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艙外航天服相當于一個微型載人航天器。雖然看上去貌不驚人,但它是航天員生命安全的保障,代表著高科技領域的尖端技術,是一個國家載人航天實力的重要體現。
太空中的環境極為惡劣,為了抵御強輻射、高低溫等不利條件,艙外航天服必須為航天員提供安全、有效的環境防護、密閉空間的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
新一代艙外航天服高2米左右,重120多千克。雖然看上去很厚重,實際上重而不笨——穿上“戰袍”的航天員既能抵御太空的環境風險,還能靈活行動、完成任務。
艙外航天服對于真空、輻射和高低溫的超強防護作用,主要源自服裝的多層設計。
航天服的最里層是襯里和尿收集裝置,襯里外是用于散熱的液冷通風層,將水作為冷卻液來冷卻航天員身體散發的熱量,液冷通風層外是用于產生一定壓力的加壓氣密層,再外一層是限制加壓氣密層向外膨脹的限制層,限制層外是對付艙外大溫差變化的隔熱層,最外面則是保護層,由多種纖維復合。
艙外航天服的靈活性,離不開精巧的設計。中國艙外航天服采用頭盔和軀干一體化的設計。四肢可以調節,利用仿生結構,上下肢關節處使用了氣密軸承,使關節活動更自如,可以滿足從1.62米到1.80米的航天人群穿著使用。
雖然艙外航天服有120多千克重,但穿脫起來極為方便、快捷。艙外航天服穿上只需要5分鐘。
在真空中,人體血液中的氮氣會變成氣體,因此必須給航天服加壓充氣,否則,航天員就會因體內外的壓差懸殊遭遇生命危險。
在艙外航天服的制作上,每一道工序和工藝都必須精益求精。僅做一副艙外航天服下肢限制層就要耗時260多個小時,而裝配一套艙外服更是需要近4個月的時間。一套由100余個單機產品組成的艙外航天服在單機研制生產和系統總裝過程中要經過嚴格的自檢、互檢、專檢3道程序,還要進行環境試驗、壓力性能試驗和工效驗證與評價等,確保質量萬無一失。
作為在太空中觀察外界的窗口,艙外航天服的頭盔面窗有4層結構——里層是雙層的壓力面窗,中間層充氮,起到隔熱和防結霧作用,外層則是在軌可更換的防護面窗。
為了讓頭盔絕對安全可靠,制作使用的承壓材料要經過多輪選擇、測試,而除塵、粘膠、縫合、密封等47道工序,需要花費兩個月。
26785017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