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劉彥華

圖片/TUCHONG
“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進出口總額增長高于經濟增速,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趨勢基本一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增長,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10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85萬人。”2022年1月18日上午,四川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開幕。在四川省2022年的重點工作部署中“,大力推進制造強省建設”被放在了突出位置。
制造業是經濟命脈,是強省之基。四川是制造業大省,“發展較快、體系齊全、規模壯大、配套完善、潛力較足”是它的典型特征。2021年,四川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8%,兩年平均增長7.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7.6%。41個大類行業中有31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增長。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2.5%,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增長21.4%,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4.7%,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10.8%,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增長10.5%,醫藥制造業增長10.3%。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四川高技術產業較快增長。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9.4%,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9.6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15.5%。其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增長高達44.1%,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增長32.5%。
不過,四川制造業的短板也非常突出。從宏觀層面看,產業層次偏低,結構較為單一,鏈條較短,與廣東、浙江等東部沿海地區相比,重化工業占比較大,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先進制造業發展不充分。從微觀層面看,企業創新能力不強,研發投入不足。從產業鏈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存在隱憂,關鍵技術、零部件、軟件、基礎服務能力存在受制于人的情況。
制造業綜合實力邁進全國第一方陣—2021年11月,在《四川省“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中,四川首提這一目標,并將時間節點設定在2035年。
2022年是《四川省“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真正落地實施的關鍵一年。在省“兩會”召開之前,四川已明確了制造業2022年的年度目標—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左右,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基本穩定。年度工作重點和工作舉措也已細化—把推動制造強省試點示范和爭創國家高能級平臺作為年度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緊啟動重點城市和特色優勢產業試點示范工作,全力爭創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用好用活“綠色低碳18條”“科創10條”等支持政策,細化完善具體實施細則;加強“一辦六組”常態化運作,暢通部門協調、上下互動工作機制。
“選擇重點城市和若干特色優勢產業開展試點示范,不斷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這項工作在2022年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中被再次強調。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透露,主要根據經濟總量靠前和制造業基礎扎實兩個條件,進行優中選優,目前試點示范名單已初步圈定。重點城市是成都、綿陽、宜賓和德陽。特色優勢產業是樂山的晶硅產業、資陽的醫療器材產業、遂寧的鋰電池產業和攀枝花的釩鈦產業。
世界光伏看中國,“中國綠色硅谷”在樂山。近年來,樂山肩負四川省委、省政府賦予的打造以光伏全產業鏈為重點的“中國綠色硅谷”重要使命,建園區、抓項目、提產能、優環境,“中國綠色硅谷”建設跑出“加速度”,樂山正成為晶硅光伏投資“首選地”、產業布局“新IP”。 據悉,2022年新年伊始,樂山市委八屆二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已將加快樂山“中國綠色硅谷”建設作為2022年全市經濟工作10件大事之一,強調“必須堅持把發展晶硅光伏產業作為‘頭號工程’,推動以晶硅光伏產業為重點的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
資陽,作為四川唯一一座同時連接成渝“雙核”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交通極其便捷,但有利也有弊,長期飽受“虹吸效應”之苦。為了改變這種局面,自2017年以來,資陽舉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建設“中國牙谷”。截至2021年底,已引進國內外知名口腔企業項目90個,其中全球行業前100強企業8戶,26戶企業的136個“資陽造”產品已投放市場,2021年實現產值17.6億元,同比增長25.9%。作為資陽工業產業發展的一張響亮名片,“中國牙谷”在四川省制造業版圖上熠熠生輝。
說到鋰電池,四川省可以說是風起云涌,憑借礦石鋰資源優勢,成都、宜賓、遂寧、眉山、自貢等紛紛入場,積極布局。遂寧鋰電池產業入選試點示范名單,在四川省人大代表、遂寧市市長劉會英看來,還是和遂寧鋰電池的產業基礎和發展態勢有關。
據悉,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在國家加快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強力支撐下,遂寧鋰業發展迎來了加速集聚成勢的機遇期,“世界鋰都”是遂寧正在全力打造的一張金名片。目前,全市已擁有各類鋰電企業52家,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193.6億元,2021年預計達到280億元,同比增長45%。累計培育引進包括龍蟠科技、富臨精工等14家上市公司在內的重點項目60余個,投資總額600億元以上,全面投產后營業收入可達1000億元。
寫入今年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的“三江”水電基地、“三州一市”光伏發電基地、成渝氫走廊、攀西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等名詞,都與攀枝花有著緊密聯系。“我們將統籌做好釩鈦、陽光、清潔能源‘三篇文章’,推進‘水風光氫儲’多能互補、協調發展。”四川省人大代表、攀枝花市市長虞平介紹稱,著手打造氫能產業示范城市、新能源示范城市、綠色低碳產業集中承載地,攀枝花正走出一條富有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完善、強韌的產業鏈,是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四川省針對產業鏈問題給出的“解題思路”是,啟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開展產業鏈強鏈補鏈專項行動、大力培育“鏈主”企業。四川省人大代表、九三學社德陽市第九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強對開展產業鏈強鏈補鏈專項行動十分贊同。在他看來,推動傳統制造業企業加快“數智化”轉型,有利于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優化產品質量、提升產業鏈的優勢。數字經濟可以發揮很好的“強鏈”作用。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資陽師范學校校長、民盟資陽市委副主委駱登宇建議四川省發改委、省教育廳在資陽布局產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智慧農業學院、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等高校,加快建設成渝職教創新發展基地。
國資國企是經濟“穩增長”中的“壓艙石”“主力軍”。四川省政協委員,川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體斌認為,可以發揮國資國企的“壓艙石”作用,從制造業上謀劃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做大做強實體經濟,助力四川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制造強省、工業強省。為此他提出了三點具體建議:一是通過省屬國企引領帶動作用,科學統籌推動清潔能源產業開發;二是組建成立數字四川集團,支撐四川省清潔能源、制造業等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三是發揮產融結合優勢,放大四川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基金作用,進一步帶動四川省萬億級綠色低碳產業高質量發展。
從制造大省轉向制造強省,給政府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眾所周知,2022年各級政府都要過緊日子。與以往不同,2022年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專門對加強政府自身建設進行了詳細部署,明確要求“不得違規建設樓堂館所,把有限資金更多用在惠企利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