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尋 楚喬

中國釀酒產生于陶器時代,距今至少有6000年歷史,當時的酒應該是發酵酒,蒸餾酒的出現要稍微晚一些。
現有文獻證明蒸餾酒出現在元代,但考古證明金代已經出現了蒸餾器。近年來也有學者在研究中發現,“阿拉吉”是滿語對蒸餾酒的一個稱呼,因此,語言文化學上的研究和考古學相互印證,說明蒸餾酒起源于金朝更可靠一些。
另外,在唐代詩文中出現了燒酒、白酒這兩個詞,也有人據此認為唐朝就有蒸餾酒。但更多的學者不同意這個觀點,因為中國的發酵酒也有白色的,而且中國的發酵酒在釀造過程中也有上鍋蒸糧的工序,所以有時候也可能叫作“燒酒”。
熟悉白酒的人都知道,中國白酒的香型分12香型,但基本香型就四個——清香、濃香、醬香、兼香。白酒不同的香型與不同的氣候帶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北方的酒多為清香型(以汾酒為代表),南方四川一帶盛產濃香型酒(以瀘州老窖為代表),貴州一帶主產醬香型酒(以茅臺酒為代表),介于南北之間的過渡地帶則誕生了兼香酒(如西鳳、口子窖等)。
當前,中國的好酒主要集中在兩個地方,一個是川黔一帶,一個是淮北、蘇北一帶,這個格局是在明清兩代傳統的兩大白酒生產聚集區基礎上形成的。兩大聚集區分別對應的是運河區和鹽道區,在歷史上,蘇北、淮北是大運河經濟區,川黔一帶是古鹽道經濟區。后來現代海運興起,運河漕運衰落,原先沿運河興起的白酒產地跟著沒落,從原先的繁華城鎮變成了現在看來比較偏僻的地方。鹽道的沒落情形也是如此。這種此消彼長的變化,與白酒歷史的演化不謀而合,這也是現在著名白酒廠家大多身處偏僻小鎮的原因。
在如今琳瑯滿目的白酒品種中,茅臺酒可謂高檔白酒的代名詞。不過,從清初到民國,高檔酒市場中,黃酒占主要地位。
據許多歷史人物回憶,在晚清和民國時期的北京,喝酒分為幾個檔次:最高檔次就是喝黃酒,還得是紹興產的黃酒,通過大運河水路運到北京;中檔的是南酒館提供的本地產的黃酒;最低檔次喝的就是本地產的白干、燒刀子以及山東、河北等地的黃酒,這種黃酒偏苦,俗稱“苦清兒”。當然,上流社會的官宦、富商階層也會喝白酒,喝的是汾酒,不是二鍋頭這類酒。
從酒的特性來看,白酒酒精度高,喝了之后體感反應比較快,喝上一瓶黃酒還不如二兩60度的老白干頂勁兒。當時白酒價格也比黃酒便宜,適合底層市民和基層士兵的需要。1949年以后,黃酒、白酒市場徹底轉換,白酒的生產規模迅速擴大,黃酒份額變小。
由于社會階層結構、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品味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白酒逐漸成為酒品的主流。而且由于發展了麩曲技術、液態發酵技術等,生產出了更多價格低廉、老百姓能消費得起、品質也還不錯的白酒。20世紀90年代以后,黃酒開始回潮,各地市場慢慢開始出現了花雕酒,特別是在2000年后,北方有些地方開始流行喝花雕。
3382501908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