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 王勇 許敏 王宇
(揚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揚州 225000)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已經波及210多個國家和地區,影響了70 多億人口,奪走了30 余萬人的寶貴生命。由此看來,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已經嚴重危及到人類的健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預防指南》[1]中指出,要多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增強免疫力。臨床醫學表明,人體免疫能力是有效預防呼吸性傳染病的生理學基礎;而運動科學表明,科學的體育鍛煉能有效改善心肺功能,增強體質健康,提升人體免疫能力,是有效預防呼吸性傳染病感染的重要手段[2]。近年來,國內外有關運動促進健康的研究漸漸得到眾多學者的重視,且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以體育為主導的交叉學科持續深進。研究表明,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而高運動強度、大運動量的體育鍛煉也會對機體免疫力造成危害[3]。良好的運動習慣能否成為患者抵御新型冠狀病毒的有利因素已成為當下亟需探討的命題。因此,該研究基于新冠肺炎非重型患者的運動習慣,探索與其康復周期的影響因素,為大眾有效抵御病毒提供科學的鍛煉指導,為樹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理論依據。
COVID-19,即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以肺部損害為特征,涉及全身多組織多器官的新疾病,一些患者在臨床醫療過程完成后,其功能障礙可能是長期的,包括肺纖維化和累及心、肝、腎、神經和免疫系統等[4]。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5]中明確指出,新型冠狀病毒主要傳播途徑為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可經人與人傳播,人群普遍易感,重癥病例比例較高。病毒感染者會出現程度不同的臨床癥狀,甚至可能出現無明顯癥狀的超長期病毒攜帶者,其潛伏期長、不易判斷、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等因素是造成一般人群感染“新冠肺炎”的重要原因。中華醫學會物理醫學與康復學分會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康復治療專家共識》[6]中指出,輕型與普通型COVID-19患者最為常見(占81%)。
廣東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西醫結合防治專家共識(試行第一版)[7]指出,患者康復出院標準為體溫恢復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癥狀明顯好轉;肺部影像學顯示急性滲出性病變明顯改善;連續2次痰、鼻咽拭子等呼吸道標本核酸檢測陰性(采樣時間至少間隔24h),并且肛拭子(如具條件)核酸檢測陰性,滿足以上條件者方可出院。目前,對于新冠病毒患者的康復周期尚沒有明確定義,該研究中的康復周期是指患者確診后,隔離或住院至核酸檢測呈陰性結果這一階段中的天數。
習慣是指個體在長時間內養成不易改變的生活方式。習慣既可在有目的的反復操作中形成,也可在多次無意識重復中形成。運動習慣是指個體健身需要,重復運動而鞏固形成的積極生活行為方式[8]。目前,對于運動習慣沒有統一的概念,早在1998 年中國就明確了學生群體體育鍛煉習慣的判定標準,即鍛煉頻率為一周3次以上,每次鍛煉時間為30min 以上,運動強度在中等及以上,并且要堅持6個月以上不間斷,鍛煉者必須同時滿足以上4個條件,才可以稱為已經形成體育鍛煉習慣[9]。有學者指出,對于個體是否已經養成運動習慣,僅僅從鍛煉強度、鍛煉時間、鍛煉頻率3個方面對一個國家的體育人口進行判定是不夠的[10]。因此,對于運動習慣的衡量,需要考察體育鍛煉行為在滿足強度、時間、頻率的基礎上,是否達到一定的時間積累[11]。該研究主要通過運動強度、運動頻率、每次運動的時間及持續參與運動鍛煉的時間對運動習慣進行判定,將運動習慣定義為每周參與鍛煉3次及以上,每次鍛煉的時間大于等于30min,且強度不低于輕微運動,參與規律性體育鍛煉的時間6個月及以上,反之則為無運動習慣。
毛澤東早在《體育之研究》中就指出“體育之效”,并認為勤于體育鍛煉可以強健筋骨,筋骨強健了體質就可以改變,弱者可以變為強者,身心可以一并完善[12]。婁虎、顏軍[13]指出,人體自身的抵抗力也是防御病毒的主要手段,而在眾多學者的研究中表明,適當的體育鍛煉是提高免疫力的有效手段。Ostman等[14]通過對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實驗干預,在實驗持續的半年時間里,待患者形成運動習慣后,被試的身體功能、生命質量伴能力素質等有著正向的提高作用。Maruf 等[15]對高血壓患者進行12周有氧訓練的實驗研究,在患者自主形成運動習慣之后,他們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及社會適應能力都有顯著改善。Fleig L 等[16]通過研究發現,具有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自信,遠離暴力和其他不良習慣,更會愛護自己的身體健康并減少疾病的發生。Sevindir等[17]通過研究發現,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能夠促進人的身體健康,給人們帶來樂觀、積極向上的態度,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不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
該文以新冠肺炎非重型患者的運動習慣與康復周期的關系為研究對象,調查對象為非重型患者,主要包括輕型和普通型。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通過網絡問卷的形式調查患者的性別、年齡、職業、感染程度、康復周期、確診前的生活方式、運動習慣及情緒狀態等資料信息,最終納入調查對象共191名。
3.2.1 問卷調查法
問卷內容包括一般資料問卷(性別、年齡、職業、感染程度、康復周期);生活方式的調查采用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運動習慣根據體育活動等級量表(PARS-3)采用自編問卷進行調查;情緒狀態評估采用簡式心境量表(Profile of Mood States,POMS)。
3.2.2 數理統計法
數理統計法采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 20.0 進行統計分析,相關性分析采用多重線性回歸以及啞變量回歸進行分析,P<0.05說明研究內容具有統計學意義。
191例非重型患者中,男性103例,女性88例,平均康復周期為25.86 天,最短周期10 天,最長周期90 天。COVID-19輕型患者93例,其中60歲以上患者6例,占6.45%,COVID-19 普通型患者98 例,其中60 歲以上患者20例,占20.4%。
為探討新冠肺炎非重型患者的康復周期與運動習慣是否存在因果關系,該文采用了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見表1),結果顯示,年齡、基礎疾病、運動強度、運動頻率、每次鍛煉的時間以及持續鍛煉的時間均對康復周期存在顯著相關影響,回歸關系數為2.464、-6.842、-2.458、-2.406、-4.838、-2.962,P<0.05,表明患者的年齡、基礎疾病、運動強度、運動頻率、每次鍛煉的時間以及持續鍛煉的時間均對康復周期存在顯著影響。

