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棟 趙鑫宇 林春良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中醫科,廣東 惠州 516001)
作為腰椎間盤突出(LDH)常用的保守治療方式之一,經皮穴位電刺激是結合中西醫理論所得到的一種物理治療方法。研究顯示,經皮穴位電刺激可將脈沖電流由電極輸入至患者的各腧穴,具有電刺激療法和刺激腧穴等雙重作用,進而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1,2〕。但老年LDH患者因機體功能衰退,骨質流失嚴重,導致僅采用單純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效果欠佳,難以完全緩解老年患者的疼痛,且腰椎活動功能改善情況不容樂觀,因此還需為患者結合其他治療方法,以提高老年患者的整體獲益。作為一種中成藥,正清風痛寧注射液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之功效,在關節腫脹、肩周炎等疾病中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3〕。研究表明,正清風痛寧注射液離子聯合針刀治療可有效改善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患者的腰椎功能,在減輕患者疼痛程度方面更顯著〔4〕。由此推測,將正清風痛寧注射液與經皮穴位電刺激聯合應用于LDH的治療中可能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但目前臨床尚未見相關研究,且聯合方案的有效性尚不明確。本研究擬分析正清風痛寧注射液聯合經皮穴位電刺激對老年LDH患者腰椎功能的改善效果。
1.1一般資料 前瞻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就診的156例老年LDH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8例,全部患者及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LDH符合《外科學》〔5〕中相關診斷標準,并經X線片、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等檢查確診;②年齡≥60周歲;③患者意識水平正常,可配合研究。排除標準:①游離型椎間盤突出、椎弓崩裂者;②合并腫瘤者;③既往有手術史者;④注射穴位局部有感染、皮膚病等不適宜穴位注射者;⑤伴有脊柱結核、腰椎管狹窄等其他腰椎骨關節疾病者;⑥藥物過敏史。研究實施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對照組男45例,女33例;年齡60~73歲,平均(66.51±2.41)歲;病程3個月至2年,平均(1.27±0.29)年。觀察組男41例,女37例;年齡61~73歲,平均(66.69±2.43)歲;病程4個月至2年,平均(1.45±0.31)年。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治療+經皮穴位電刺激。參照《外科學》實施常規治療,內容包括指導患者臥床休息、腰圍保護及適當下地活動等;同時接受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穴位選取,主穴:雙側腎俞、大腸俞、雙側腰陽關、雙側腰夾脊;配穴:承山、阿是穴、太溪、環跳、委中。使用上海寰熙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的6805-AⅡ型電針儀治療,待針刺得氣后,將電極貼于患者穴位上,設置頻率為2/100 Hz疏密波,刺激強度由弱逐漸轉強,以能夠引起穴位附近的肌肉適度收縮,且患者可以耐受為宜,各個穴位依次進行電刺激。每個穴位共電刺激3 min/次,1次/d,7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均治療21 d。觀察組:接受常規治療+經皮穴位電刺激+正清風痛寧注射液治療。正清風痛寧注射液(湖南正清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20181123,規格:1 ml∶25 mg)用法:使患者選擇合適體位,找到患者腰椎部的最痛點(常為腰椎4、5節),標記好穿刺點并常規消毒后,選用1 ml一次性的注射器和針頭,抽取正清風痛寧注射液1~2 ml。針尖與腰椎穿刺點垂直快速刺入,經兩層筋膜后達到上、下關節突關節附近,患者可出現明顯酸脹感,即到達治療點,最后緩慢推注藥物。首次注射完畢后,叮囑患者靜坐10 min,2次/d,連續治療21 d。
1.3評價指標 全部患者于治療前和治療21 d時評估效果。(1)炎癥因子:分別采集兩組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使用長沙英泰儀器有限公司的TD4A型低速醫用離心機進行離心處理,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離心半徑7.5 cm,離心完畢后取上清液待檢。使用上海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試劑盒測定白細胞介素(IL)-1β、IL-6及腫瘤壞死因子(TNF)-α。(2)腰椎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學會(JOA)〔6〕評分法評估兩組腰椎功能,該評分共包括主觀癥狀(9分)、臨床體征(6分)、日常活動受限(14分)3個維度,總分0~29分,分值越高腰椎功能越好。(3)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7〕評估兩組疼痛程度,評分標準: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烈疼痛且難以忍受,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嚴重。(4)腰椎側彎傾斜的兩個椎體間最大角度的夾角(Cobb角):兩組均接受腰椎前后位X線檢查,腰椎側彎Cobb角即上端與下端終椎上緣延長線垂線之間相交所形成的夾角。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Shapiro-Wilk正態性檢驗、t檢驗、χ2檢驗。
