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雅靜 李軍 付姝菲
(1天津市中心婦產科醫院,天津 300110;2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3天津中醫藥大學)
絕經綜合征是指女性在絕經前后出現的一系列絕經相關癥狀,主要包括潮熱、多汗等血管舒縮癥狀;激動易怒、焦慮、情緒低落等精神神經癥狀;陰道干澀、性欲低下、尿頻、尿急等泌尿生殖道癥狀;腰背痛、四肢疼痛、關節疼痛等軀體癥狀;此外,還有一些女性絕經后出現體重增加、糖脂代謝異常及血壓升高、心悸等心血管癥狀。絕經綜合征臨床表現眾多,影響癥狀嚴重程度的因素錯綜復雜。本研究旨在分析絕經綜合征各類影響因素。
1.1文獻來源 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維普資訊中文期刊服務平臺(VIP)、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服務系統(CBM)。
1.2檢索策略 以“絕經”“經斷”“更年期”“影響因素”“危險因素”等為中文主題詞,以“menopause”“climacteric” / “impact factor”等為英文主題詞檢索以上數據庫。檢索時間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
1.3納入標準 文獻類型以流行病學調查為主要手段,研究絕經綜合征影響因素的文獻。研究對象根據中醫或西醫診斷標準,明確診斷為“絕經前后諸證” 或“絕經綜合征”。
1.4排除標準 排除基礎研究類、文獻評價類、綜述類文獻;排除研究絕經綜合征單一癥狀影響因素的文獻;排除重復發表、雷同文獻。
1.5文獻篩選 兩名研究人員通過閱讀題目、摘要、關鍵詞,初步篩選相關文獻,進一步閱讀全文,嚴格按照納入與排除標準篩選文獻,如遇分歧,討論解決。
1.6建立數據庫 通過Microsoft Access建立“絕經綜合征影響因素文獻調研數據庫”,采集基本信息:標題、出版年、第一作者、期刊名稱、基金;研究內容:調研省份/地區、調研方法、調研人群、研究人數、受試者年齡范圍、統計學方法、相關有效影響因素、使用量表。
1.7數據規范化處理 將調研信息中,受試者年齡、統計學方法、影響因素、量表名稱等信息進行規范化處理,內容一致的采用相同的表述方式以便于數據分析。例如將40歲~60歲表述為40~60歲;χ2檢驗統一為卡方檢驗;分娩次數統一為產次;改良Kupperman量表、改良Kupperman等統一為改良Kupperman評分。
1.8文獻數據分析 文獻分析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首先是從文獻計量學角度,針對文獻特征進行分析,如年度分布情況、載文期刊、基金支持情況等;其次從調研內容角度,針對調研的人群、數量、地區、調研方法、相關影響因素分布等進行計量統計分析。
2.1文獻篩選結果 CNKI初步檢索文獻1 071篇,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檢索文獻1 406篇,VIP檢索文獻903篇,CBM檢索文獻1 260篇;排除相同文獻2 516篇,排除混淆主題詞文獻872篇,排除絕經綜合征單一癥狀影響因素文獻1 088篇,初步篩選符合納入標準文獻164篇;進一步篩選排除混淆影響因素概念文獻18篇,排除綜述8篇,排除重復發表文獻4篇,其他因素排除1篇,最終納入文獻133篇。
2.2文獻年度分布 在最終得到的133篇研究絕經綜合征相關影響因素的文獻中,最早一篇〔1〕發表于1992年,文獻發表數量最多的是2015年,共19篇,其次是2016年15篇,1993~1996年未見相關文獻。1992~2003年12年間共13篇,2004年開始文獻數量逐步增長,2004~2008年5年共18篇,2009~2013年5年共43篇,2014~2017年4年共59篇。
2.3載文期刊 在納入的133篇文獻中,116篇為期刊論文(其中包括外文文獻4篇〔2~5〕),14篇為碩博士學位論文,3篇為會議論文。刊登納入文獻的數量處于前5位的期刊依次為:《中國婦幼保健》24篇、《護理研究》5篇、《中國老年學雜志》5篇、《現代預防醫學》4篇、《中國公共衛生》3篇、《Maturitas》3篇,占文獻總數的33.1%(44/133)。
2.4基金支持情況 在納入的133篇文獻中,獲得課題基金支持的有46篇(34.6%),其中獲國家級課題立項資助的4篇〔6~9〕,省(直轄市)級課題資助的有17篇,市(區)級課題資助的17篇,縣級及校級課題資助的8篇。無課題項目基金資助的87篇,占文獻總數的65.4%。
2.5調研人數 133篇文獻中調研人數≤500人60篇、501~1 000人37篇、1 001~1 500人16篇、1 501~2 000人8篇、2 001~3 000人5篇、3 001~4 000人1篇、4 001~5 000人2篇、>5 000人4篇。1 000~3 000人29篇,3 000人以上7篇〔10~16〕。
