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延海 盛莉 (海南省人民醫院(海南醫學院附屬海南醫院)精神心理科,海南 ???570311)
精神障礙是導致自殺的重要原因,抑郁癥患者的自殺風險遠高于其他精神障礙疾病,是自殺的高危人群。老年首發抑郁癥患病率不斷增加,且病情遷延難愈,此類患者自殺風險較中青年患者更高〔1〕。因自殺是心理、社會和生理等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故分析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自殺風險的影響因素,并制定相應干預措施與實施,對降低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自殺風險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分析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自殺風險的影響因素。
1.1一般資料 采用回顧性分析,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海南省人民醫院收治的120例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抑郁癥符合《中國抑郁障礙防治指南(第二版)》〔2〕中相關標準;臨床病例資料完整;心肝腎功能正常;免疫功能正常;首次發病未用藥或停藥半個月以上。排除標準:腦器質性精神障礙;精神發育遲滯;酒精或藥物所致的精神障礙;目前患有嚴重軀體性疾病且嚴重影響正常生活;近期家庭發生重大變故。
1.2方法
1.2.1自殺風險評估 所有患者在入組后使用自殺態度問卷(QSA)〔3〕評價患者自殺風險。該問卷重測信度0.854、信效度0.936,包括對自殺行為性質的認知、對自殺的態度、對自殺者家屬的態度、對安樂死的態度等4個維度,共計29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5級評分法(1~5分),累計各條目總分后求得平均分為1~5分,分數越高,自殺風險越低。
1.2.2基線資料調查 ①設計一般基線資料調查問卷,統計入組患者的性別(男、女)、年齡(≥75歲,<75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高中以下)、居住狀態(獨居、與家人同住)、合并基礎病數量(≥2種,<2種)、家庭人均月收入(≥4 000元,<4 000元)、精神障礙家族史(有、無)。②使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24)〔4〕評價患者抑郁程度(輕中度、重度),該量表Cronbach α為 0.883,包括24個項目,每個項目采用5分制(0~4分),其中8分≤HAMD-24評分≤35分為輕中度抑郁癥,HAMD-24評分>35分為重度抑郁癥。③使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5〕評價患者社會支持度(低度、中高度),該量表Cronbach α為 0.869,包含3個維度、10個條目,采用4分制(1~4分),評分10~40分,其中SSRS評分≤20分為低度社會支持度,20分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t檢驗、方差分析、SNK-q檢驗、χ2檢驗、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2.1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自殺風險 120名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QSA均分為2~4分,平均(2.80±0.56)分。
2.2不同特征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的自殺風險 文化程度高中以下、獨居、重度抑郁癥、低社會支持度、采取消極應對方式的患者QSA均分均明顯低于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與家人同住、輕中度抑郁癥、中高度社會支持度、采取積極應對方式的患者(P<0.05);其他不同特征QSA均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特征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的自殺風險比較分)

續表1 不同特征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的自殺風險比較分)
2.3各主要特征對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自殺風險的線性回歸分析 將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的QSA均分作為因變量,將文化程度(X1,1=高中以下,0=高中及以上)、居住狀態(X2,1=獨居,0=與家人同住)、抑郁程度(X3,1=重度,0=中輕度)、社會支持度(X4,1=低,0=中高)、應對方式(X5,1=消極,0= 積極)作為自變量,經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得到方程:Y=4.936-0.343X1-0.079X2-0.361X3-0.628X4-0.170X5,結果顯示,文化程度高中以下、獨居、重度抑郁癥、社會支持度低、采取消極應對方式是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自殺風險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自殺風險的影響因素分析
抑郁癥患者常伴有自殺意念或行為,自殺率遠高于普通人群,其中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的自殺率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因此,明確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的自殺風險,準確評估患者自殺風險的影響因素,有助于對自殺行為進行早期預防與干預,可有效降低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的自殺率。
本研究經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文化程度高中以下、獨居、重度抑郁癥、社會支持度低、采取消極應對方式是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自殺風險的影響因素。分析其原因為:①文化程度高中以下的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知識面較為狹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及理解掌握新知識的能力均較差,該類患者一般不會主動了解抑郁癥藥物治療方案、疾病控制目標、等知識,也無法成熟地處理因疾病所引發的生理應激反應(睡眠障礙、食欲減退、性欲下降等)及心理應激反應,會大大降低臨床治療效果〔9,10〕。此時患者會長期處于心情低落或興趣減退、行動力不足、思維及精神運動性遲緩、認知功能障礙等疾病狀態,且患者大大增加了患者的身心負擔,嚴重降低其生活質量水平,進而增加自殺風險。針對該種情況,醫護人員要高度關注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的患者,定期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指導患者掌握全面且詳細地疾病治療、護理知識及有效應對身心應激反應或消極情緒的方法,以此來不斷減輕患者的身心負擔,進而達到降低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自殺風險的效果。②抑郁程度越重的患者,臨床癥狀越嚴重,病情遷延難愈,會明顯增加患者的絕望感,進而增加患者的自殺風險〔11〕。針對該種情況,要采用相應量表明確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的抑郁程度,在針對性用藥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專業性心理干預,幫助患者有效改善疾病癥狀及心理狀態,不斷降低患者的自殺風險。③獨居狀態的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往往家庭功能水平較低,無法得到來自家庭的精神、物質及行動支持,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患者不僅需要獨自面對疾病所帶來的不適感,也要獨立承擔照顧自己日常生活起居的重任,長期處于該種狀態下患者會逐漸喪失對生活的希望,進而增加自殺風險〔12,13〕。針對該種情況,不僅要求子女要定期回家探望或電話聯系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給予患者精神支持;社區、村委應該組織專門的關愛小組,每日上門為患者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給予患者關心與安慰,不斷提升患者的家庭功能,以期能降低自殺風險。④社會支持越低的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從外界獲取的支持及幫助越少,患者會認為自己已經被社會所拋棄,缺乏有效控制疾病的信心,會不依從治療或直接放棄治療,伴隨著疾病的不斷惡化,抑郁程度加重,可加劇患者的自殺風險〔14,15〕。針對該種情況,醫護人員要對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利用多媒體平臺為患者提供長效的信息支持,給予其缺失的社會支持,不斷降低患者的自殺風險。⑤應對方式是心理應激過程中重要的中介因素,采取消極應對方式的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會更加封閉自我,會沉溺于抑郁、焦慮甚至絕望的不良情緒中,而忽視外界積極、樂觀的客觀刺激,自殺風險較高〔16,17〕。針對該種情況,醫護人員要聯同家屬為患者提供專業的心理指導及積極的心理暗示,引導患者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以期降低患者的自殺風險。張立剛等〔18〕研究指出,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自殺風險與情感氣質密切相關,且指出循環氣質突出可能為首發抑郁癥患者自殺風險的危險因素,但是本研究中未得出上述結論,分析可能是本研究中選取的樣本量太少的原因所致。因此,后期要繼續擴大樣本量,深入分析老年首發抑郁癥患者精神氣質對自殺風險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