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凡,吳蓓蕾,張現苓,王富百慧
在全球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隨著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等老齡發展戰略的提出,老年體育的發展備受關注。許多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發展老年體育的政策,積極倡導老年體育活動,包括頒布老年人體育運動指南、鼓勵民間組織參與老年體育活動組織和培養專業老年體育指導員等(汪穎,2016)。
發展老年體育是我國推進老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1994年,首個全面規劃老齡工作和老齡事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中國老齡工作七年發展綱要(1994—2000年)》將組織廣大老年人參加各種形式的體育鍛煉、健身活動以減少疾病,增強體質,延緩衰老作為老齡工作的任務目標。此后,一系列老齡事業發展規劃政策綱要文件也將發展老年人體育作為老齡工作的任務,指出要為老年人參與體育健身創造條件,加強對老年人體育健身活動的科學指導,開辟老年人運動健身場所等。2021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指出,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要提升老年文化體育服務質量;支持街道社區積極為老年人提供文化體育活動場所,組織開展文化體育活動。可見,老年體育發展與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緊密相關。
近年,發展老年體育成為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促進重點人群體育活動開展。制定實施青少年、婦女、老年人、農民、職業人群、殘疾人等群體的體質健康干預計劃。同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中也提到,積極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的綜合、連續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可見,發展老年體育活動已經成為推進和實現“健康中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體育強國等多項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
已有學者對我國老年人體育鍛煉現狀進行了描述、分析與探究。辛利等(2001)采用調查和文獻法分析了我國城市老年人體育活動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指出城市老年人的體育活動頻度較高、時間較長、項目豐富、場所固定,未來老年體育活動將更加普及,老齡體育人口擴大。楊凡等(2019)利用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數據描述分析了中國老年人體育鍛煉的狀況及影響因素,指出目前中國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較低,體育鍛煉仍需普及。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正不斷加深。翟振武等(2017)預測,到21世紀上半葉,老年人口比例將呈現快速攀升趨勢,老年人口規模將在2053年左右達到峰值。人口規模結構的劇烈變動將帶來體育人口規模結構的變化,對體育人口發展態勢進行前瞻性研究具有重大的分析價值。由總人口結構變化產生的體育人口結構的新趨勢和新特征將成為未來體育人口研究的熱點(馬德浩,2019)。
綜上所述,在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隨著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和體育強國建設的持續推進,對老年體育活動發展狀況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我國即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掌握我國老年體育活動發展趨勢對完善發展規劃和合理布局老齡資源具有至關重要的價值。本研究將對我國2020—2050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口的規模和結構進行預測分析,助推老年群眾體育發展規劃和政策的設計發展。
本研究使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8年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作為人口預測的數據來源,基于該數據計算得到全國基礎人口按性別、年齡劃分的結構。在此基礎上,本研究基于2018年《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China Longitudinal Aging Social Survey,CLASS)數據計算老年人體育鍛煉參與狀況的人數和結構,作為預測的重要參數之一。該調查是中國人民大學組織開展的以老年人為對象的全國大型追蹤調查,2018年共收集了11 419名60周歲及以上,全國28個省份①納入本研究的地區不包括我國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以及新疆、西藏、海南3個省域,主要原因是這6個地區的統計指標與納入研究的28個省域有所區別,且樣本數據較難獲取。的老年人信息,其中,男性老年人為5 737人,女性為5 682人,平均年齡為71.45歲。
采用人口隊列預測法,運用PADIS-INT人口預測軟件進行分析,預測的時間跨度為2018—2050年,并按照生育水平分為高、中、低3套方案。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年度出生人數,計算得到2018年和2019年的總和生育率分別為1.500和1.465,2020年總和生育率約1.300。之后年份的總和生育率參數設置如下:低方案,維持在1.300左右波動;中方案,維持在1.500左右波動;高方案,維持在1.800左右波動。
其他人口預測參數設定如下。
1)基礎人口:以2018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為基礎,按照抽樣比計算得到全國總人口按性別、年齡劃分的結構。通過和戶籍登記數據以及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年度出生人口的比較,判斷2018年1‰人口抽樣調查得到的數據質量較高,可直接使用。2)生育模式:以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的育齡婦女分孩次的年齡別生育率為基準,假定未來生育模式不變。3)預期壽命: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5年全國分性別預期壽命為基礎,按照聯合國預期壽命增速假設的中速模式推算未來各年份的分性別預期壽命。4)死亡模式:使用寇爾-德曼西區模型生命表。5)出生性別比:2020年為111.3,之后設定為逐年下降0.5,直至下降至正常水平105保持不變。6)遷移:不考慮國際遷移的影響。
作為援藏干部,一般一輪是3年。但每一輪援藏快結束時,他都有無可辯駁的理由繼續——第一次是要盤點青藏高原的植物家底;第二次是要把西藏當地的人才培養起來;第三次是要把學科帶到一個新的高度。
參照國家體育總局在第三次全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中規定的評價標準,本研究將每周參加體育鍛煉3次及以上、每次體育鍛煉持續時間30 min及以上、中等強度及以上的老年人界定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CLASS結果顯示,2018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為13.27%。將老年人按年齡、性別分為6組,其中60~69歲的男性、女性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分別為16.74%、19.93%;70~79歲的男性和女性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分別為10.78%、10.10%;80歲及以上的男性和女性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占比分別為4.97%、3.77%。老年人總體鍛煉比例與分組鍛煉比例的關系如(1)式:

