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劉彥華

圖片/TUCHONG
激蕩江海凌云志,篤定目標再出發。2022年1月20日,江蘇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隆重開幕,時任江蘇省代省長許昆林作政府工作報告“。持續抓好長江大保護“”高品質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一個個新目標、一項項新舉措勾勒出了江蘇“擁江抱海”謀發展的雄偉藍圖。
2022年江蘇省兩會上,長江保護被頻頻提及。擁有獨特生態系統的長江,孕育了豐富的生物類群,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如今,“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深入人心,長江的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作持續開展,各項工作憑借不斷完善的長效機制和配套措施合力推進。長江的生態突出問題加速整改,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物資源狀況逐步好轉。但要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還需久久為功。
長江江蘇段總長433公里,岸線1169公里,串聯起南京、鎮江、揚州、泰州、常州、無錫、蘇州、南通8市,為江蘇提供了80%的生產生活用水,為沿岸民眾提供了魚米之足、舟楫之便、岸線之利。
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江蘇人對于“母親河”的“身體健康”,也更加重視。許昆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披露,2021年,江蘇省牢牢把握“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導向,鞏固提升沿江岸線整治成果,長江干流江蘇段水質保持Ⅱ類,自然岸線比例提高到73.2%,2020年國家警示片披露問題全部完成整改,全力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多年不見的江豚又活躍在長江江蘇段。
不過,江蘇對于長江岸線的保護并未止步于此。積極推動國家警示片新披露問題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發現問題整改,縱深推進污染治理“4+1”工程,著力解決“重化圍江”等問題;深化“美麗岸線”建設,鞏固擴大岸線整治和生態保護修復成果;持續抓好長江“十年禁漁”,嚴防長江非法捕撈反彈,有效恢復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永葆母親河生機活力;加強長江文化和城鄉各類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一系列行動計劃提上了日程。
“目前退捕漁民群體中專業、兼業并存,有捕撈證與無捕撈證同在,各類漁民對補償標準訴求不一。面對高收益誘惑,部分處于灰色地帶的無捕撈證漁民鋌而走險。”通過長時間深度調研,江蘇省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學黨委書記唐洪武發現,漁民安置、補償訴求、監管巡護等是長江“十年禁漁”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具體問題。
唐洪武建議,落實建檔立卡退捕漁民常態化統計核查機制,進一步摸清底數,做好精準識別及動態管理;完善社保補償機制,優化補償劃分標準,區分專業、兼業漁民,根據年齡、性別等設定差別補償標準,避免“一刀切”。
江蘇省政協委員、農工黨江蘇省委副主委、鹽城市副市長蔣巍對長江大保護同樣高度關注。在他看來,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受損、長江干流岸線利用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亟需重視。蔣巍認為,要堅持水陸統籌科學構建岸線生態保護新格局,改變“重岸輕灘”思維定勢,科學規范實施生態修復工程。重視岸線資源的稀缺性和生態功能,對自然保護區、水質種質資源保護區、重要濕地、蓄滯洪區、水源地保護區、不穩定岸線等分類施策,充分考慮水生動物棲息地、河流生態環境、濱江濕地等生態功能,加大保護力度。
“長江沿岸濕地是長江生態保護修復的重要抓手,在持續抓好長江大保護中需格外關注。”江蘇省政協委員、南京新聯會會長、江蘇百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岳雷在調研中發現,近年來,工農業發展給濕地環境帶來巨大壓力,長江江蘇段流域內重要濕地已基本納入保護體系,但仍存在未被重視的敏感脆弱地帶,保護體系覆蓋程度亟待提高。對此,他建議,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濕地保護體系和制度,逐步形成以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為主體,國際重要濕地為重點的多層次濕地保護體系,織密生態保護網。
江蘇區位優勢明顯,不僅擁江,而且臨海。
作為海洋大省的江蘇,擁有954公里海岸線,海域面積3.75萬平方公里,沿海陸域面積3.59萬平方公里,且地區處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兩大國家戰略的交匯點。2009年啟動沿海開發,南通、鹽城、連云港等地受益匪淺,發展迅速。
但是,江蘇發展海洋經濟也面臨著不容忽視的客觀困難,跟廣東、浙江等其他沿海地區不同,江蘇沿海以灘涂為主,制約了港口航運、海上石油開發等大型項目的實施。再加上過去江蘇的發展重點聚焦滬(上海)寧(南京)走廊,即使后來提出了“四沿”的概念,即沿滬寧線、沿長江、沿東隴海線以及沿海,但多年來蘇南發展較快、蘇北整體上發展相對滯后的局面在短期內也難以得到改變。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江蘇省已清醒認識到了上述問題,2021年4月,江蘇召開全省沿海發展座談會,對推動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進行全面部署。緊隨其后,《江蘇省“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正式對外發布,明確提出江蘇將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洋先進制造業基地、全國領先的海洋產業創新高地、具有高度聚合力的海洋開放合作高地、全國海洋經濟綠色發展先行區、美麗濱海生態休閑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達到1.1萬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8%。
江蘇沿海地區的發展不僅關乎江蘇一域,更肩負“接軌上海和蘇南地區”“增強對蘇北和皖北地區輻射帶動”的重任,為此,2021年12月國家發改委正式印發了《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對該地區賦予了長三角區域重要發展帶、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東西雙向開放新樞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宜居地四大戰略定位,對江蘇這個經濟強省的沿海地區中長期產業發展做出規劃。
2022年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明確,要全面落實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加快建設沿海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經濟帶,打造區域經濟新增長點。
向海圖強、向海發展,2022年江蘇省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對此積極建言獻策,《關于塑造江蘇省沿海協調發展新格局的建議》《關于建立江蘇省海洋經濟協調統籌機制的建議》《關于大力提升江蘇海洋科技水平的建議》等眾多有關發展海洋經濟的提案和建議被提出。
在江蘇省政協委員、鹽城市政協副主席、鹽城師范學院濕地學院院長唐伯平看來,新一輪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在廣度深度上進一步拓展,更加注重江蘇沿海整體發展與腹部地區陸海統籌。江蘇省政協委員,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副主任、首席專家李剛認為,應重新梳理沿海發展的新模式,總結經驗,真正把新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到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中,推動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江蘇省政協委員、淮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韓文軍則建議,從省級層面統籌,將江蘇沿海發展戰略和淮河生態經濟帶兩大戰略融合發展。民盟江蘇省委分析認為,作為發展海洋經濟的“底氣”,江蘇省的海洋科技實力目前還存在著海洋科研能力不足、海洋科技產業技術創新力度不夠、海洋科技服務體系不完善等問題。為此,民盟江蘇省委建議,一要加快江蘇省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綜合性海洋科學觀測研究平臺、海洋科學試驗場、海洋大科學裝置等方面的建設;二要注重本省海洋科技人才培養能力的提升,開展“江蘇海洋人才強基計劃”;三要通過開發新型海洋養殖技術、推進海牧化工程、涉海產業清潔化運作、海洋綠色高效能源開發等,促進江蘇省海洋經濟的騰飛。
按照《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江蘇的目標是,到2025年,沿海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快于東部地區平均水平,占全省比重力爭達20%左右。
戰鼓催征馬蹄疾,砥礪奮進正當時。以江為名的江蘇正在奮力譜寫向海圖強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