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必須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新年伊始,31個省區市陸續進入“兩會時間”,在各地對未來一年的規劃中,都可以看到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新路徑。除此之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強化科技創新、堅定不移守好安全發展底線等,也是各地強調的核心。
隨著各地省級兩會的陸續召開,各省區市政府紛紛亮出政府工作報告,總結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成績與不足,部署規劃未來一年的發展新篇章。與去年相比,今年的省級政府工作報告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
去年,《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對28個省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進行了數據分析梳理(截至2021年3月上旬刊對當年省級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高頻詞進行統計時,河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聽取和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黑龍江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聽取和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貴州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聽取和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尚未刊發全文),將每個省區市出現頻次位列前十的詞匯進行了提煉(部分省區市因有并列排名的頻次,故詞匯總數超過了10個;對部分無分析意義的詞匯未列入數據分析整理詞匯單),總共梳理出30個高頻詞匯。
今年,截至本期雜志對今年省級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高頻詞與關鍵詞進行統計時(2022年2月14日18:00),天津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聽取和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尚未刊發全文,故《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對30個省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進行了數據分析梳理,將每個省區市出現頻次位列前十的詞匯進行了提煉(部分省區市因有并列排名的頻次,故詞匯總數超過了10個;對部分無分析意義的詞匯未列入數據分析整理詞匯單),總共梳理出30個高頻詞匯。
去年,在28份政府工作報告中,位列第一至五位的高頻詞匯是:發展(總頻次數3394)、建設(總頻次數3181)、推進(總頻次數1996)、產業(總頻次數1562)、加快(總頻次數1408);位列第六至十位的高頻詞匯是:經濟(總頻次數1388)、實施(總頻次數1341)、創新(總頻次數1180)、改革(總頻次數1162)、企業(總頻次數1044)。
今年,在30份政府工作報告中,位列第一至五位的高頻詞匯是:建設(總頻次數3109)、發展(總頻次數3067)、推進(總頻次數2034)、產業(總頻次數1579)、加快(總頻次數1388);位列第六至十位的高頻詞匯是:實施(總頻次數1355)、企業(總頻次數1252)、經濟(總頻次數1187)、創新(總頻次數1129)、穩(總頻次數1129)(創新與穩并列排名第九)、推動(總頻次數1127)。
與去年相比,今年新出現的高頻詞匯有:社會(位列第14位,總頻次數1020)、支持(位列第22位,總頻次數764)、環境(位列第27位,總頻次數643)、示范(位列第29位,總頻次數575)。
在位列第一至第十的高頻詞匯中,今年與去年相比最大的變化是“推動”以總頻次數1127進入前十,而去年“推動”排在第十二位。“推動”一詞去年在28份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了1004次,今年在30份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了1127次,比去年多了123次。在19個省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推動”都位列高頻詞匯前十位。通過關聯詞匯不難發現,與“推動”一詞關聯出現次數頗多的一個詞是“高質量發展”。
重慶市在政府工作報告中67次提及“推動”,是提及這一高頻詞匯最多的地方。在重慶市部署的今年重點要抓好的十個方面的工作中,“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把重點放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上,加快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促進經濟循環和產業鏈暢通”被重點提及。廣東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63次提及“推動”,除了“推動老區蘇區和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省財政5年新增210億元支持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對落地老區蘇區的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同步予以支持”之外,還提出“大力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促進普惠性學前教育擴容提質,支持國有企事業單位、高校、街道等建設公辦幼兒園,增加公辦優質學位供給”。
山西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60次提及“推動”,并提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是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要以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加快培育壯大新動能,讓轉型蹚新路跑出加速度,駛上快車道!”河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今年的第一項工作就是“著力實施重大國家戰略,推動形成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十四五”實現良好開局后,如何確保中國經濟在新征程上行穩致遠,2021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出重要信號?!胺€字當頭、穩中求進”,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22年經濟工作定下的鮮明基調。會議要求,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
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穩步增長、穩中求進、“六穩”“六?!?、穩中提質、穩定、穩健、平穩……“穩”成為省級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高頻詞,今年在30個省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共出現1129次。穩字當頭成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統籌“穩”和“進”,在相互促進中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穩中求進的路徑。
在湖北省2022年重點做好的九方面工作中,第一項工作就提到“堅定不移鞏固回穩向好態勢,切實推動經濟發展行穩致遠。著眼穩增長大局,思想向穩增長統一、政策向穩增長傾斜、投入向穩增長集聚”。而在重慶市2022年重點做好的十方面工作中,“全力以赴穩增長,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重慶經濟和全國一樣,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必須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穩住經濟基本盤”位列第一。
如何確保穩增長?在30個省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穩工業、擴內需、促消費、促轉型等成為重頭戲。
全力穩定工業增長成為不少地方的重要任務。其中,湖南省提出,實施“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行動,凈增1000家以上規模工業企業、100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遼寧省提出,制定實施三年行動方案,以工業振興引領全面振興,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建設數字遼寧、智造強省。
擴內需也是穩增長的重中之重。在擴大有效投資方面,多個省份強調“適度超前布局重大基礎設施”,圍繞“兩新一重”等加快重大項目建設進度,除了“鐵公基”等傳統基建外,新基建重要性進一步凸顯。不少省份明確了具體投資規模,安徽省提出“全年新開工億元以上重點項目2600個以上、竣工1200個以上”;河南省提出“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8萬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投資1.8萬億元”;江西省提出“重點推進3453個省大中型項目,年度投資1.1萬億元以上”;寧夏回族自治區提出聚焦“十大工程項目”“六個一百”重大項目,力爭完成投資2000億元。
