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彬 于德國
盤錦職業技術學院(124000)
《主體結構工程施工》是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綜合運用建筑材料及選擇、建筑構造分析、工程測量等課程知識,應用現行施工規范、規程,來解決主體結構施工過程中的問題。通過學習,使學生熟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的基本知識;掌握施工工藝流程與技術要求,具備工程施工的管理能力和簡單的操作能力,為學生畢業后從事施工現場各專業技術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盤錦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制定有效課堂教學評價標準, 對全院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質量評價,目的在于從教學內容、教學組織、信息化等方面,確保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在學院提出“有效課堂認證”教學改革活動的背景下,對《主體結構工程施工》課程進行了積極的教學探索,并逐步付諸于課堂教學實踐,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1]。
《主體結構工程施工》課程包含的知識體系主要為砌體施工技術、鋼筋施工技術、模板施工技術、混凝土施工技術等。教學內容要滿足實際工作崗位所需的能力要求,既要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又要突出能力的培養。通過企業走訪、畢業生調研等方式,確定了本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和主要技能要求,見表1。

表1 《主體結構工程施工》主要教學內容和主要技能要求
為使學生能有效學習課程,將教學內容以任務的方式進行劃分,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實現課程的“能力目標”、“知識目標”,具備所必需的職業能力[2]。
本課程在汲取其他院校的成功經驗與尊重我院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有效課堂教學方案和內容,構建新的教學體系,使之適應學生未來崗位的工作過程。課程的內容要與職業能力相適應。教學目標從技術理論知識的學習轉變為職業能力的培養;從突出知識目標轉變為突出能力目標;教學內容從以知識為載體轉變為以項目為載體;教學模式從先做后學、先講后練轉變為做中學、邊做邊學。使課程教學符合高職教育目標,達到培養行業需要、社會認可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教師提出明確的任務,交給學生去完成。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協作,制訂實施計劃,探討問題、共同完成課程任務,最后通過自評、互評、教師評價完成最后的綜合評價。在任務實施過程中,教師不參與實施,只起指導作用。通過任務的實施,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完成任務的每一個環節的基本要求和實踐技能。
選擇的任務還要考慮學生是否有能力制訂計劃并實施,是否有明確而具體的成果展示,確保學生能參與。系統組織教學過程,并將職業規范素養、新工藝、新規范等知識貫穿全過程。
同時,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依托盤錦職業技術學院網絡教學平臺,將課程教學資源全部上網,并及時補充和調整,對學生開放,設置師生互動交流板塊,提高學生的積極性[3]。

表2 課程內容與任務
下面以梁鋼筋施工為例說明教學實施過程
在課前,下發梁施工圖紙、施工教學視頻,布置課前任務,要求學生按任務完成本單元的預習。
1)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簡單聽取每小組匯報,對其預習情況進行總結與評價。
2)布置任務、下發任務單。確定本次課任務為梁鋼筋綁扎施工,交代內容,進行安全交底。
3)識圖、編制梁鋼筋下料單。學生根據圖紙、計算鋼筋下料長度,并編制梁鋼筋下料單,教師進行指導。
4)材料準備。各組按下料單分別準備所需材料,并將材料在指定地點分類擺放整齊。
5)梁鋼筋綁扎。各組按圖紙和下料單進行梁鋼筋綁扎工作,在此過程中,學生根據課前學習內容,逐步完成任務,遇到問題,進行小組討論解決。教師只進行指導和答疑。
6)質量檢查。學生對完成的梁鋼筋進行小組自檢,填寫鋼筋安裝質量檢查單。教師進行質量評價,并對學生完成任務情況進行綜合評價打分。
7)清理現場。
8)小結。教師對任務期間出現的出現的問題,進行評價總結[4]。
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將課程知識融入到工作過程中,并設置仿真的教學環境,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整個工作任務,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為學生提供體驗實踐的情境和感悟問題的情境,圍繞工作任務,學生自主學習相應的理論知識,共同探討、研究、解決問題,以任務的完成結果檢驗和總結學習過程。學生能夠體驗完成一件成果的樂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中將學生進行分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學習任務,鼓勵學生在開展任務過程中進行討論、交流,解決遇到的問題。組員合作共同完成項目,既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培養了協作精神。

表3 課程考核項目
1)改革傳統的學生考核手段和方法,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結果考評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形成性考核包括出勤、課堂表現、課前預習情況、課中任務完成情況、任務單完成情況、課后作業完成情況等。
2)對學生自我約束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愛護儀器,團結協作意識和精益求精精神的培養貫穿于教學的始終[5]。
3)課程成績100%=形成性考核60%+理論考試40%。
通過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最大的收獲是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性有了充分認識和提升。對工作任務進行了重新認識與定位,教學關注的重點從“教什么”向“怎么教”轉變。改變了教師傳統的教學方式,整個教學過程圍繞任務展開,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學習相應的理論知識,充分體現了“教、學、做”一體的原則,學生成為了教學的“主角”,每堂課都有具體的學習任務,學生可以通過自我思考與小組討論解決能力問題,而教師只是“配角”,輔助解決學生的疑問。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參與度高,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而形成性評價能更加客觀的體現學生的學習情況;每個同學都表現的機會,極大的培養了學生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從而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