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煦
九個重點產業發展成效開始顯現,支持高質量發展的能力不斷提升;清潔能源、新型材料等新興產業保持兩位數增速,制造業比重達63.6%;壓減“兩高”項目39個,減少能耗1725萬噸標準煤,預計單位GDP能耗下降5%左右,扭轉了“十三五”以來不降反升的局面……這是在轉型發展道路上奔跑的寧夏。過去一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上取得的成績,令自治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倍感振奮。
2022年1月20日,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開幕,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咸輝代表自治區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2022年寧夏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其中城鎮和農村分別增長7%和8%;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總產量完成國家下達任務;單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主要污染物減排完成國家下達任務。
寧夏區域不大,但煤炭、風能、太陽能等多種能源富集互補,具有綜合開發的優越條件。
在“雙碳”“雙控”背景下,自治區黨委、政府立足國家戰略大局、寧夏發展所需,做出了推動“綠能開發、綠氫生產、綠色發展”的戰略性謀劃、前瞻性部署、系統性安排,把能源轉型作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徑率先推動。
代表委員們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寧夏要全面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新能源示范區建設為重點,推動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實現能源產業大調整、大轉型、大變革,走出一條以綠能開發、綠氫生產、綠色發展為主的寧夏能源轉型發展之路。
寧夏因黃河而興,是沿黃河九省區中唯一全境屬于黃河流域的省份。千百年來,黃河滋養了寧夏平原,造就了良田沃野、魚米之鄉的“塞上江南”。
過去一年來,寧夏以“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先后召開6次推進會,推動先行區建設實現新突破。國家多個部委推出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支持文件,幫助寧夏搭建了先行區建設的“四梁八柱”。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1年,寧夏統籌“一河三山”生態保護修復,黃河“四亂”問題實現動態清零,賀蘭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入選全國生態修復十大典型案例,固原市被評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而在2022年,寧夏將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加大“一河三山”生態保護修復,守護好美麗家園。全面落實“四水四定”,構建高效輸配水體系,管好用好黃河水。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爭取設立賀蘭山國家公園,治理水土流失920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90萬畝,營造林150萬畝,森林覆蓋率再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
就在此次召開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寧夏回族自治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促進條例》表決通過,并從3月1日起施行。條例共十章80條,從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災害預防和應對等方面,為寧夏加快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法治保障。這也意味著,寧夏在全國率先用法治的力量守護黃河安瀾。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代表,寧夏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李郁華對此表示,“黃河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現行有關法律法規對規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針對性不強、銜接性不夠,存在一些制度空白,需要圍繞‘水’這條‘線’和‘流域’這個‘面’,通過制定條例做出系統性、整體性制度安排,提升黃河保護意識,夯實黃河保護生態化和法治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痹诶钣羧A看來,這一條例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保障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落實落地。
31285003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