其中,P為60歲及以上老年人總體鍛煉比例,pi為分年齡、性別組中老年人經常鍛煉的人數比例,xi為分性別、年齡組的預測老年人口數,i為老年人所屬的年齡、性別分組(i=1,2,3,4,5,6)。根據(1)式,在得到各年份按性別、年齡劃分預測老年人口數(xi)的基礎上,進一步對以下預測參數進行設定。
1)老年人鍛煉的總體比例變化趨勢。由于生理功能衰老以及自理能力下降,老年人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比例并非無限制增長。因此,本研究假設老年人總體鍛煉比例的增長模式為邏輯斯蒂(Logistic)增長。函數的計算公式如(2)式:

其中,t為時間,P為時間t時60歲及以上老年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e為自然對數的底數,L為老年人總體鍛煉比例的最大極限值,a、b為相關參數。本研究根據(2)式預測老年人總體鍛煉比例的增長曲線,將2018年CLASS結果(13.27%)作為預測曲線的第一個基準點。參照《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的2035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45%以上的戰略目標,將其作為預測曲線的第二個基準點。參照已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的日本老年人鍛煉水平對老年人總體鍛煉比例的極限值(L)進行設定。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發布的“國民健康營養調查”①2019年,日本“國民健康營養調查”顯示,日本60歲以上有運動習慣的老年人為35.46%;“健康日本21”(第二次)目標提出,65歲及以上男性、女性有運動習慣的比例分別為58%、48%。中老年人“有運動習慣者”②日本“國民健康營養調查”中的“有運動習慣者”,是指每周至少進行2次,每次運動時間超過20 min,并堅持1年以上的運動者,又稱積極型體育人口。的比例,本研究設定了老年人總體鍛煉人數比例極限值為50%、55%、60%的低、中、高3個方案。據此,通過Logistic增長曲線擬合出3種方案下2018—2050年老年人中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圖1)。

圖1 2018—2050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比例增長曲線Figure 1.Growth Curve of the Proportion of the ElderlyAged 60 and aboveTaking RegularPhysical Exercise in China from 2018 to 2050
2)按年齡、性別劃分的老年人鍛煉比例。為了深入探究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性別、年齡結構變動趨勢,在上述已計算得到基年(2018年)的性別、年齡分組老年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基礎上,假設未來各組老年人鍛煉比例的相對關系不變。根據該假設,本研究采取固定比值法,即固定各組老年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比例的比值不變。
根據預測結果對老年體育鍛煉人口規模、結構的變化趨勢進行描述,并結合CLASS數據計算得到的結構參數,從老年人鍛煉項目、鍛煉場地、鍛煉組織及指導需求的數量變化角度對未來老年體育活動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和描述。表1呈現了低、中、高3個方案下我國老年體育鍛煉人口的變動趨勢。

表1 2020—2050年我國老年體育鍛煉人口變動趨勢預測Table 1 Prediction of the Scale of the Elderly who Regulately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in China from 2020 to 2050 萬人
從總體規模來看,根據預測結果,2020—2050年間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口將持續增長。一方面是因為該時期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老年人口規模不斷攀升;另一方面是因為隨著我國體育強國建設的持續推進,體育鍛煉在老年人群中得到進一步推廣,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比例上升。2035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口規模達到1.9億人左右,此后由于總體鍛煉率極限值設定大小,不同方案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口規模以不同速度持續增長。低方案下經常參加鍛煉的老年人口在2037年左右突破2億人,到2050年達到2.44億人;中方案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口以適中速度增長,到2047年左右突破2.5億人,到2050年達到2.64億人;高方案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口快速增長,在2044年左右突破2.5億人,之后持續增長至2050年的2.83億人。
本研究按性別、年齡劃分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口的變動趨勢進行了預測,囿于篇幅僅展示中方案結果(圖2,圖3)。結果顯示,60~69歲組所占比重最大,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規模在2020—2035年快速攀升,此后約10年內保持穩定,至2046年后又進入持續增長模式;70~79歲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口規模在2040年前呈現快速抬升的趨勢,男性、女性體育鍛煉者的規模都將在2039年左右突破3 000萬人,在2046年左右開始小幅下降;80歲及以上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規模表現出穩定增長的趨勢,女性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規模將在2045年突破1 000萬人,男性預計在2048年突破1 000萬人。總體來看,未來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口的年齡結構將進一步老化。

