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春年
(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 江蘇淮安 223300)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程的歷史性轉變,預示著我國社會發展進入了新時代。
體育作為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推手,在國民健康、休閑娛樂、社會經濟發展、國家榮譽、文化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面對新時代和新矛盾,我國體育事業應當做出積極回應,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如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如何調整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發展格局以及如何適應新社會發展環境等是值得研究的問題?;谛聲r代社會發展特征,我國體育發展必將迎來難得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在此背景下厘清和遵循體育發展規律,對解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體育事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但同世界體育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仍存在發展不平衡、結構不合理、水平較低等弊端。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民眾的體育需求已發生了極為顯著的變化,對美好生活向往不僅是競技體育帶來的金牌榮譽感和群眾體育帶來的健康幸福感,還需要體育文化、體育產業、體育傳媒、體育賽事、體育休閑等所帶來的娛樂、歸屬、情感、社交等多元的滿足感和獲得感,因此我國體育發展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20 世紀80 年代初,原國家體委首次提出,20 世紀末,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體育強國,當時的體育強國衡量指標主要是競技體育,也就是以金牌論成敗。隨著對體育強國內涵的深刻認識,民眾逐漸意識到金牌不是唯一指標,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指標,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取得了金牌數量第一的名次,但在總結表彰大會上發出了“進一步推動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號召。2017年8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運會開幕前夕,會見全國群眾體育先進集體和個人代表時,再次強調“開創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國建設成為體育強國”。體育主管部門和國家領導人多次提出建設體育強國目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愿望,也表明國家發展體育的決心和信心,同時還說明體育強國夢并非輕而易舉就能實現。
關于“體育強國”的相關研究有很多,然而到目前為止,國內外還沒有公認的概念和評判標準,只有公認的幾個維度,如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學校體育、體育產業、體育軟實力等。對我國體育強國主要維度的發展現狀進行簡要分析,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國體育強國建設進程。
進入21 世紀,我國在奧運賽場上穩定處于前三名的地位,是名副其實的奧運金牌大國,但基礎項目和三大球成績卻不如人意,以至于國人自稱“競技體育強國”時底氣不足。
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長期被國家政策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但現實情況卻是群眾體育所獲得的社會資源、開展經費、受關注程度等遠不及競技體育。近幾年,雖有所好轉,甚至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1],但我國居民體質健康狀況、群眾體育活動開展等仍然不為民眾所滿意。
新時代,我國群眾體育面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不平衡表現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理論與實踐發展不平衡、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表現為基本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不充分、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作用發揮不充分、全社會對體育的功能和價值認識不充分[2]。
20 世紀90 年代初,我國將足球項目試點職業化后,陸續將籃球、排球、乒乓球等群眾基礎較好的運動項目實行職業化,職業化至今已有20 多年,期間取得了一些成績,而負面評論亦從未消停,不僅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較低,甚至其可持續生存環境都令人擔憂。
體育產業被譽為綠色產業、朝陽產業,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更是為我國體育產業開辟了大片疆土。然而,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產業效益、產業地域差異、產業整體規模、產業對GDP的貢獻率等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相對于競技體育、群眾體育、職業體育、體育產業等“體育硬實力”,我國的體育軟實力在體育發展前期處于“無心顧及”狀態,因此體育管理、體育制度、體育法制、體育傳播、體育文化、體育話語權等正處于努力追趕發展期。
老齡化是一個全球高度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目前世界通用判斷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是60 歲及以上人口或65 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分別超過10%或7%[3]。面對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影響著一個家庭的幸福指數,也影響著社會穩定。為此,我國近年出臺的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均提出了重視人民體育活動開展及重視體醫結合發展的新途徑,旨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沒有全民健身就沒有全民健康、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沒有全面小康就沒有健康中國,從全民健身到全民健康,再到全面小康,再到健康中國,這樣的邏輯鏈條支撐起了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作為國家戰略的坐標體系,讓全民健身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動力,也承載著更多的責任和壓力。同為國家戰略,全民健身又是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舉措和重要途徑之一,實現全民健身需要真正把群眾體育擺到整個體育事業的關鍵位置。
