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
只見臺上女子云鬢高懸妝容典雅,隨著古琴音樂時而半掩朱顏,時而衣袖翻飛,舞臺背景初為玄黃,漸至青綠。隨著古琴鏗鏘,鼓點急促,草蛇灰線千里江山,線描圖上暈染白色,轉而暈染為青綠。姑娘們在這樣的山水背景中,翩若驚鴻、矯若游龍,舉手投足、下腰踢腿、回眸凝望、衣袂飄飄、宛若仙人,她們時而攢聚如山峰高低錯落,時而三五獨立如秋水時至。
這就是2022年春節晚會最讓人刮目相看的節目——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這是古典審美和大眾娛樂的巧妙結合,女孩們的表演如此安詳沉靜,讓人看得如癡如醉。這首舞蹈詩劇美在于傳統文化與光影舞美的結合,更在于審美趣味的提升與改變。編舞們放棄現代舞蹈中諸多急躁勁爆媚眾的投機取巧,專注于打磨舞蹈的意境與展現舞者的內在修為。表演者的眼神臉容、一招一式,在簡潔和重復中體現出內心世界的巍峨大氣、從容鎮定,正是這樣的精神世界與背景青綠山水畫合二為一,讓人贊嘆不已。
極致的舞蹈是如此讓人難以忘懷,比如唐代詩人杜甫曾寫過《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序言里講他看到李十二娘的舞蹈,感覺似曾相識,原來這位舞蹈者正是公孫大娘的徒弟。于是他感喟良多,回憶公孫大娘的舞劍,會讓人目眩神迷、靈魂出竅:“?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書法家張旭正是觀看了公孫大娘的舞蹈,才讓自己的草書大有長進,變得豪放激揚。

在城市游走,卻向往自然;為藝術傾倒,反向生活掘進;向天而歌,哪怕喉嚨沙啞。
顏色、線條、節奏、音樂,都是在美的世界里重生的語言。
中國書法之美,確實和舞蹈有相通之處。線條起伏,在空間,在紙上,各有千秋。不只是歷史上書法家借觀看舞蹈而磨礪自己的書法藝術,更有現代人用書法藝術來反哺舞蹈。比如藝術家林懷民創辦的云門舞團,他們的系列舞蹈作品既是對傳統中國文化的致敬,也是對傳統文化的現代演繹,比如表現書法的《行草》,表現太極文化的《水月》與表現屈原寫遠古傳說的《九歌》等。
衛夫人給王羲之講解《筆陣圖》,對漢字的一點一撇進行了詩情畫意的比喻。她說“點”如高峰墜石,“橫”如千里陣云,“豎”如萬歲枯藤。這種種的比喻,體現的是衛夫人把書法還原到生活和宇宙的觀念。在這里,無論是作畫還是舞蹈,還是寫書法,中國人其實都是表達天人合一的境界,表達心靈和宇宙的凈化和深化,使人在超然的境界里體味生命的真諦。舞蹈,是人們用身體在大地上的書寫和繪畫,而繪畫則是人們心靈在紙上的舞蹈。
有人評論林懷民的舞蹈《薪傳》,提到:在現實與期望,現代與傳統的對話與碰撞中,以身體的神態營造出氣韻,營造出傳統東方文明的文化內涵,讓舞蹈作為一門語言去與觀眾發自內心的交流,由內至外引起沖擊與共鳴,達到了“象外之象”與“景外之景”的境界。這也正是今天的《只此青綠》最打動觀眾的地方吧。
顏色、線條、節奏、音樂,都是在美的世界里重生的語言,懂的人自會心生歡喜。
3538500338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