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源 李倩玲 符春暉 江慧
(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1功能科,廣西 欽州 535099;2辦公室;3科研科)
急性心肌梗死(AMI)臨床常用治療方法是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1〕。隨著醫學技術和生物材料技術的進步,PCI治療范圍愈加廣泛,但由于術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較高,對冠狀動脈病變嚴重性、病變血管再堵塞、出血率等進行及時準確有效評估,對AMI患者危險分層、預后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基層醫院多采用SYNTAXⅡ評分評估PCI疾病的嚴重性〔2〕。Selvester QRS評分是將心臟微電流活動變化轉化為與心肌瘢痕位置、大小相關信息〔3〕,可較好評價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積;改良Sgarbossa評分主要用于診斷AMI急性期〔4〕,但關于上述兩種評分的聯合應用價值國內外尚無報道。基于此,本研究將Selvester QRS評分與改良Sgarbossa評分結合作為雙系統評分,并與SYNTAXⅡ評分對AMI PCI治療后血管再堵塞的預測價值進行比較,以期為臨床評估AMI PCI預后提供新思路。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AMI患者139例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的診斷標準〔5〕,根據患者所用評分系統不同將其分為雙系統評分組47例,其中男29例,女18例,年齡54~86歲,平均(74.31±5.12)歲,發生PCI再阻塞27例;SYNTAXⅡ評分組92例,男57例,女35例,年齡53~86歲,平均(74.62±5.24)歲,發生PCI再阻塞48例。納入標準:①符合AMI診斷標準;②均為首次進行PCI治療;③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等嚴重臟器損傷;②合并腫瘤或血液系統疾病患者;③合并傳染性疾病患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對象均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基本資料收集 患者入院后24 h內抽取靜脈血4 ml,離心后取上層清液于抗凝管中,利用日立式71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血常規檢查,詢問并記錄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齡、性別、入院收縮壓、入院舒張壓、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史、高脂血癥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
1.3雙系統評分和SYNTAXⅡ評分 研究對象均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和(或)心電圖檢查,造影結果由2名經驗豐富的冠心病介入醫師解讀,確定心肌梗死位置、面積,結合改良的年齡-肌酐-射血分數評分計算得出SYNTAXⅡ評分;根據心電圖檢查結果進行Selvester QRS評分聯合改良Sgarbossa評分作為雙系統評分。Selvester QRS評分標準,1分:有或無Q波,2分:R波的形狀變化,3分:R波的時限數值,4分:R波/Q波比值,5分:R波/S波比值。改良Sgarblssa評分標準:1分:在任何導聯上,ST段發生與QRS 波主波方向一致的抬高≥1 mm;2分:在v1~v2導聯中任一導聯壓低≥1 mm;3分:ST段抬高/S波振幅≤-0.25。分值越高提示患者心肌梗死面積越大。
1.4其他觀察指標 觀察兩種評分系統各項技術指標水平,如耗材費用、耗時、確定血管再堵塞時間、預測死亡時間等。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兩獨立樣本t檢驗、兩獨立樣本秩和檢驗、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利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評價雙系統評分和SYNTAXⅡ評分對AMI PCI血管再堵塞的預測價值。
2.1兩組基本資料比較 兩組年齡、性別、體重指數(BMI)、入院收縮壓及舒張壓、白細胞計數(WBC)、高脂血癥史、血小板計數(PLT)、腦鈉肽(BNP)、降鈣素原(PCT)、C-反應蛋白(CRP)水平及吸煙、飲酒、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所占比例、入院Killip分級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本資料比較
2.2雙系統評分和SYNTAXⅡ評分各項技術指標水平比較 雙系統評分簽字到開通系統時間、耗材費用、定位耗時明顯低于SYNTAXⅡ評分(P<0.05),再堵塞定位耗時和死亡預測時間均明顯高于SYNTAXⅡ評分(P<0.05),見表2。

表2 雙系統評分與SYNTAXⅡ評分各項技術指標水平比較〔M(P25,P75)〕