圖2 2020—2050年按性別、年齡劃分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老年人口變動趨勢的預測Figure 2.Prediction of the Trend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Regularly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by Gender andAge Group from 2020 to 2050

圖3 2020—2050年經常參與體育鍛煉老年人口年齡結構變動趨勢的預測Figure 3.Prediction ofAgeStructureChangeof theElderlyPopulation which Participating in Regular Physical Exercise from 2020 to 2050
2018年CLASS數據顯示,步行是最受老年人歡迎的鍛煉項目,約有79.77%參與鍛煉的老年人會選擇步行方式;跳舞、跑步、健身操也是老年人參與度較高的幾種鍛煉方式,占比分別為22.12%、14.79%、9.60%。本研究假設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群體對于不同鍛煉活動的偏好程度維持不變,可以預測參加各項體育鍛煉的老年人數量變動趨勢(表2)。

表2 2025—2050年不同項目的老年鍛煉者規模變動趨勢預測Table 2 Prediction of the Changing Trend of theAged Exercisers in Different Sports from 2025 to 2050 萬人
隨著老年鍛煉人口整體規模的不斷攀升,參與各類體育活動的老年鍛煉者也將快速增長。預計到2050年左右,將有超過2億規模的老年人會經常以步行方式參加鍛煉,參加舞蹈、跑步和健身操項目的老年人口規模將分別達到5 844萬人、3 908萬人和2 536萬人。參加騎自行車、武術、乒乓球、門球、柔力球、游泳等項目的老年人到2050年將突破1 000萬人的規模。
2018年CLASS數據顯示,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使用最多的場地是公園、廣場。約69.18%的老年人在公園、廣場進行鍛煉;超過40%的老年鍛煉者在住所旁邊的空地、小區健身器材、公路、街道邊、街道居委會場地、自家庭院或室內鍛煉;13.59%的老年鍛煉者使用過公共體育場(館);使用收費的體育場館和單位體育場地鍛煉的老年鍛煉者僅占7.24%和6.52%。假定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對于不同活動場地的需求模式不變,可以預測到2050年各類場地需承載的老年鍛煉人口規模變動趨勢(圖4)。

圖4 2020—2050年不同鍛煉場地需承載的老年鍛煉者規模變動趨勢預測Figure 4.Prediction of theAged ExercisersAccommodated by Different Sports Venues from 2020 to 2050
隨著經常參加鍛煉的老年人口規模擴大,各類鍛煉場地需承載的老年鍛煉者規模也在不斷增長。在公園、廣場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將在2031年左右突破1億人的規模,2050年將達到約1.83億人。社區也是老年人進行鍛煉的主要場所。各小區預計到2033年左右為超過1億人規模的老年人口提供鍛煉場地。街道居委會場地承載的老年鍛煉者將在2040年左右超過1億人。公共體育場館、收費體育場館以及單位體育場地雖不是大部分老年鍛煉者首選的鍛煉場地,但使用這些場地的老年人口規模也在擴大。到2050年,公共體育場館、收費體育場館和單位體育場地需承載的老年鍛煉者將分別達到約3 591萬人、1 913萬人和1 723萬人。
老年人的體育鍛煉組織形式分為自發組織與正式組織(包括體育行政部門、街道居委會、體育協會等)兩類;老年人進行體育鍛煉時的指導者分為非專業體育指導人員(家人、朋友等)與專業體育指導人員(包括社區體育指導員、學校體育教師、健身教練等)兩類。總體而言,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時,以自發組織為主要方式,鄰居、朋友或家人等非專業人士是其進行體育鍛煉的主要指導者。2018年CLASS數據顯示,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時無人組織的比例為66.95%,自發組織的比例為30.78%,正式組織的比例為2.27%。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時無人指導的占比為62.37%,由非專業人員指導的占比為34.12%,只有3.51%的老年人在專業體育指導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體育鍛煉。
假定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仍保持現有的組織和指導比例模式,可以預測老年人的不同體育鍛煉組織形式和指導人員的需求變動趨勢。圖5展示了通過正式組織方式進行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口以及需要專業體育指導人員的老年人口變動情況。隨著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口規模不斷攀升,老年人對體育活動的專業組織和指導人員需求也相應增加。其中,需要通過政府基層組織、私人機構或民辦公助等正式組織方式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預計在2025年、2035年分別達到192.3萬人、436.5萬人,到2050年在正式組織下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口規模將達到約599.8萬人。需要專業體育活動指導人員的老年鍛煉者的規模也將持續增長,預計到2031年左右突破500萬人,到2050年需要專業體育指導人員的老年人口規模將達到927.4萬人。當然,如果老年人需要正式組織和專業人員指導的比例進一步升高,這些需求也將進一步擴大。

