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起源于中國的豆中之王,在我國經歷了4000 多年的栽培利用史,發(fā)展形成了包括豆腐、豆?jié){、豆油等在內的豐富多彩的食豆文化。在古代,大豆和稻谷、粟米一道,養(yǎng)育了世代中國人;至現代,大豆依然是中國農業(yè)重要的組成部分。
大豆為一年生豆科作物,其種子也稱為大豆,呈橢圓形、球形,顏色有黃色、淡綠色、黑色等,故又有黃豆、青豆、黑豆之稱。大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類作物,常用來做各種豆制品、榨取豆油、釀造醬油和提取蛋白質,豆渣或磨成粗粉的大豆也常用于禽畜飼料。在中國、日本和朝鮮,不同種類的豆腐已經吃了幾千年。歐美現代也開始吃豆腐,但是一般用來代替奶制品。
大豆起源于我國云貴高原一帶,在中國栽培并用作食物及藥物已有4000 多年歷史,現在全國普遍種植,以東北大豆質量最優(yōu)。世界各國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間接由中國引進,由于它的營養(yǎng)價值很高,被稱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綠色的牛乳”等。
大豆古稱“菽”或“荏菽”,是我國古代的重要糧食作物之一。春秋時代著名詩歌集《詩經》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記述。《大雅·生民》記有“藝之荏菽,荏菽旆旆”;《小雅·采菽》記有“采菽采菽,筐之之”;《豳風·七月》記有“七月享葵及菽”“黍稷重,禾麻菽麥”。西晉杜預注釋:“菽,大豆也。”春秋時代,菽被列為五谷之一;戰(zhàn)國時期菽、粟并稱,居五谷之首。秦漢以后,農業(yè)生產出現了不同色澤的豆粒,人們在大豆名稱前加上了黑、白、黃、青等字,統稱大豆。這些記載都表明我國種植大豆至少有4000 多年了。

北京自然博物館里展出的山西侯馬出土的2300 年前的10 粒金色滾圓的大豆,其外形和今天的栽培大豆很相似。1953 年在河南省洛陽燒溝漢墓,發(fā)掘出距今2000 年前貯糧的陶倉,其上用朱砂寫有“大豆萬石”字樣;同時出土的陶制壺寫有“國豆一鐘”,顯示出當時大豆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從西周至秦漢,大豆逐漸在黃河流域廣為種植,是人們的主要糧食之一,但當時食用方法比較單一。《戰(zhàn)國策》記述:“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就是說,用豆粒煮豆飯,用豆葉做菜羹。《三國通俗演義》里記述的曹植七步賦詩“煮豆燃豆萁”可以推知,公元3 世紀時,黃河流域一帶人民煮豆飯、燃豆秸,大豆已是日常生活的必備食品了。
秦漢以來,人們發(fā)明了制豆腐、生豆芽和榨油技術,增添了大豆加工食品的花樣,使大豆食用方式從主糧逐步轉為“蔬餌青饌”。歷代不少文人為贊頌大豆制品寫下了不少詩篇。如西晉張翰的《豆羹賦》,有“孟秋嘉菽,垂枝挺莢,是刈是獲,充簟盈篋”。北宋蘇軾的《豆粥》,有“地碓舂粳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酥,臥聽雞鳴粥熟時,蓬頭曳履君家去”。元代鄭允瑞的《豆腐贊》,有“種豆南山下,霜風老莢鮮,磨礱流玉乳,煎煮結清泉,色比土酥凈,香逾石髓堅,味之有余美,五食勿與傳”。明代陳嶷的《豆芽賦》,有“有彼物兮,冰肌玉質,子不入于污泥,根不資于扶植。金芽寸長,珠蕤雙粒;匪綠匪青,不丹不赤;白龍之須,春蠶之蟄”。惟妙惟肖,精湛絕倫,真實地描繪了大豆制品及其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公元前1 世紀《氾勝之書》記述,大豆在中原地區(qū)種植面積約占農作物的四成左右。漢武帝時,中原連年遭災,大批農民移墾東北,大豆隨之攜入。東北地域遼闊,土質肥沃,加上世代精心選擇和種植,大豆在東北地區(qū)迅速安家落戶。唐宋以來,大豆種植地區(qū)逐步向長江流域擴展。《宋史·食貨志》記述,宋時江南一帶遭遇饑荒,從淮北調運大豆種子到江南各地種植。大約到元代初期,北起黑龍江,南至海南島,凡是可以種大豆的地區(qū),幾乎都有大豆的足跡。
最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大豆東傳朝鮮,再從朝鮮傳入日本。公元712年《日本古記事》便有了有關于日本種大豆的記載,稍后大豆從日本引進至東南亞一些國家。1740 年大豆引進到法國,1790 年傳到英國,1875 年傳入奧地利,1881 年傳入德國。中國大豆大步走向世界,成為世界五大主栽作物之一,但大豆的拉丁文(soja)、英文(soya)、法文(soia)和俄文(cox),基本上都保留著中國大豆的古名“菽”音。1873 年,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第一次展出了金燦滾圓的中國大豆,人們奔走相告,視作珍品,傳為佳話。
1898 年,美國科學家開始來華考察和采集野生大豆,將大豆視為珍奇植物進行研究。1925 ~1927 年,美國學者多賽特在中國東北地區(qū)采集了1500 多份大豆材料。1929 ~1931 年,多賽特和莫爾斯,又在中國東北地區(qū)采集了622 份大豆材料。他們在考察報告中詳細記錄中國大豆生產情況、栽培技術以及加工豆油、豆餅方法和出口情況,還附有100 多張照片。之后,美國人又從日本、朝鮮半島采集了4000多份大豆材料,經過精心選育,在美國擴大種植。到20 世紀50 年代,美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大豆種植面積和總產量最多的國家之一。
1972 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后,兩國在許多領域的互訪交流日漸增多。1974 年9 月,美國派出一個植物代表團訪問中國,其中就有著名大豆遺傳學家布爾納德。當時正是中國北方大豆即將成熟的季節(jié),代表團此行采集的不同類型的野生大豆樣本后來成為美國及其他一些國家的大豆育種材料,也成為生物技術公司作為遺傳基因商業(yè)化研究利用的重要試材。現在美國作物基因庫中保存的大豆材料已超過2 萬份,成為世界大豆資源大國之一。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美國引種大豆成功的重要原因。美國大豆分布在大湖區(qū)西南部及周圍地區(qū)、中西部和東南部地區(qū),主要集中種植在伊利諾斯、依阿華、明尼蘇達等10 個州,大豆產區(qū)與玉米產區(qū)重疊,有利于玉米與大豆輪作。
美國人視大豆為“金豆子”,政府施行了一系列扶持大豆生產和產業(yè)發(fā)展的政策。20 世紀30 年代出臺《農業(yè)調整法》,平均每100 美元的農業(yè)產值中就有20 ~30 美元來自政府補貼,包括作物保險政策和國際貿易支持。新世紀制訂的新農場法案,大豆被納入政府的固定補貼項目。美國2000 年便有大豆研究項目809 項,科研經費8700 萬美元,占全美農業(yè)科研經費的2.53%。美國引種大豆100 余年,經過有計劃地品種改良和先進耕作技術,實現了工業(yè)化、機械化生產,迅速發(fā)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