家的封鎖禁運,要修鐵路談何容易?鄧小平赴京向毛澤東請示。
毛澤東說,你能說服我,我就鼎力相助;否則,就暫時擱置。
鄧小平便講了三條:
第一,四川交通閉塞、政令不暢,古人云: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不修鐵路,不利于四川的政令暢通。
第二,重慶、成都是西南中心城市,如修建鐵路,可以帶動四川乃至西南百業興旺,并向全國提供優質大米、豬肉、禽蛋和副食品,互通有無。
第三,中國人還從未自行設計、自行施工修建鐵路,如果成渝鐵路率先修成,既可提高中國的國際聲望,也可使大大小小的工廠訂貨充足,加快工業發展。
這三條理由讓毛澤東下定決心:“修成渝鐵路,先期啟動資金撥2000萬公斤小米工價。”
國家當時財政相當困難,黨中央和政府為了西南人民,決定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立即開始興建成渝鐵路。
黨中央指示鄧小平,修建成渝鐵路要“依靠地方、群策群力、就地取材、修好鐵路”。為貫徹中央指示,西南軍政委員會立刻決定,在原成渝鐵路工程局的基礎上,成立新的重慶鐵路工程局,全力投入鐵路建設。
1950年3月21日,重慶鐵路工程局(同年6月改為西南鐵路工程局)在重慶嘉陵新村掛牌成立。
軍隊打頭陣,專家有職權
為了盡快修好鐵路,鄧小平深思熟慮后,認為軍隊的行動要在地方之前,這樣才能搶時間、做表率,于是決定迅速抽調軍隊干部充實鐵路建設領導班子。
根據鄧小平的指示,西南軍政委員會決定在地方組織工作開展之前,先抽調西南軍區部隊組成軍工筑路隊對鐵路進行修建。
1950年6月15日,西南軍區直屬部隊組成的第一筑路隊開赴九龍坡、油溪等工地,正式開始了成渝鐵路的修建工作。資料顯示,整個西南軍區前前后后共投入3萬余名官兵,他們一手拿槍、一手拿鏟,擊敗了沿線的土匪和特務,推進了鐵路的修建。
在整個成渝鐵路修建過程中,鄧小平都特別尊重人才,虛心聽取專家建議,并指出:“對專家要大膽使用,讓他們有職有權,并在工資待遇上給予從優照顧”,使其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和勞動積極性。
按照這一指示,西南軍政委員會決定留用原成渝鐵路工程局的全部技術人員,其中包括優秀的工程師,如劉建熙、藍田、雷從民等。在黨中央、政務院的大力支持下,全國各地鐵路局也迅速調集技術人員、干部云集四川,充實成渝鐵路修筑第一線。與此同時,重慶鐵路工程局還舉辦了各種短期業務培訓班,培養技術工人。
從1917年就開始從事鐵路工作的著名鐵道選線專家、工程師藍田,幾十年來幾次參加成渝鐵路建設,又幾次退出。鄧小平修筑成渝鐵路的決定,使這位老技術人員重新煥發了青春。為了精測線路,他從重慶沿長江步行測量,對成都到亂石灘一段提出改線方案,縮短線路里程23.8公里,提早完成工期,替國家節省了材料和施工費用。
留美鐵路專家劉家熙,負責成渝鐵路全面技術領導。只要聽說哪個工地上遇到技術難題,他都會立即趕去考察解決。對人們贊揚他謝絕美國波阿鐵路公司邀請、毅然回國修鐵路的行為,劉家熙這樣回應,“花這么多學費學到的知識,能不用在國家富強上嗎?”