圖5 2020—2050年有體育活動組織與指導需求的老年鍛煉者變動趨勢預測Figure 5.Prediction of theAged Exercisers with PhysicalActivity Organization and Guidance Needs from 2020 to 2050
本研究基于體育強國建設與人口老齡化的現實背景,利用人口預測和增長曲線擬合的方法對我國“十四五”期間和中長期的老年體育鍛煉人口的規模和結構變動趨勢進行了預測。第一,我國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口總體規模將持續增長,“十四五”末期將達到8 471萬人,到2035年達到1.9億人,2050年達到2.6億人。第二,未來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口年齡結構將進一步老化,高齡老年人占老年體育鍛煉者的比重有所上升。第三,參與各類體育活動項目的老年鍛煉者將快速增長,預計到2050年左右將有超過2億人規模的老年人經常進行步行鍛煉。第四,各類場地需要承載的老年鍛煉者規模持續擴大,公園、廣場類需要承載的老年體育鍛煉者將在2050年達到1.8億人的規模。第五,老年人鍛煉時對正式組織和專業指導人員的需求將持續增加,到2050年約有600萬老年人需要通過正式組織的方式進行鍛煉,約927萬老年人需要專業體育指導人員進行指導。
“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基數將快速增長。與人口老齡化相伴隨的是健康模型的轉變,老年期常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將快速增長。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體育事業進入發展的快車道。本研究預測結果發現,“十四五”時期至2050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口數量將快速、持續地增長。這意味著更多的老年人選擇通過體育鍛煉的方式謀求主動健康,體育鍛煉的需求層次也將發生根本性變化,不僅局限于生理上的強身健體,而且要擴展至對自我實現的需求。因此,如何合理規劃體育資源,增加老年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提升老年公共體育服務質量,組建老年體育社群網絡,將體育納入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在更為經濟有效的老年健康干預策略中發揮體育的作用,將是未來一段時期相關部門亟需攻關的重大課題。
預測結果顯示,“十四五”時期至2050年,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將出現年齡結構老化的新特點,高齡老人參與體育鍛煉的比例持續增加。這將對老年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提出新的要求。高齡老人可能面對比一般老年人更高的身體、心理調適需求,角色認知和功能適應能力更低,健康支持體系的依賴程度也將更高。因此,在配置相應的場地、器材、服務、指導等資源時,應充分考慮高齡老人的特點和需求,提升老年公共體育服務的有效供給和利用效率,充分保障各類老年人平等享有服務的權利。
未來一段時期,盡管參與各類體育鍛煉的老年人數量均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但步行和廣場舞依然是老年人首選的方式。2050年,將約有1.8億老年人選擇在公園、廣場等公共空間參加體育活動。由于老年人的社交圈層相對集中,活動范圍以居住地為半徑向外輻射,這對空間布局和場地建設提出更高要求。以社區為核心增加公園、廣場、健身步道的規劃和設計,將有效提升場地覆蓋率,滿足老年人的健身需求,提升公共體育服務邊際收益。廣場舞的普及和受歡迎程度將進一步提升,不僅凸顯謀求健康的目的,還兼具巨大的社交功能。這將成為獨樹一幟的體育文化符號。從政府層面充分掌握廣場舞者的需求,借助獨有的符號價值在老年群體中發揮體育的多元功能,從而為參與者提供有效服務,創建新的關懷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現階段能夠滿足老年人體育鍛煉需求的專業組織和指導人員比例較低,但老年人對組織和指導的需求卻是迅速增加的,開拓創新、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參與服務供給刻不容緩。“十四五”時期,應加大鼓勵民間組織、民辦公助等多種體育活動組織加入老年體育服務,著力提升老年體育指導人員的培養力度,加強具有懂老、愛老、助老的體育專業知識人才隊伍建設,并鼓勵其從事老年體育的組織和指導工作,為廣大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提供更加專業、可靠的指導意見,推動老年體育事業科學合理發展,有效落實“健康中國”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