2.6調研地區 133篇文獻中,除4篇英文文獻調研國外4個地區外,其余文獻調研地區均為國內省市。調研地區分布前5位的省市依次為廣東、河北、江蘇、上海、浙江,均為東部沿海省市。調研范圍以單省市居多,僅7篇〔17~23〕涉及全國五省市及以上,1篇〔24〕涉及兩省市。調研地區按地理分區劃分,華東、華北、華南、華中等東部沿海地區及中部地區文獻數量較多,占總數的69.9%(93/133),而東北、西北、西南地區文獻數量則相對較少。國內調研地區分布為廣東省14篇,河北省、江蘇省、上海市均為12篇,浙江省8篇,北京市、遼寧省、山東省、湖北省、湖南省均為6篇,重慶市4篇,四川省、云南省、寧夏、新疆均為3篇,福建省、廣西、河南省、陜西省、甘肅省均為2篇,山西省、天津市、內蒙古、黑龍江省、海南省、貴州省各1篇;中國港澳臺地區臺灣1篇。
2.7調研方法 133篇文獻中132篇應用了橫斷面研究,僅1篇〔25〕應用了回顧性研究。使用橫斷面研究的文獻中,87篇(65.4%)文獻未提及具體調查方法,報告調查方法的文獻中,整群抽樣法應用最多,占11.3%(15/133),整群分層抽樣次之,占9.8%(13/133)。
2.8調研人群 調研人群主要分為三類:按城鄉分布、按就診類型、按職業種類。按城鄉分布調查的共71篇(53.4%),其中調研城鄉居民的文獻37篇,調研城區居民25篇,調研農村居民8篇,山區居民1篇〔26〕;按就診類型調查的共39篇(29.3%),其中調研門診患者的29篇,體檢人群9篇,住院患者1篇;按不同職業種類進行調研的共21篇(15.8%),主要包括企事業單位職工、農民、醫院護士、教師等;其他包括調研住院患者家屬1篇〔27〕,低經濟水平人群1篇〔3〕。
2.9調研人群年齡范圍 133篇文獻中,3篇文獻未提及調研人群年齡范圍,其余130篇文獻調研人群的年齡范圍集中在40~65歲,分布最多的為40~60歲,共46篇文獻,其次為45~55歲29篇,40~65歲21篇,40~55歲13篇,45~60歲7篇,45~65歲、≥40歲各4篇,30~70歲、35~65歲各2篇,35~55歲、35~60歲各1篇。
2.10影響因素 133篇文獻中涉及的影響因素共計101種,按照頻率統計由高到低,排在前30位的影響因素依次如下:月經情況、年齡、文化水平、慢性病、經濟狀況、職業、婚姻狀況、運動、婚姻質量、產次、睡眠情況、工作壓力、家庭關系、居住環境、負性生活事件、心理狀態、孕產次、家庭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性格、工作性質、體重指數(BMI)、人際關系、伴侶健康狀況、性生活情況、奶制品、更年期知識知曉度、生活質量、生活壓力、初潮年齡,占影響因素總頻次的77.8%(558/717)。在前30位影響因素中,屬可調控的影響因素包括運動、睡眠情況、家庭關系、心理狀態、家庭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BMI、人際關系、性生活情況、奶制品、更年期知識知曉率、生活質量等。101種影響因素涵蓋了自身生理、心理狀況、家庭、工作、生活、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其中頻次占比居前3位的依次為自身生理因素、生活因素、家庭因素。見表1。

表1 絕經綜合征相關影響因素分類頻次分布
2.11使用評價量表情況 133篇調研文獻中,20篇文獻未提及具體評價量表。在提及評價量表的113篇文獻中,96篇文獻將改良Kupperman評分作為評價量表。其次為抑郁自評量表12篇。其他文獻還涉及Greene量表9篇、焦慮自評量表6篇、MRS評分系統4篇、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3篇、中文版知覺心理壓力量表2篇、癥狀自評量表(SCL-90)3篇、艾森克人格問卷3篇、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2篇、家庭關懷度指數問卷2篇、生活事件評定量表2篇,其他量表6篇。
近年來研究絕經綜合征相關影響因素的文獻數量呈上升趨勢,主要發表期刊為《中國婦幼保健》《護理研究》《中國老年學雜志》等。其中無課題項目資金支持的占半數以上,總體上缺乏國家級課題立項支持。研究地區以東南沿海及中部地區為主,東北及西部地區相關研究數量相對較少。調研人群以城鄉居民、門診患者、體檢人群為主,年齡多在40~60歲。
影響絕經綜合征相關癥狀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自身生理、心理狀況、家庭、工作、生活、社會等6個方面。這些影響因素中,運動、睡眠質量、家庭關系、心理狀態、家庭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BMI、人際關系、性生活情況、奶制品、更年期知識知曉率、生活質量等可通過多方面調節干預。進行規律運動鍛煉、調整作息提高睡眠質量、緩和家庭關系、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獲得家庭社會支持、提高自覺健康狀況水平、保持適宜BMI、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保持適度和諧性生活、食用適量奶制品、提升更年期相關健康知識知曉率、提高生活質量等都是改善絕經綜合征相關癥狀的有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