2.3AMI PCI治療后血管再堵塞和未堵塞患者雙系統評分和SYNTAXⅡ評分比較 AMI PCI治療后,血管再堵塞患者雙系統評分、SYNTAXⅡ評分均明顯高于血管未堵塞患者(P<0.05),見表3。

表3 AMI PCI治療后血管再阻塞和未阻塞患者雙系統評分及SYNTAXⅡ評分比較分)
2.4雙系統評分和SYNTAXⅡ評分對AMI PCI再堵塞的預測價值 ROC結果顯示,雙系統評分預測AMI PCI再堵塞的曲線下面積(AUC)為0.857(95%CI:0.744~0.971,P<0.001),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81.48%、90.00%,最佳截斷值為6.485分,約登指數為0.715;SYNTAXⅡ評分預測AMI PCI再堵塞的AUC為0.824(95%CI:0.739~0.910,P<0.001),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64.58%、94.00%,最佳截斷值為32.84分,約登指數為0.596,見圖1。兩評分對AMI PCI再堵塞的預測價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圖1 雙系統評分和SYNTAXⅡ評分預測AMI PCI再堵塞的ROC曲線
AMI是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肌壞死,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存在,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升,生活方式發生改變,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死亡率也居高不下〔6〕。如診斷和治療不及時,可引急性心肌梗死從而導致急性心力衰竭,引起心肌損害、室壁瘤和心臟破裂等不可逆改變,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及工作。AMI早期最常用的介入治療方法是PCI,及時清除血栓,開通閉塞的冠狀動脈,縮小心肌梗死面積,可有效緩解患者病情,提高短期生存率〔7〕。因此,及早評估AMI PCI治療效果,對患者治療及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Selvester等〔8〕最先建立10聯心電圖(Ⅰ、Ⅱ、aVL、aAF、V1-6),根據其反映心肌梗死面積能力進行加權,提出利用一個簡化量表進行心電測量累計分數來評估心肌梗死大小,Selvester QRS評分共有37個標準,最多累積29分,后來經過完善形成Selvester QRS評分。龔覺曉等〔9〕利用Selvester QRS積分評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術后心肌瘢痕負荷及預后,結果顯示Selvester QRS積分對STEMI患者PCI后心肌梗死面積具有良好評估價值,且對急性前壁心梗的診斷在3個月后效果更好。Sgarbossa評分是由Sgarbossa等提出的心電圖算法,用于診斷心肌梗死〔10〕。Naville等〔11〕研究發現,存在左束支傳導阻滯或電驅動節律障礙的患者,其心電圖不易解釋,導致診斷延遲,而利用Sgarbossa評分可以評估陽性患者是否選擇立刻再灌注策略,但預測敏感性較低,對于陰性患者的診斷需結合其他診斷工具進行。本研究首次提出利用Selvester QRS評分聯合改良Sgarbossa評分系統來評估AMI PCI治療效果,并與SYNTAXⅡ評分做對比。結果顯示,雙系統評分簽字到開通系統時間、耗材費用明顯低于SYNTAXⅡ評分,再堵塞定位耗時和死亡預測時間均明顯高于SYNTAXⅡ評分,表明雙系統評分可明顯為急性心肌梗死放置支架贏得寶貴的搶救時間,進而降低因為搶救時間拖延而導致患者病情加重、搶救失敗概率,減輕病人需多次手術帶來的痛苦,減輕病人醫療負擔。另外,二甲以下的社區醫院或家庭醫生借助手提便捷心電圖機用分規測量就能及時判斷出雙系統評分,具有安全、損傷小、操作簡便、花費低等特點。
SYNTAX評分實際上是一種血管造影評分方法,經血管造影后,分析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病變類型、嚴重程度等,進行危險分層,從而更好為患者制定介入方案〔12〕。由于該評分只包含冠狀動脈病變情況,并不涵蓋患者自身客觀條件指標,因此不能全面反映患者總體特征,對典型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及遠期預后診斷價值受限〔13〕。經完善后的SYNTAXⅡ評分增加患者年齡、性別、肌酐清除率、左主干病變、左心室射血分數、外周血管疾病及慢性阻塞性肺動脈疾病等7項,將冠狀動脈解剖因素和臨床因素相結合,用來預測AMI PCI、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術后患者預后結局〔14〕。SYNTAXⅡ評分以其精準量化的客觀評價指標對患者選擇不同的血運重建方式及預后有較好的預測作用,但是其評分操作過程較為復雜,有待完善〔15〕。
綜上,雙系統和SYNTAXⅡ評分系統對AMI PCI血管再堵塞均有一定預測價值,但雙系統評分系統可為AMI放置支架贏得搶救時間,且更安全、經濟、便捷、易操作,尤其在基層醫院AMI PCI血管再堵塞預測中值得應用。本研究目前只對這兩系統的技術效果進行比較,對AMI的病理結果未多做研究,這是后續工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