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入林 官 欣
(四川省綿陽市電化教育館,四川 綿陽 621000)
2021年1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了《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的意見》,提出要高質量開發資源,到2025年基本形成定位清晰、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的線上教育平臺體系,覆蓋各類專題教育和各教材版本的學科課程資源體系。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提出要在一年內使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有效減輕,三年內使各項負擔顯著減輕,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明顯提升。同時強調要做強、做優免費線上學習服務,教育部門要征集和開發豐富優質的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引導學生用好免費線上優質教育資源,推動教育資源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
“雙減”政策旨在有效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新形勢下推進基礎教育發展的重要舉措、是中國教育改革的新起點。各地應該如何落實相關政策要求,認真思考和解決專題教育資源建設的統籌規劃、創新專題資源建設的長效機制、提升專題教育資源的應用效益等問題,在非學科類專題教育資源建設方面主動出擊,積極作為呢?
近年來,四川省綿陽市在大力推進“三個課堂”和體系化學科同步教學資源建設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在創新資源建設機制、構建專題教育資源體系、拓展本地特色資源內涵、開展網絡公益直播課等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先后啟動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閱讀指導、安全教育、體育項目教學指導,初中理科實驗操作指導、高中理科教師實驗教學指導、“非遺”項目課程進校園等多個主題的特色資源建設,利用綿陽教育資源融合平臺、綿陽教育視頻網、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和“綿陽教育”IPTV電視頻道以及“周末網絡公益課”等形式,將優質教育資源推送到全市中小學校的教師、學生及家長,收到了良好的社會反響[1]。
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柯清超曾指出:“當前我國數字教育資源發展的突出問題是資源供求失衡以及整體應用水平不高。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結構性短缺,無法真正滿足師生的教學需求,且滿足課堂授課的一般性資源較多,促進教育教學全方面發展的優質特色資源較少”。為此,綿陽市結合當前實施的雙減政策,在開展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立足拓展學生課外知識,啟動了推進優質特色專題資源建設與應用工作。目前,已完成38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小學生情緒素養提升”、36節“非遺傳承人蘭小奇脫稿剪紙”、81節“中華傳統讀書法——古詩吟誦”、60節“初中理化生實驗操作規范指導”、42節“高中理科教師實驗教學指導”、25節“小學生閱讀指導”、20節“中學生體育項目教學指導”等專題課程的建設,其中剪紙、實驗等課程已由四川省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2]。
在各種資訊空前豐富的信息化時代,只有成體系的教育資源才能稱之為好的資源、有用的資源。在專題資源建設中,綿陽市十分重視課程的體系化建設。以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例,主研團隊圍繞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按照學生課程、家長課程兩個方面制定了《綿陽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綱》,計劃制作300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根據從易到難的原則,將小學情緒素養課程作為第一期內容,其余課程內容分期推進。小學情緒素養提升包括情緒小課堂、感知與應對、提高與修復、實踐與運用、家長升華課程等具體內容。其中,學生課程13節,家長課程25節。為更好地宣傳和弘揚本地傳統文化,通過聯系綿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蘭小奇、王傳聞老師開展合作,拍攝制作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校園系列課程,體現了濃郁的綿陽地方特色。所有專題資源都參考相關標準和課程設置規范,分別制定了課程資源的大綱和目錄,確保課程體系和結構相對完整。
專題教育資源要確保權威性、專業性、時效性,體現正確育人導向,還要根據內容,靈活運用多種呈現方式,才能確保達到最好的表達效果。綿陽市在開展本地專題資源建設的過程,在反復打磨,確保課程具有正確育人導向的基礎上,根據課程內容和特點,在呈現形式上進行了創新嘗試。比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設置了要點講授、情景表演、案例分析等環節;在實驗操作和體育項目指導課程中側重示范演示和注意事項提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中注重將知識融入生活,增強學生體驗感;在閱讀指導課程中,根據不同題材、不同場景給出不同的閱讀方法指導。這些專題資源呈現方式的不同大大增加了課程的趣味性、觀賞性、參與性和指導性。
