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為松

最近,一位走紅于網絡的“物理姥姥”成為了“全民姥姥”,由72歲的同濟大學物理學教授吳於人拍攝的趣味物理實驗、物理常識科普等短視頻吸引了上百萬粉絲的關注與轉發。玻璃杯、大鐵鍋、塑料管……這些隨處可見的生活物品到了吳姥姥的手里就變成了物理實驗的小裝置。有網友看了以后說:“這才是物理課應該有的樣子呀。”“小時候的物理課也這么上,那我可能就是科學家了。”
吳姥姥總是回復說“不晚不晚”。她在大學教書時就鼓勵同學們探究迷人的物理之惑,享受科學思維的快樂;退休以后,更是一門心思做科普,想方設法激發孩子們對物理的好奇與熱愛。她說:“國家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全民素質的提高,需要更多深入的學習和有益的科普。”回想到我們的童年,一本薄薄的《科學家談21世紀》成為百讀不厭的課外讀物,高士其就是大家學生時代的偶像。當年李四光、華羅庚、茅以升等大科學家對可視電話、水陸兩用輪船、無人駕駛汽車等科技的預言,如今也已走入現實。
在沒有手機,沒有網絡,甚至沒有電視的時候,少年宮、少科站就是少年兒童的科普陣地,書本報刊便是科普載體。一套黑皮面的《十萬個為什么》,幾乎人手一冊的《小靈通漫游未來》《算得快》……這些天方夜譚般的科學幻想與趣味學習開啟了我們對知識的渴求和對未知的探索。如何充分發揮社會力量,更多更好更有效地為現在孩子們的知識學習與社會大眾的身心健康提供資源與機會,我認為有三個趨勢可以發展。
一是積極鼓勵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短視頻平臺開設科普專題與專區。讓傳播面廣的短視頻成為全面客觀、立體生動展示科學魅力的載體,可以讓孩子們包括社會大眾有更多機會接觸趣味知識、激發求知欲望、掌握學習方法、拓展科學思維、體會探索樂趣。同樣,對于另一部分老年群體來說,正確的科學普及可以幫助老年人脫離保健食品的陷阱。據報道,有機構專門利用老年人對健康的重視,上門傳銷動輒上萬元乃至幾十萬元的保健食品與產品,行詐騙之實。所以,在全社會推廣普及科學知識、健康常識尤為重要。特別在此次應對新冠疫情中,科普在一些關鍵時刻發揮了穩定市民情緒、平息公眾恐慌、引導社會秩序的巨大作用。
二是聯合發揮社聯、文聯、科協的組織協調作用。可以鼓勵與調動一大批像吳姥姥這樣,學有專長、經驗豐富,同時精力充沛、樂意發揮余熱的退休老專家、老同志,傳播的課程范圍不僅限于科學領域,還可擴展到黨史學習、人文社科、藝術品鑒、體育衛生等方面。曾有調查顯示,我國僅有35%的科學家參與過科普創作,其主要原因是科普工作不計入科研績效考核,也沒有相應的經費支出。那么,由人民團體、文化機構、民間組織等給予適當投入,鼓勵退休的科研人員從事科普工作則不失為一種可行而有效的舉措。像汪品先院士近年出版的《深海淺說》等新書,不僅得到孩子們的熱烈追捧,也得到社會各方面的高度評價,連續獲得“中國好書”等多種榮譽。其實出版界一直就有大學者寫小書的好傳統,譬如竺可楨的《大自然的語言》、朱自清的《經典常談》、葉圣陶的《文言讀本》等等,這些書從出版后就一直受到讀者喜愛。希望將這一好的傳統與做法推廣普及開來,使之成為學術界、文化界、科學界和社會各界的共識,成為今后的發展趨勢。
三是加快科普立法,包括社科普及。沒有廣大人民群眾文化與科學素質的不斷提高,就沒有文化自信和科技創新的社會環境與土壤。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需要不斷提高市民科學文化素質,但在大科普(包括社會科學)立法上并沒有一如既往地走在前列。對比已有不少省市通過地方性法規來補強科普立法,推動深化科普工作,上海如何在社科普及上與已經通過的《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條例》等法規進一步形成合力,構成一套支撐科技文化創新的法律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破解。這將強有力幫助上海從制度建設上來促進城市軟實力的提升,增強人民群眾精神力量。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市社聯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
3465500338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