民工們也在勞動實踐中發明了搬運大石的工具——“游車”“滑板”,以及“炮打三面空”的放炮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與此同時,鐵路沿線還有很多農民不計報酬,自帶干糧、自備工具,哪里需要人手就去哪里干活。
在鄧小平、劉伯承、賀龍和西南軍政委員會的具體領導與指揮下,在廣大軍民的共同努力下,成渝鐵路修筑工程進展順利。
為區域經濟騰飛發揮巨大作用
1950年8月1日開始從重慶向西鋪軌,以每天鋪筑5公里又30尺的進度推進。1951年6月30日鋪軌到永川,12月6日鋪軌到內江。1952年1月26日鋪軌到資中,6月13日鋪軌到達終點站成都。
至此,全長505公里的新中國第一條由自己設計、自己建造、材料零件全部為國產的成渝鐵路正式貫通,比計劃工期提前3個月建成通車。
整個工程拆卸土墻及護坡119170立方米,開鑿隧道43座,修建大橋7座,中橋77座,小橋353座,涵渠1195座,架設電線7115.71公里。
1952年7月1日,成渝鐵路通車典禮在成都和重慶兩市同時舉行。賀龍和鐵道部部長滕代遠分別在成都和重慶主持盛大的通車剪彩儀式。鄧小平出席了在成都舉行的通車典禮,他還邀請了當時許多四川耆宿如熊克武、但懋辛、劉文輝等人參加。
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周恩來,西南區領導人鄧小平、賀龍等紛紛題詞祝賀,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劉伯承發來賀信。在重慶,滕代遠把書有毛澤東親筆題詞“慶賀成渝鐵路通車,繼續努力修筑天成路”的大幅錦旗授予西南鐵路工程局,宣讀了周恩來“修建鐵路,鞏固國防,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的題詞和劉伯承簽署的西南軍政委員會命令,嘉獎西南工業部及其所屬重慶101鋼鐵廠、重慶水泥公司、昆明電工廠、長江航務管理局重慶分局、西南鐵路工程局等單位,并為通車剪彩。在成都,賀龍發表重要講話并為通車剪彩。鄧小平也為《新華日報》揮毫題詞:“慶祝成渝鐵路全線通車。”
曾見證了成渝鐵路風雨變遷的民主黨派人士、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張瀾,更以飽含深情的筆墨撰文,盛贊成渝鐵路的通車“使我歡欣,使我振奮”,并代表各民主黨派表示“更應向領導中國人民革命的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致其慶祝與擁護之忱”。
新中國成立初期,成渝鐵路的建設和投入使用,不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顯示了中國共產黨人治理國家的決心和能力,而且作為西南地區城市大動脈,對于改善四川地區落后的交通狀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成渝鐵路通車后,“渝端東接長江航運,南連川黔公路及綦江鐵路,對西南重工業的發展,給予了有力的支援。蓉端北銜川陜公路,西通康藏邊疆,且與繼續興建的寶成鐵路及成昆鐵路構成鐵路網,不僅使沿線物產糖、鹽、煤、鐵、糧食、桐油、藥材等得到寬廣的銷路,并且在政治、經濟及國防上,都起著重大的作用”。
菜園壩火車站見證榮光、等待新生
提到成渝鐵路,老一輩的人們往往會不由自主地想到菜園壩火車站。
背靠鵝嶺山脈,南鄰長江,東倚菜園壩長江大橋,菜園壩火車站是成渝鐵路的始發終到站,位于渝中母城。
在很多資料里,都說位于菜園壩的重慶火車站隨之建成使用,是重慶第一個火車站。經多方考證,重慶火車站(“菜園壩火車站”)建成投用的時間是1959年9月15日,并不是重慶第一個火車站。
成渝鐵路開工后,新火車站選址在原九龍坡機場場址上,即重慶火車南站(“九龍坡火車站”);成渝鐵路通車后,九龍坡火車站也宣告建成。在鐵路交付使用當天,第一列火車就是從九龍坡火車站開出。1959年之前,九龍坡站都是重慶唯一的火車站,直到菜園壩火車站建成,成渝鐵路始發站就改為了菜園壩站。
菜園壩火車站投入使用后,承擔了成渝鐵路客貨運的主力,沿線豐富的人流和特產源源不斷地運往祖國各地,沿線經濟飛速發展。特別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菜園壩又陸續修建了長途車站和公交站點,成為重慶最早的綜合交通樞紐。可以說,菜園壩是上世紀重慶最熱鬧的地方,每到春運必人山人海,一票難求。
1989年到1999年的十年間,菜園壩火車站曾經過多次改建,但由于受到地形的限制依然不能滿足人們的出行。2006年10月,位于龍頭寺的重慶北站建成使用,菜園壩火車站逐漸沒落。
2011年,為迎接成渝高鐵客運專線的停靠,菜園壩火車站幾乎推倒重建。根據當時的設計規劃,站場主體是一棟上部鏤空、類似銅錢的圓形建筑,整個建筑分為兩層,其規模幾乎將現在的廣場全覆蓋。
后來由于施工難度過大,2013年方案進入調整期,長久擱置下來,以至于錯過2015年成渝高鐵客運專線的建成通車,重慶的停靠站最終也改為重慶北站。
后來又隨著重慶西站通車,菜園壩火車站變得更加冷清,似乎沒有繼續保留的必要。但是,這個曾經見證成渝鐵路通車、承載幾代人美好記憶的地方,仍被人們期待實現蛻變、迎來新生。
據了解,在鐵路部門的規劃中,菜園壩火車站將升級換代,更好地發揮其交通樞紐功能。
回望歷史,極大提高黨和人民政府威望的成渝鐵路依然熠熠生輝,曾見證榮光的菜園壩火車站正在等待新生,這都激勵著今天的人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32905003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