大教育泛指影響人們知識、能力、身心健康、道德品質的形成、提高和發展的各種活動。樹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合一的大教育理念,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大教育理念中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雖然在教育的目的和方向上具有一致性,但三者各自獨立、各具優勢、不可替代,在教育的內容、途徑和方法上存在明顯差異。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和“云端教育”“線上學習”等教育模式的出現,使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跨空間、跨地域的教育合作日漸成為常態,在特定條件下還成為必然選項。比如21年各地大規模開展的線上教育活動,就讓家庭、學校和社會使互相合作的重要性得到了進一步凸顯,也為綿陽市開展特色專題資源建設找到了新的定位。綿陽市建設的《初中物理、化學、生物實驗操作規范指導課程》《中學生體育項目教學指導課程》是為了順應綿陽市深化高中階段學校招生改革而確定的選題,同時也又沒有局限于基礎教育這一狹小范疇,而是以需求為導向、以大教育為出發點著力點、以服務千萬家為目的。根據本地專職心理健康教師配置比例低,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滯后的狀況,啟動了《綿陽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課程》;以弘揚本地傳統文化為目的,與綿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合作,開展了“脫稿剪紙”“古詩吟誦”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特色資源建設[3]。
為保證專題資源建設質量,綿陽市著重建好專業教師和技術人員的兩個團隊,團隊之間建立協作溝通機制。在課程規劃階段,面向全市遴選了一批優秀的專業教師,組建了骨干教師團隊,打破學校、年級界限,開展集體備課,在大綱編制、腳本設計、講解表演等各環節進行分工合作。在課程制作階段,組建了一支技術精湛的拍攝制作團隊,為拍攝編輯、節目包裝、審核發布和平臺推送等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在企業參與方面,綿陽市主動吸引相關企業投入前期建設經費,后期與主研教師團隊開展三方合作的共同運營和推廣。通過與騰訊開展戰略合作,建成了綿陽教育資源融合平臺,實現了資源使用方式從“人找課”轉變為“課找人”,將課程資源面向家長、學生和教師進行精準推送。同時,還通過與電信、移動和廣電等運營商合作,試點優質教育資源有償點播,以充分發揮課程資源的綜合效益。
在經費保障方面,綿陽市建立了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社會團體、企業多元參與的機制,充分體現課程資源的公益性,在使用者自愿付費的前提下,采用項目試點方式探索優質資源市場化運作機制,為促進全市專題資源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經費支撐。
在政策保障方面,出臺了《關于加強全市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的意見》,建立了積分激勵機制,將資源建設與應用納入教師職稱評審基本條件。同時,定期開展各類專題資源展示和評選活動,對優質資源創作者進行榮譽獎勵。
優質教育資源的建設與應用是互相聯系互相促進的兩個方面。為擴大資源的利用率、影響力,2020年底,綿陽市在開展本地資源建設的基礎上,利用騰訊企業微信開展了周末網絡公益課展播活動。網絡公益課每周播出一節,內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親子閱讀、深度閱讀、考前心理輔導等多方面。一個個熱點問題以專題講座的形式精準推送給特定受眾,讓好課程、好資源、好老師得到匯聚和共享,引起了學生及家長的高度關注。單個課程的最高觀看量達到11萬余人次,所有課程的平均觀看量達到近3萬人次。
安州區一名農村學校的學生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不想去學校了,在外地打工的父親毫無辦法,只得辭工回家陪伴。剛好看到了市上推送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播課,他就專程帶著孩子上門來尋求幫助。后來在心理學專業主講老師的幫助下,孩子的思想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在農村學校,像這樣需要幫助的家長、學生還有很多。正是從這個需求出發,綿陽市接著推送了《孩子為什么沉迷手機、孩子厭學家長應該怎么辦?》《孩子沉迷游戲怎么辦?》《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孩子上學焦慮怎么辦?》《孩子做事拖沓怎么辦?》等多期直播、錄播節目,受到家長和社會的一致好評(如表1所示)。

表1 閱讀指導及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網絡公益課”播出表
此外,綿陽市還通過“綿陽教育體育”官網、官微、微信公眾號,“綿陽教育視頻網”“綿陽教育”IPTV等多渠道推送專題資源,實現了電腦端、移動端和電視端的多終端覆蓋,方便了學生、家長和教師觀看,也實現了受眾數量最大化。
教育資源建設工作是一項拼實力、拼人才、拼技術的工作。在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建設與應用的過程中,基層電教機構雖然具備一些優勢,但在政策、機制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主要表現在一方面開展資源建設工作投資大、周期長;另一方面,研發出的優質課程資源市場化運作也存在很大的困難,即便進行了市場化試點推廣,也缺乏持續推進的有效機制。
面向中小學的地方特色專題資源建設這一系統工程,目前還沒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參考。綿陽市的實踐也還只是起步階段,在統籌規劃、標準規范、政策支撐和長效機制等方面還需要繼續尋找有效的解決策略。但這并不意味著,面對教育資源建設的大舞臺、面對時代賦予的新機遇,基層電教機構只能坐等政策、無所作為。作為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具體業務部門,基層電教機構只有立足實際、揚長避短,切實發揮組織協調力、動員號召力以及政策驅動力等優勢,創新機制、因地制宜大力推進本地特色專題資源建設,才能不辱使命,為促進教育教學改革、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發揮更大作用,找到新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