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短視頻的迅速發展,許多披著科普外衣的醫學謠言也在網絡上大肆傳播,有的甚至能以假亂真、引發恐慌,不少人信以為真,結果釀成悲劇。為了擊破醫學謠言,許多來自全國知名醫院的醫生化身為“科普網紅”,在網上分享真正的醫學知識,對抗網絡謠言。北京安貞醫院心外科主治醫師白辰以“心中有術”為名,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了500多個醫學科普視頻,粉絲量超過675萬。
一個月前,白辰接診了一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當急救車抵達醫院時,患者已無生命體征。“謠言真是害死人啊!”患者的家人悲痛萬分。原來,這名患者在胸痛發作時,按照從網上學的“救治妙招”,不停地拍打肘窩,不管家人怎么勸,他仍堅信從網上學的這個方法能救命。
“心肌梗死本質上是冠狀動脈被血栓堵住了,導致心肌長時間缺血壞死。拍打肘窩能把堵住血管的血栓通掉?這個說法純屬無稽之談!”聽了患者家人說的情況,白辰既著急又憤慨。他還接診了一名患有心衰的老年患者。老人因輕信了“換季輸液就能沖洗血管”的謠言,一連好幾天都去小診所輸液,導致心臟負擔過大,出現了頭暈、胸悶、滿頭虛汗等癥狀,被送往醫院急救。
“花椒加一物能治百病”“喝醋軟化血管”“洋蔥殺死感冒病毒”……在短視頻里,用廚房調味料就能解決疾病,成了觀眾們喜聞樂見的“偏方”。
“這些謠言切中了百姓‘小藥治大病’的心理,夸大功效,誘導百姓陷入誤區。有的謠言幾年前就傳過,經視頻一包裝,傳得更快更廣了。”白辰說,各種偏方、秘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卷土重來,“有視頻有真相”的觀念更會讓人先入為主地相信謠言視頻中的內容,輕則勞民傷財,重則延誤治療,危及患者生命。
白辰說,這類偽科普賬號發布謠言,不過是為了博眼球、賺流量從而實現帶貨的目的,也有可能是在為背后的機構引流。觀眾在收看中應保持警惕,不要看到穿白大褂的就相信對方是醫生,也不要看到對方自稱是醫生就輕信他的話。在甄別醫學科普內容時,要注意賬號是否有資質認證,醫生出自哪家醫院,歸屬什么科室,職稱是什么。“這些穿著白大褂的人對著手機鏡頭信口開河、張嘴就來,像白開水加丁香葉可以根除幽門螺桿菌……如果患者有萎縮性胃炎合并幽門螺桿菌,聽信了謠言,就有可能耽誤治療,發展成胃癌。”白辰說。
一名黑龍江網友是白辰的忠實粉絲。前段時間,他的母親突發心梗,他回想起白辰在視頻中科普的冠心病癥狀,及時發現了母親的病情,給她含服了硝酸甘油,并第一時間將其送醫,沒有耽誤治療。連醫生也表示,家屬的處理非常得當。
白辰建議大家看健康科普短視頻時,要選來自正規三甲醫院的專業醫生,比如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小兒皮膚科副主任醫師張文鶴,教大家用碘伏和甲硝唑治腳臭,用洗發水加碘伏治頭屑……用最簡單的方式、花最少的錢來解決常見的皮膚病;“群聊卒中”是中國腦血管病雜志編輯部的官方賬號,在這里傳播知識的醫生大多來自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焦力群專家團隊,其中有介入放射科主任、神經外科副主任,他們才是科普腦血管疾病的權威;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主任醫師陳偉,通過傳播正確的醫學知識,幫助網友科學減重,健康瘦身;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密云醫院急診外科醫師高巍,在“醫路向前巍子”的賬號上,教大家正確的急救方法,讓人在關鍵時刻能挽救生命;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牛諍,用水果模擬人體器官演示手術過程,生動形象地科普女性健康知識……
北京天壇醫院藥學部趙志剛教授提醒,短視頻平臺沒什么門檻,也缺乏專業把關和審核,內容的權威性和準確性無從保證。通過短視頻看科普知識雖然方便,但不能代替看病。一旦出現癥狀,要及時就診,不能自己下結論。比如發熱、頭痛都是表象,原因卻多種多樣。
摘編自《北京日報》《北京晚報》
320750190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