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升
抗日戰爭勝利以后,阜豐一邊代磨“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運華之“救濟麥”,一邊自營。它又與福新等廠組成“五廠公記”,為政府部門收購小麥,代磨面粉,還從收麥總數中分得3成自營。1948年由于政府限價,年利減少。此后,原料來源困難,開工嚴重不足。1949年春,阜豐將資金抽往香港,企業瀕于停頓。
孫氏家族從封建地主官僚到創辦近代工業企業,在其家族史上開辟了新的天地。早年的阜豐面粉廠仿效近代資本主義企業的組建模式也稱股份有限公司,但仍保特著孫氏家族的宗族統治,整個工廠儼如一座衙門。這種封建官僚習氣在辛亥革命以后逐漸改變,但又增添了殖民色彩。如該廠從1915年起雇用印度巡捕接替大門守衛,往往還雇用白俄巡捕,以示威武顯赫。在人事管理方面也沿襲了宗族統治的形式,任人唯親,所謂“父業子承,兄終弟及”。在職工方面除了必不可少的技術人員不得不招聘外地人外,一般部是從孫氏宗族中選用管理人員。絕大多數工人也是從壽州戶中招來(阜豐廠職工90%左右為安徽人),利用鄉土觀念與封建幫會進行封建宗族式的統治管理。
阜豐面粉廠自創辦以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堅持穩健經營、創名牌產品的指導思想。雖然經歷過許多內外動亂的影響與艱難曲折的過程,但終于站穩了腳跟,生產設備得到不斷更新,營業日益擴展,至抗戰前タ該廠的資本額已由創辦時的41.7萬元增加到300萬元;日生產能力從2500包增至26000包,成為全國機器面粉工廠的“超級巨星”,號稱“遠東第一”。同時,孫多森在任阜豐總經理期間還向業外發展,創辦了其他一些企業,如1915年在北京創辦了官商合辦的通惠實業公司,1918年在山東煙臺創辦了通益精鹽公司,在哈爾濱創辦了通森采木公司。特別是1916年創辦的中孚銀行,從阜豐投入了大量資金,使中孚的資本額從開辦時的1萬股100萬元擴增至2萬股200萬元,成為孫氏家族控制的金融企業。

好讀書,不求甚解;喜說文,不激不隨。
曾經的浮華和滄桑都成為過眼煙云,湮滅在歷史的海浪里。
孫氏家族從19世紀末葉起投資于民族資本工業并發展成為“通孚豐”財團,這在中國近代經濟史上是鮮見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949年前后,面粉工業面臨生產能力嚴重過剩、資金不足、原料短缺的局面,人民政府特別委托加工,給予貸款,鼓勵自營。阜豐面粉廠負責人在此后的市場斗爭特別是四次漲價風中,由于錯誤判斷形勢,經營不當,致使資金虧蝕殆盡。
1954年,全行業經濟改組逐步深入,經營虧損的局面開始扭轉,阜豐面粉廠也終于扭虧為盈,獲利15.83萬元。1955年10月,阜豐面粉廠成為公私合營企業。1956年11月,上海市糧食局進一步調整上海面粉工業的生產能力,將公私合營的阜豐面粉廠和著名的紅色資本家榮宗敬家族屬下的公私合營福新面粉廠合并為市區唯一的公私合營阜豐福新面粉廠,合并后全年生產能力為1415萬包,開工率可提高到70%左右,成為全國最大的面粉廠。1966年改為國營,更名為“上海面粉廠”。?2003年,運轉了102年的老場地停止運營,它的歷史使命告一段落。至此,阜豐結束了艱難曲折的歷史。
曾經的浮華和滄桑都成為過眼煙云,湮滅在歷史的海浪里。只有河畔的頹垣斷壁向前來憑吊的人訴說著百年中的前塵舊事……
3753500338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