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梓含 魏齊超
(1.湖南工業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株洲 412000;2.湖南體育職業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0)
2020 年4 月,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對即將到來的體教融合的社會大背景,該文在中國知網分別進行主題、題名、關鍵詞檢索,以知網中CSSCI、CSCD 及核心期刊的文獻為基礎,采用CiteSpace 計量軟件對2001—2020 年國內關于體教融合的研究進行分析,梳理這一領域的發展研究趨勢和階段性熱點話題,更好地適應政策與現實需要,為今后學校體育的發展提供數據參考。
該文對收錄在中國知網中(CSSCI、CSCD及核心期刊)關于體教融合研究領域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以主題搜索關鍵詞“體教融合”,并設定“時間不限”,得到了2001—2020年共計27篇相關文獻。
該文選用基于JAVA 環境運行下的CiteSpace 可視化分析軟件[1]對其引用(citation)、共被引(co-citation,CC)、共被引系數(co-citation coefficient,CCV)設置合理的閾值[2],通過科學知識圖譜,呈現我國學術界在體教融合研究領域中的主要內容和研究熱點以及研究趨勢。
我國體教融合研究領域的文獻數量和變化趨勢,可衡量該領域的研究熱度和發展態勢。圖1為我國近20 年體教融合領域在中國知網的發文數量情況,可以看出,2019年前后界限明顯,表明研究內容的變化與國家階段性政策的關聯度高度相關[3]。具體來看,2001—2019年發文數量較少,始終處于平穩狀態,2013年發文量僅3篇;2019年后發文量顯著增長,2020年達到12篇,是2013年發文量的4倍,占總發文量的44.44%??梢?,2020 年國家發布的關于體教融合的相關政策引起了大量學者關注,促使研究態勢上漲。

圖1 2001—2020年體教融合研究領域發文趨勢圖
體教融合研究領域的主題,隨著國家政策的改變和時代背景的發展而有所不同。該文利用CiteSpace軟件對27 篇論文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和關鍵詞聚類分析,并構建時區演變圖,以便反映2001年以來我國學術界在體教融合研究領域的研究趨勢和熱點問題。
2.2.1 普遍關注點
一篇論文的核心可用關鍵詞概括,并且共現的頻次代表各關鍵詞之間的關聯程度。該文在CiteSpace軟件中選擇“keyword”作為節點,1為時間切片,得到節點為74,連線為134 的關鍵詞體教融合共現圖譜(圖2)。圖中節點的大小代表關鍵詞頻次,即節點越大,頻次越高;節點之間的連線表示共現關系,連線越粗代表以這兩、關鍵詞共現的強度越大[4]。由此可以看出,圖譜呈密集網絡結構,有較少的突兀或者孤立的圖譜,這說明體教融合領域的交叉研究較多。

圖2 體教融合研究關鍵詞共現圖
高頻關鍵詞代表著該領域的研究熱點。“青少年體育”和“體育教育”表明了我國現階段體教融合的總體戰略;“公共政策”“國民教育體系”“立德樹人”等表明了我國體教融合方式的主要方向;“運動員培養”“賽事體系”以及“高等體育院校”表明我國體教融合的后期改革方向。由此可以看出,我國體教融合研究領域的框架體系已初步形成。
2.2.2 高產機構及核心作者群
該文利用CiteSpace,選取2001—2018 年作為運行的時間跨度,時間切片選取為1,將機構作為節點類型,設置Topn=50,其他參數為默認設置,得到機構共現網絡知識圖譜(見圖3)。節點數代表機構的發文量,節點之間的連線數表示各機構間聯系的密切程度。從生成的圖譜中可以發現,武漢體育學院青少年運動訓練評價中心、首都體育學院、北京科技大學體育部這3所機構顯示的節點較大,說明這3 所機構在我國體教融合的研究中發文量較多、學術科研力量較強[4]。而圖中節點之間的連線數較少,可知各機構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缺乏合作意識。

圖3 機構共現知識圖譜
將CiteSpace 運行的節點類型設置為作者,其他參數設置不變,得到的作者共現網絡知識圖譜(見圖4)。由圖中看出節點數最大的學者為柳鳴毅,發文量較多,其次是但艷芳、鐘秉樞、朱琳琳、孫術旗、丁洪江、彭明宇、李波、孔年欣、毛振明等人[6]。由圖譜的子網絡結構可以看出以柳鳴毅為首、以朱琳琳為首和以毛振明為首的學者之間相互交流與合作較多;而學者翟豐、張艷平等與其他發文量較大的學者合作較少。由此說明,學者學術交流與合作對我國體教融合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圖4 作者共現知識網絡圖譜
2.2.3 研究熱點的動態演進
該文利用CiteSpace 軟件在“Layout”菜單中選中“Timezone view”項目,進一步探討2001—2020 年間體教融合研究領域研究熱點的動態演變,以此了解不同時期我國體教融合領域研究的重點,得到2001—2020年體教融合研究領域的時區圖譜(見圖5)。
通過圖5 顯示,我國體教融合研究領域在2001—2020年間,出現“頭尾百花齊放”的現象,而2002—2019年間研究較少。從中可以看出,時區圖譜大致分為兩部分,第一階段(2001—2019年),我國學者主要對體教融合政策和體教融合方式等方面進行研究,且研究熱點多集中在“競技體育”和“體育教育”以及“青少年體育”等方向。第二階段(2019—2020年),顯示我國體教融合研究熱點呈現“百家爭鳴”,主要集中在“體育思想”“體育治理”和“體育認知”等方面。

圖5 體教融合研究領域關鍵詞時區圖譜
該文采用CiteSpace 軟件,梳理了收錄于中國知網數據庫關于體教融合研究領域的近27 篇核心期刊文獻。通過科學知識圖譜對各類數據以及可視化的結果進行綜合解讀,分析體教融合領域的研究現狀、研究熱點以及演變過程,進一步探討我國學術界在“體教融合”的研究趨勢。
2019 年以后,中國知網期刊關于體教融合研究的發文量顯著增長,前后呈現明顯的界限。與此同時,國內關于體教融合的研究態勢正在處于上漲,學者關注度增強。這一領域研究發文量的變化與國家的政策高度關聯,反映出學術界對體教融合戰略的積極配合。
“青少人體育”和“競技體育”以及“學校體育”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而且學術界對體教融合的研究緊緊圍繞國家政策而動,體現了理論與實際政策的結合;但在多種體教融合模式中,學者更傾向于“學校體育角色的轉變”,主張體教融合首先要處理好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的關系。
武漢體育學院青少年運動訓練評價中心、首都體育學院、北京科技大學體育部這3 所機構在我國體教融合的研究中發文量較多、學術科研力量較強。但是各機構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單獨節點的學者較多,學者在學術研究上溝通合作意識不足。
從研究熱點的演進看,目前的研究前沿已經隨著政府政策文件的提出,集中到了“體育價值”“體育思想”以及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關系思考的研究,“體育認知”的提法較為準確地展現了當前體教融合研究實際關注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