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
社交性質的拜年興起于唐代,興盛于宋代。宋代,上層士大夫就有用名帖互相拜年的習俗。宋朝上層社會中,倘若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主人就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記載:“宋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名刺”就是現在賀年卡的起源。“名刺”用梅花箋紙裁成,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的姓名、住址和恭賀文字。仆人拿著主人的“名刺”代替主人拜年,一是士大夫交友廣、關系多,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時又費力;二是有些人關系一般,甚至有些芥蒂,所以就不親自前往,免去了見面拜年的虛情和尷尬。
古人的“拜年帖”上通常都會寫些什么呢?其實,古人的“拜年帖”上寫的字并不會很多。唐貞觀年間,國泰民安,唐太宗在新年時大宴群臣,曾用赤金壓制賀年卡,鐫刻御書“普天同慶”作為賜賞,恭賀佳節。普通的文人墨客通常是在紙片上繪制一些象征吉祥的花卉、人物等圖案,然后寫上自己的姓名送給親友,以此賀歲,一張賀年卡往往就是一帖精美的書法作品。南宋張世南在《游宦紀聞》中說,他家藏有北宋秦觀、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等人給一個名叫常立的人送的“拜年帖”。
宋代的“拜年帖”只是流傳于上層社會人物的一種拜年方式,直至明代,通過“拜年帖”拜年的方式才漸漸進入市井生活。明代杰出書畫家、文學家文徵明曾在《拜年》詩中云:“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可見當時賀卡起到了聯絡感情和互相拜年的作用,既方便又實用。明代的“拜年帖”已經從士大夫階層走進普通人家,包裝也更加精美繁復。比如有的“拜年帖”用紅綾(一種紅色絲織品)制成,上面撒赤金形成文字;有的“拜年帖”所用的材料是整幅織錦,上面的吉祥話語是預先織成的。
到了清代,帖子上不但要署名,還要用印,而且有了專門盛放“拜年帖”的拜匣。它是一種用料名貴的木盒,上面雕刻花紋,甚至還裝飾著金銀等物。匣子里除了放一張“拜年帖”外,通常還會放一些古玩珍品、金銀珠寶,有的甚至直接放銀票。
361450190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