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斌
陳毅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國元帥,也是軍中有名的儒將,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不僅功勛卓著,還撰寫了大量的文稿和詩詞。《陳毅詩詞集》分上、下兩冊,收錄他從1921年11月到1968年7月各個時期創作的詩詞共計355篇,約700余首。其中在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僅在淮安大地上創作的詩詞就有20余首。僅擇其《過洪澤湖》,以饗讀者,以重溫他在淮安的革命歲月,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及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領悟革命戰爭年代的艱難困苦和波瀾壯闊,學習他們革命的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扁舟飛躍趁晴空,
斜抹湖天夕照紅。
夜渡淺沙驚宿鳥,
曉行柳岸雪花驄。
這首詩寫于1943年春。當時新四軍各部正在進行艱苦卓絕的反“掃蕩”斗爭,而國民黨中央執委、江蘇省主席兼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卻消極抗日、背信棄義,組織其部東西對進夾擊彭雪楓四師。在陳毅召集的作戰會議上,大家一致同意要狠狠地教訓一下韓德勤,于1943年3月中旬發起山子頭(今屬泗洪縣)戰役,取得重大戰果并活捉了韓德勤。陳毅從抗戰大局著想,爭取韓以后保持中立,不與新四軍為敵,主張釋放韓德勤。毛主席、劉少奇復電表示同意,而這時被俘的韓德勤也提出求見陳毅軍長。于是陳毅從黃花塘軍部出發,北渡淮河并夜渡洪澤湖,來到駐扎在洪澤湖西岸半城鎮(今泗洪縣半城鎮)的新四軍四師師部,主持與韓德勤的談判。這首七言絕句就是描寫前往四師途中過洪澤湖時的場景。首句“扁舟飛躍趁晴空”,“扁舟”即小船,大多兩頭有點窄,有點像扁形的樹葉,因此我們常說一葉扁舟。“扁舟”也常見于古詩詞中,唐朝大詩人李白就有“明朝散發弄扁舟”的詩句。“趁晴空”,洪澤湖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面積超2000平方公里,湖面開闊,如果刮風下雨,湖面的風浪會很大,此時扁舟小船則很難行駛,因此它行船時必須天氣要適宜。詩的首句我們看到這樣一幅畫面:在遼闊浩渺且風平浪靜的湖面上,一葉扁舟在快速行駛,猶如出水的蛟龍在直線急游,扁舟兩側拉出多條呈“八”字型的漣漪,一個偌大湖面的“靜”和一葉扁舟的“動”,構成了這幅畫面的靜美和靈動。第二句“斜抹湖天夕照紅”,到了傍晚,夕陽將清藍的湖面和天空染成了鮮艷的紅色。“唐初四杰”之一王勃的名篇《騰王閣序》中有“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名句,這“一色”是蔚藍色的,而陳毅詩中所描寫的也是水天一色,但這一色是大紅色的。同時在一色中還有變化,我們從“斜抹”中可以看出,由于天上云朵變化或不規則運動,使色彩有深有淺、有濃有淡。總之,這一句詩將歷代文人常吟詠和大家較熟悉的“湖水夕照”“漁歌唱晚”等令人陶醉的水鄉勝景得到淋漓盡致地呈現。第三句“夜渡淺沙驚宿鳥”,可見作者的行程較遠,白天“扁舟飛躍”趕路,到了深夜還在向目的地行進,現在根據路程和時間計算,筆者認為,陳毅一行(時任新華社華中分社社長范長江陪同)應該到了成子湖,成子湖是洪澤湖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洪澤湖的西北部,它周邊有10多個鄉鎮(今分屬泗陽、泗洪縣),其中包括四師師部駐扎地即泗洪縣半城鎮。成子湖有一特點,就是灘涂多、島嶼多,因此,他們乘船行進時,由于在深夜時辰,能見度有限,船在行進中經常會遇到灘涂或在水中的淺沙灘,同時灘涂上蘆葦、小樹林等草木植物往往比較茂盛,不少水鳥就休憩在其中,船在行進中的響聲把這些正在熟睡的水鳥驚醒了,于是水鳥紛紛撲騰飛起,有的還發出陣陣叫聲。了解了成子湖的湖貌特點,詩中的“夜渡淺沙”也就好理解了。末句“曉行柳岸雪花驄”,經過一夜的水上“急行軍”,在天快要亮的拂曉時光,他們一行終于登上湖岸。當時是3月下旬,湖岸的柳樹已經發綠,他們跨上“雪花驄”即高大雪白的駿馬,沿著充滿詩情畫意的“柳岸”向著四師師部所在地飛奔而去。
整個詩作是以寫沿途的風景為主,寫過洪澤湖的過程。雖短短四句七言絕句,但其藝術特點非常鮮明。
一是時間有序。四句詩包含了四個時間節點,即按詩人的行程前后順序,從白天的“晴空”、傍晚的夕陽、渡淺沙灘時的深夜和登岸時的拂曉。時空隨著時間的變化先后轉換,移步換景、自然流暢。
二是色彩斑斕。詩中我們看到出發時小船在藍天白云之下、清澈碧水之上快速行駛;到了傍晚整個畫面是“江山一片紅”,震撼而壯美;到了深夜穿渡沙灘時,整個天空和湖上都是灰黑的冷色調,與上句形成了強烈的色調反差。此外,這句詩還妙在靜中有動,深夜里偌大的湖面萬簌俱靜,當詩人的“扁舟”所經之處,將休憩的“宿鳥”驚醒,從而發出飛起時的撲撲聲響和陣陣叫聲,給人一種神秘感和緊張氛圍。末句“曉行柳岸雪花驄”,詩人一行登岸后,則又呈現出另一番色彩,早春時節,洪澤湖大堤上的青草返青了,岸邊的柳樹發芽了,其色彩有著唐宋八大家中韓愈詩里“草色遙看近卻無”和王安石詩中“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美妙意境,加上詩人一行騎上像雪一樣潔白的駿馬,再添上周圍的湖光山色,真是一幅古色古香、意境高遠且色墨淡雅的中國畫。
三是含義多元。我們從全詩的字面上看,詩人寫的是一次出行中沿途的風景,向我們呈現一幅幅色彩斑斕且非常優美的水鄉畫面,令人向往,使人陶醉,但如果我們關注和了解其詩的寫作背景,會發現風景背后的含義。其背景我們知道此詩寫于1943年,正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關鍵時期,詩人的這次出行不是游覽而是去處理有條件的釋放韓德勤事宜,主持與之的談判。詩人從盱眙黃花塘軍部前往四師師部,一路上有不少敵戰區,洪澤湖上不時還有敵人巡邏的哨船,為了確保安全,詩人乘的“扁舟”,時而在深水域疾駛“飛躍”,時而靠岸邊行進,深夜里還在趕路。我們從中能體會到革命戰爭年代的形勢和艱辛,體會到詩人“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因此,詩文妙在雖寫戰事卻寫風景,并將風景寫得美輪美奐、美不勝收,這也許是此詩最顯著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