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紅明 吳亞楠
吉林建筑大學(130118)
開放建筑理論分為層級理論、系統分離、模數定位,開放建筑理論主要是把建筑空間劃分為不同層級:社區層級、建筑主體層級、填充體層級[1]。社區層級是最為穩定的;建筑主體是較為穩定的,指的是建筑結構,如鋼結構、承重墻體、梁、板等;除了建筑結構,其他容易變動的部位稱為填充體,包括內部空間的分割及隔墻、家具等。
由于建筑的空間功能會伴隨時間的遷移與使用者的需求不同而發生改變,因此建筑填充體的生命周期不固定。建筑的生命周期主要與建筑主體結構的壽命一致,但由于建筑主體結構的不可改變性,又會影響到建筑空間的組合形式和變換的可能性。
改革開放后,隨著現代化經濟的發展及人們對教育的日益重視,大批量、大規模的校舍應運而生。當時教學模式以編班授課制為主,教室的標準化、批量化導致了學校建筑的工廠化、固定化,大多以外廊串聯教室為主。校園空間從小學、中學、甚至大學,只有面積的增加,大到總體布局、建筑風格,小到教室布置、活動空間幾乎都大同小異,這樣的設計忽視了學生群體的差異性。
現行的應試教育是一個固定的高效輸出輸入知識的模式,然而這樣的模式導致的結果就是不能融合、貫通不同學科的知識。廠房化的學校、流水線式的教育、每天三點一線、按時上下課,固定的“車間運營模式”必然導致空間固化[2]。
未來的小學建設越來越多的注重與自然結合,讓孩子們在大自然中去尋找答案,不再局限一班一師,模糊室內外界限,各種功能空間互相融合,支持多種新型學習方式以迎合孩子們對未來的探索。
開放建筑理論主張在建筑主體結構穩定不變的情況下,預留出交通空間和附屬空間(衛生間、設備間等)的位置,再按照流線對其建筑空間進行大致的分區。設計時,根據靈活可變的原則,不具體規定空間的性質,而是給予空間一定程度上的適用范圍,讓使用者根據自身的需求去定義空間的性質。同時,可變空間需要預留一定的調整空間,以滿足未來的需求變化,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由于小學教室對專業性要求較低,因此一般普通教室即可滿足日常需求。尤其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一個固定的教室可以增加學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但小學生的學習是感性的,正處于好奇心強、探索世界的階段,比起機械固定的教學模式,學生更能在新穎的環境和創新的教學方法中集中注意力。因此要把環境作為載體,賦予教學空間多種功能,保持學生的新奇感。
在教學中,課本不是完成的目的,而是學習的工具,老師應該不再局限于一對多授課這一種模式,應將孩子的興趣作為切入點,引導孩子自主探究并得到答案,需考慮個體學習、小組學習、非正式學習等多種模式。
丘吉爾曾經說過:“我們塑造了建筑,建筑反過來影響我們”。教學空間和教學模式是相互影響的。教學模式促使教學空間更新,好的空間設計又能夠促進教學模式的革新。為了適應新的教學模式,教學空間可從內部家具和空間上進行改變。
3.1.1 家具靈活重組
在教室空間中,可以通過課桌椅的尺寸和布局方式推演出符合多種教學模式的教學空間。“編班授課制”的模式下,教學活動比較規律,因此課桌椅的布置也相對比較固定。而現在更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更多以討論的方式進行。課桌椅作為學習的硬件設施,應隨著教育模式的轉變而改變。為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課桌椅可以采用扇形、梯形等多種形式(如圖1所示),同時課桌椅都采用滾輪,方便學生移動。