在促進消費方面,穩定傳統大宗消費、發展新消費業態、擴大農村消費市場等得到強調。不少地方將常態化開展促消費活動,采取精準投放消費券等方式,釋放居民消費潛力。其中,浙江省提出,實施提升傳統消費、擴大新型消費政策。大力培育消費新熱點,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開展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積極發展夜間經濟,促進旅游市場恢復。福建省提出,鼓勵發展宅經濟、夜經濟、直播電商,催生新型消費熱潮。推進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促進省級百大商圈錯位發展。

穩增長 如何確保穩增長?在30個省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穩工業、擴內需、促消費、促轉型等成為重頭戲。
大力培育市場主體是夯實經濟發展的根基。不少省份提出落實好惠企紓困政策,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江蘇省提出,落細落實減稅降費和助企惠企政策,研究制定更多切合實際、解決問題、市場主體有獲得感的政策措施。安徽省提出,出臺助企紓困、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政策舉措,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貴州省提出,落實好國家新一輪組合式減稅降費和減租降息、普惠金融等紓困政策。
科技創新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30個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創新著墨頗多,其中,北京市、安徽省、湖北省等23個省份將科技創新放在重點工作的前三位。創新也以1129的總頻次數,成為今年30份政府工作報告中位列第九的高頻詞。在北京市、河北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西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上海市、江蘇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重慶市、陜西省、青海省等19個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都成為位列前十的高頻詞。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就60次提及創新,在“著力做強科技創新引擎”這一目標指導下,上海將激發新型研發機構創新活力,加快建設一批高能級共性技術創新平臺,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深入推進長三角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實施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完善“揭榜掛帥”等攻關機制等。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則54次提及創新,“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廣東省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強省路線圖更為清晰。
還有許多詞匯,雖然不是高頻詞,卻是幾乎每個省區市都會特別關注并重點提及的關鍵詞。
去年,在28份政府工作報告中,28個省區市都提及的關鍵詞有:科技(總頻次數571)、教育(總頻次數492)、高質量(總頻次數422)、鄉村(總頻次數390)、疫情(總頻次數385)、金融(總頻次數311)、民生(總頻次數291)、醫療(總頻次數268)、健康(總頻次數250)、脫貧(總頻次數243)、養老(總頻次數202)、鄉村振興(總頻次數159)、營商環境(總頻次數156)、新發展格局(總頻次數127)、小康(總頻次數73)。
今年,在30份政府工作報告中,30個省區市都提及的關鍵詞有:實現(總頻次數518)、高質量(總頻次數505)、教育(總頻次數474)、鄉村(總頻次數385)、民生(總頻次數360)、疫情(總頻次數353)、金融(總頻次數323)、健康(總頻次數264)、醫療(總頻次數252)、養老(總頻次數218)、營商環境(總頻次數160)、鄉村振興(總頻次數155)、新發展格局(總頻次數72)。
值得注意的是,“專精特新”、數字經濟、“雙碳”等成為30個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熱詞與新詞。
所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指的是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征的企業,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則是其中的優秀者。多個省份制定了今年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具體目標,其中包括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
就國家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而言,河南省提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新增100家,重慶市力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140家,安徽省明確爭創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0家左右,海南省提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15家。就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而言,海南省提出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210家;河北省提出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企業500家;安徽省提出培育省“專精特新”企業500家。
不久前,由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數字經濟邁向全面擴展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
今年多個省份政府工作報告都給出了數字經濟量化目標。其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普遍都是兩位數的增速要求。湖北省明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20%以上,浙江省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12%,江蘇省提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10.5%左右。
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不僅是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支點。數字經濟正在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各省份對此都寄予厚望。重慶市提出加快生產設備、關鍵環節智能化改造,新培育10個智能工廠、100個數字化車間,完善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實施制造業“一鏈一網一平臺”試點示范。四川省則提出積極推廣數字技術應用,加快建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推動重點行業領域數字化轉型,打造數字化制造“燈塔工廠”。
綜觀去年28個省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和今年30個省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超級”高頻詞匯都有“發展”和“建設”,去年“發展”一詞以總頻次數3394的“成績”位列“省級兩會上的高頻詞”榜單之首,“建設”以總頻次數3181的數據屈居第二。今年,二者調換位置,“建設”一詞以總頻次數3109的“成績”位列“省級兩會上的高頻詞”榜單之首,“發展”以總頻次數3067的數據排名第二??梢?,“建設”與“發展”,仍然是各地2022年的主旋律。
去年和今年,“推進”“產業”和“加快”三個詞,都非常穩定地排在“省級兩會上的高頻詞”榜單的第三至五位。通過關聯詞匯分析不難發現,“加快發展”和“加快建設”,“推進發展”和“推進建設”關聯出現的頻次也非常高。從“加快”“推進”看發展和建設,或能看出各地一脈相承的建設思路與可持續的發展之道。
河北省提出,2022年將著力實施重大國家戰略,推動形成高質量發展動力源。堅決服從服務國家大局,舉全省之力辦好“三件大事”,加快建設“兩翼”帶動、協同發展的現代化河北。
2021年,浙江省制定出臺實施方案,編制重點任務、突破性抓手、重大改革、最佳實踐等“四張清單”,謀劃實施擴中提低等重大改革,啟動28個首批共同富裕試點。2022年,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扎實開局,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讓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取得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
海南省將“蹄疾步穩推進自由貿易港建設”擺在工作的重點。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突出全島封關運作準備這個重點,抓緊推動軟硬件建設、政策制度安排、壓力測試、風險防控等工作,塑造海南高水平開放新優勢”。
2022年將是不尋常的一年,在世紀疫情沖擊下,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和不確定,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多年未見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但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并依然保持強大的韌性。
發展中的問題最終要靠發展來解決。新的一年,各省區市將在高質量發展中奮力譜寫答卷。對于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中國來講,亦是如此。
341550033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