表1 新冠肺炎非重型患者的康復周期與生活方式、心境狀態及運動習慣之間的回歸分析
4.3.1 運動強度對康復周期的影響
為探究運動強度對患者康復周期的重要性影響程度,引入5個啞變量,分別為輕微強度、小強度、中等強度、大強度但不持久的運動、大強度且持久的運動。從表2 中可以看出,運動強度等級中等強度的回歸系數為-25.749,P<0.01,說明該啞變量的重要性程度最大。

表2 運動強度等級回歸參數與康復周期分析比較
4.3.2 運動頻率對康復周期的影響
為探究運動頻率對患者康復周期的重要性影響程度,在控制運動強度為中等強度不變的情況下引入5個啞變量,分別為一個月1次以下、每周3~5次、一個月2~3 次、大約每天1 次、每周1~2 次。從表3 中可以看出,運動頻率等級每周3~5 次的回歸系數為-24.440,P<0.01,說明該啞變量的重要性程度最大。

表3 運動頻率等級回歸參數與康復周期分析比較
4.3.3 每次鍛煉時間對康復周期的影響
為探究每次鍛煉的時間對患者康復周期的重要性影響程度,在控制運動強度為中等強度不變,運動頻率為每周3~5 次不變的情況下,引入5 個啞變量,分別為10min 以下、11~20min、21~30min、31~59min、60min 以上。從表4 中可以看出,每次鍛煉時間等級31~59min的回歸系數為-26.393,P<0.01,說明該啞變量的重要性程度最大。

表4 每次鍛煉時間等級回歸參數與康復周期分析比較
4.3.4 持續參與體育鍛煉時間對康復周期的影響
為探究持續參與體育鍛煉時間對患者康復周期的重要性影響程度,在控制運動強度為中等強度不變、運動頻率為每周3~5 次、鍛煉時間為30~60min 不變的情況下,引入5 個啞變量,分別為1 年以下、1~2 年、3~4年、5~6 年、6 年以上。從表5 中可以看出,持續參與體育鍛煉時間等級為6年以上的回歸系數為-17.876,P<0.05,說明該啞變量的重要性程度最大。

表5 持續參與體育鍛煉時間等級回歸參數與康復周期分析比較
綜上分析,在運動強度等級中,中等強度對康復周期的影響最大;在運動頻率等級中,每周3~5次的運動頻率對康復周期的影響最大;在每次鍛煉的時間等級中,每次鍛煉的時間為30~60min 對康復周期的影響最大;在持續參與體育鍛煉時間等級中,持續參與6年以上的體育鍛煉對康復周期的影響最大。
體育運動雖然是增強免疫力、促進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但要注意運動量適度。武漢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專家指出,不可以用運動代替專業的醫學治療,尤其是當身體疲憊或生病時,不宜劇烈運動。運動是良藥,但不能包治百病,專業的醫學診療配合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才會展現出“體醫融合”的作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恢復期中西醫結合康復指南(第一版)》[18]建議,患者在康復后,可采用中國傳統功法進行鍛煉,如八段錦、太極拳等有氧運動。
在不同康復治療的方案中,都特別強調心理疏導的作用,因此在患者的康復期間,幫助患者克服焦慮恐慌情緒及平復心情,尤其重要,而情緒的好壞也會直接影響患者的康復時間。建議患者在康復后,重視自身的身心健康,以體育鍛煉為抓手,培養自身樹立良好的運動習慣,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時調整生活中的負面情緒,在中國建設體育強國之路上,建立強大的健康保護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