圖1 扇形課桌的不同布局方式
3.1.2 空間靈活劃分
教室作為學生的學習生活空間,還需要有一些生活輔助空間,如儲物、展示、教師辦公、學生答疑等空間(圖2-a)。教室側面或后面可放置儲物柜,以供學生們放置書本、手工課的工具等,也可供老師放一些常用教具。同時可與儲物柜結合設置圖書角,節約空間,為學生預留更多的活動空間。
教室里也可預留輔導角,為教師給學生一對一個性化輔導提供方便,同時也方便教師在班辦公。
教室也可在建筑設計時就預留出功能角的空間。例如哥倫比亞小學在建設之初就考慮到了功能角的設置[3],固定的小空間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學習支持:情境再現、自主討論、教師答疑、才藝展示等(圖2-b)。這樣用墻體劃分出來的小空間有效解決了隔音差、空間感弱、相互干擾的情況,雖然空間的可變性差,但小空間更容易滿足小學生的領域感,私密性更強。

圖2 教室空間劃分
傳統校園中的教學樓大多以一字型走廊加兩側樓梯構成交通體系,與教室、操場相對獨立。隨著新型的教育模式出現,教學也不僅局限于在課堂上,學習行為的多樣化逐漸模糊了學習空間和交通空間的邊緣,走廊的功能正在逐漸增多。在開放建筑理論下,確定了支撐體結構之后,空間可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進行靈活組合。教學空間教室采用推拉折疊門、隔板等彈性分隔,使空間的靈活性大大增加。當需要小組討論、情境式教學時,可以將走廊的隔斷打開,與教室融合,靈活營造出大空間。
當教學空間變得靈活可變時,就衍伸出綜合的教學單元。教學單元根據學習與生活的需要賦予開放空間不同的功能,教室和這些不同尺度的開放空間組合在一起,形成集中式、開放式的多層次的學習空間。
這些廊道空間并沒有固定的功能定義,隨著使用學生的不同而變換功能,可供學生思考、交流、游戲、休息、展示等(如圖3 所示),讓教育能夠隨時隨地發生。

圖3 廊道空間承擔不同的功能
校園走廊作為非正式學習空間,可在入口、轉角或柱子處結合小學生的活動尺度設置不同的構筑物,供學生停留駐足,這樣也可以減少連續直線型走廊的單調,創造親切的空間氛圍,營造豐富的立面變化。
活動空間在開放建筑理論中屬于組織層次的設計,即要靈活組織,適應環境。在小學校園常規的學習模式中,課間10 min,小學生通常會上廁所、打水、在教室休息、嬉戲打鬧。10 min 一般不夠小學生下樓到操場活動再回到教室。因此就造成了活動空間與學習空間的剝離。因此需要對活動空間進行靈活劃分,與學習空間結合布置,方便服務學生,總體來講可劃分為地面層、平臺層、屋頂層[4]。
地面層:我國小學的地面綠色景觀都很漂亮,但純粹的景觀缺少了與學生們的互動性,造成了空間浪費。自然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園藝景觀可以使小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生物多樣性和食物鏈,是了解自然的真實課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參與到園藝種植中,還可以帶領學生們開展藝術活動、自然科普講座,以此達到自然教育的目的。地面景觀也可以在架空首層的基礎上形成一個整體,通過微地形、樓梯和二層聯系形成一個整體的有活力的地景空間。
平臺層:通過布置各種廊道空間,形成多種可能的活動平臺。平臺和地面層景觀結合,可以服務就近教室的學生。通過不同的空間分隔創造出公共、半公共、私密等不同尺度的活動空間。
屋頂層:屋頂可以用來做花園、活動場地、種植園等,創造勞動交流的平臺,縮短三四層學生與活動空間的距離。同時綠植覆蓋屋頂,夏季可吸收熱量,對教室進行物理降溫。
例如深圳新沙小學通過空間形態設計,每一層都有孩子們活動的地方,使小學生在不同主題的空間自由活動,創造了豐富的空間體驗(如圖4 所示)。

圖4 深圳新沙小學活動空間示意圖
文章基于開放建筑理論,通過對小學校園建筑這一建筑類型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小學校園靈活性的設計方法。將此理論應用于設計中,能創造多種可變靈活的彈性活動空間。同時也能夠調動小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參與性,使學生與環境產生深度互動,營造活力趣味的校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