2017 年3 月6 日,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指出,從生命歷程入手,大力加強健康促進措施,結合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依托公園、廣場、綠地等公共設施及舊廠房、倉庫、老舊商業設施等城市空置場所,建設適合老年人體育健身的場地設施,廣泛開展老年人康復健身體育活動[4]。十九大報告已明確將我國定位為發展中國家,當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和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尚不健全。在此背景下,我國就更需要將老年人疾病的預防擺在首要的位置,更加重視體育鍛煉對塑造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作用,并且大力推動老年人的體育健身投入,將其納入到我國老年人健康促進的保障體系之內,這也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急需面對和解決的新問題、新方向。因此,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給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這遠比發達國家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
自20 世紀70 年代末,重新加入國際奧委會開始,我國就將競技體育作為體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從1984年首次參加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到2021年第32屆東京奧運會,在這幾屆夏季奧運會中,中國代表隊共獲得金牌265枚,處于金牌榜的第一或第二集團位置,在奧運會賽場上獲得的金牌數量和國際排名,側面反映了我國競技體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競技體育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
射擊、跳水、體操(競技)、舉重等運動項目競技性太強,在世界范圍內少有群眾基礎,而我國群眾基礎較好的足球、籃球、自行車、田徑等運動項目卻占不到任何優勢。
我國三級訓練模式造就了金字塔式的競技體育人才結構,不僅運動員成材率極低,而且運動員幾乎無暇顧及文化課學習,當基礎文化素養低下、專業技能單一的運動員退役時面臨著就業出路狹窄的問題,如舉重冠軍成搓澡工、體操冠軍賣金牌等事件。
受政治利益、商業利益和文化沖突等因素影響,奧運會不再那么“純粹”。據媒體報道,2012 年倫敦奧運會和2016年里約奧運會,均遭到承辦國民眾的抗議,我國民眾對于北京承辦2022 年冬奧會也不再有2008 年的熱情,世界各國對于申辦奧運會也不再積極。
體育文化傳播與綜合國力,尤其是經濟實力和政治話語權呈正相關。雖然我國經濟地位日益提高、政治話語權也日趨突顯,但來自歐美、日韓等國的文化入侵給我國體育文化的傳播帶來極大沖擊,如韓國的跆拳道就比我國武術散打更受家長、青少年的追捧[5]。尤其在西方國家主導的全球化新時代,我國體育文化建設、發展和傳播面臨著重重困境。
現代奧林匹克主要由歐美國家主導的,很多現代運動項目規則最初都是由英國制定的,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職業比賽基本被歐美國家壟斷,我國參與國際體育事務相對被動。
體育文化從屬于體育軟實力范疇,打鐵還需自身硬,它的發展需依托于體育硬實力。體育硬實力主要以重大比賽金牌獎牌數量作為核心指標來反映,且通過奧運金牌數、獎牌數以及獎牌榜排名來評價。當前我國體育硬實力雖有長足進步,但距離西方體育發達國家仍有不小差距,獲得體育話語權較為艱難。
我國體育事業發展初期是模仿蘇聯,改革開放后,基本是按照西方體育發展的模式和邏輯展開,競技體育項目幾乎是被“牽著鼻子走”,長此以往,對西方體育文化的路徑依賴必定限制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
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注重“一統之世”“天人合一”“集體主義”,占支配地位的觀念是靜、隔、散、防弊,西方文化注重“競爭之世”“人定勝天”“個人主義”,占支配地位的觀念與中國截然相反,是動、通、聚,興利。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念制約著中西體育文化融合。
在我國體育事業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著公共體育資源的有限性與公民需求的無限性這一矛盾,隨著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推進,全民健康休閑需求增長,公共體育資源的短缺與不均的問題日益凸顯。我國體育資源分配不均,主要是由于資源稀缺、供需間的信息不對稱以及在政府資源壟斷下價值取向的強約束等原因造成的[6],而體育資源分配不均,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長期以來,競技體育是我國體育事業的優先發展對象,在資源分配過程中享有絕對特權,我國每年承辦的國際體育賽事的次數全球排名第一,供國際比賽的大型體育場館已嚴重超標,然而普通居民體育健身的場地缺少,捉襟見肘,我國每萬人擁有的體育健身場地數量不足6個。
“城鄉一體化”“城鄉協調發展”是近些年我國社會發展的宏觀指導思想,然而我國當前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存在巨大差異也是不爭的事實,體育發展同樣差距明顯,《全國第七次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顯示,截至2019 年底,全國體育場地354.44 萬個,體育場地面積29.17 億m2,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08m2,城鎮體育場地面積占全國體育場地總面積的68.61%,而農村體育場地面積僅占全國體育場地總面積的31.39%。
當前,我國公共體育服務主要由政府提供,由政府主導提供公共體育服務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現象,導致結果是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不暢,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公共體育服務法規不完善。我國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仍處于探索期,相關法律缺失,政策還不完善,如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沒有正式的法律、公共體育服務標準缺失,評估制度不完善等[7]。
(2)供需信息對稱有待提高。一方面是大量大型體育場館閑置,另一方面是民眾找不到合適的體育鍛煉場地,“誰來租場地”和“健身去哪兒”2 個問題并存。此外,國家惠民健身工程給很多農村地區安置的大量先進的健身器材,結果由于村民不會用,或對健身器材鍛煉不感興趣,導致惠民的健身器材成了擺設甚至是擠占空間的累贅,這些現象反映的就是供需信息不對稱。
(3)政府職能需改變。傳統的政府在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中的職能,既是“掌舵人”,又是“劃槳者”,而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政府應該把制定政策和執行政策分開,引入競爭機制,讓更多的社會部門參與,實現“小政府,大社會”。建立和完善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制度是推進政府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政府向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企業或個人購買公共體育服務是必然趨勢。
“新時代”是相對于前一個偏落后的發展時期而言的抽象概念,但它卻有實實在在的內容特征,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一百年)、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堅持體育強國戰略背景下,正視體育發展存在的問題,積極尋求突破口,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將體育建設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志性事業是當前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