2.1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比較 治療前,兩組IL-1β、IL-6及TNF-α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治療后兩組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對比
2.2兩組治療前后腰椎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日常活動受限評分及總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2.3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腰椎功能對比分,n=78)

表3 兩組疼痛程度、Cobb角對比
2.4兩組治療前后腰椎側彎Cobb角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腰椎側彎Cobb角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較治療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在祖國醫學中,LDH屬“腰腿痛”“痹癥”范疇,主要病理病機為寒、風、濕入侵肌表,阻塞經絡,患者經筋脈絡受損,或淤血內停、跌打損傷,進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氣血瘀滯久而成瘀,不通則痛〔8,9〕。因而,臨床治療時常以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為主。
針灸主要是針刺手法刺激人體特定部位,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具有良好的溫經通絡、活絡止痛之效〔10〕。本研究中選取了腎俞、大腸俞、腰陽關、腰夾脊等穴位,其中腎俞是腎氣在腰背部流轉輸注的位置,針刺該穴位可發揮調益腎氣、溫養督脈及濡養臟腑筋脈之效;大腸俞可通腸道,利腰膝,該穴位可與腎俞共同激發臟腑之氣,繼而起到調氣血運行、通利經絡之效;腰陽關是督陽和大腸交會所,針刺該穴位可發揮益腎通督、通絡止痛之效;腰夾脊毗鄰膀胱經,并于督脈緊靠,針刺該穴位可促進督脈和膀胱經的氣血運行,繼而促進腰部微循環〔11〕。有研究表明,針刺上述穴位可有效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提高神經興奮性,繼而促使肌肉收縮增強,并可促進損傷的脊髓神經軸突再生,從而恢復脊髓功能,改善腰椎功能,減輕疼痛程度〔12〕。而經皮穴位電刺激在借鑒傳統中醫取穴方法的同時結合西醫內分泌理論,通過對經絡及穴位或神經肌肉進行中低頻電刺激,可促進腦啡肽、內嗎啡等多種鎮痛物質,從而更利于緩解疼痛,消除肌肉痙攣,減輕炎性水腫,促進功能恢復〔13〕。但對于老年LDH患者而言,由于機體各系統功能衰退,部分患者合并一種甚至多種基礎疾病,導致僅單純采用經皮穴位電刺激獲益不佳,病情仍有加重風險〔14〕??梢?,為老年LDH患者在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基礎上結合其他療法應用極為必要。
正清風痛寧注射液的主要成分為青藤堿,研究顯示,作為非甾體類抗炎活性物質,青藤堿能夠抑制炎癥因子的合成及分泌,促進細胞凋亡,從而抑制炎癥反應〔15〕。IL-1β是炎癥反應的重要因子之一,可促使椎間盤組織細胞分泌前列腺素E2,繼而引起組織損傷和炎性水腫,導致疼痛;IL-6是炎癥介質之一,可抑制椎間盤基質降解酶的抑制酶活性,繼而破壞纖維環功能;TNF-α與LDH的發病、發展密切相關,且可引發神經疼痛〔16〕。表明正清風痛寧注射液聯合經皮穴位電刺激可有效減輕老年LDH患者的炎癥反應。分析其原因可能為,正清風痛寧注射液中的青藤堿可通過下丘腦影響腎上腺,促進腎上腺皮質的合成及分泌,從而發揮抗炎作用,降低炎癥因子水平〔17〕。本研究結果表明正清風痛寧注射液聯合經皮穴位電刺激更有利于改善老年LDH患者的腰椎功能,減輕疼痛程度。究其原因,青藤堿不僅可有效抑制炎癥局部前列腺素的合成與釋放,且能夠阻滯神經根及神經纖維鈉離子通道,從而發揮良好的鎮痛作用。有動物實驗研究指出,青藤堿可有效降低TNF-α、IL-6等炎癥因子水平,繼而抑制環氧化酶-2和前列腺素的合成與分泌,進而減輕炎癥疼痛程度〔18〕。同時,正清風痛寧注射液主要是在患者腰椎部位進行注射,有利于青藤堿直接作用于腰椎局部的肌肉、骨膜和肌筋膜,更利于抑制炎癥反應,促進周圍組織血液再灌注,改善腰椎功能,促進腰椎側彎Cobb角恢復。
綜上,正清風痛寧注射液聯合經皮穴位電刺激更有利于改善老年LDH患者的腰椎功能,促進腰椎側彎Cobb角恢復,緩解疼痛程度,減輕炎癥反應,臨床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