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霏霏,涂在友
(宿遷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近幾年來,宿遷市的家具制造產業以高標準、高質量要求自己,宿豫區一百多戶木材加工以及家具制造企業,全部一次性通過區級和市級驗收,沒有一戶不達標準,這使得制造業產業在轉型升級上迅速成長,同時也為家具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及適應雙循環格局奠定了基礎。如果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產業不斷地轉型升級,能夠使得該區木材產業提檔升級,實現產業更安全優質、更綠色環保、更智能高效。想要跟上國內大循環的潮流,制造業產業已經成為宿遷市目前最需要轉型升級的產業。但由于宿遷市區域發展不均衡,市場發育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制造業在技術創新方面不成熟,以至宿遷市傳統制造業在各個地區之間轉移循環不順利,實現國內大循環面臨著許多的問題。
宿遷市的傳統特色產業—紡織服裝產業目前已經構建了以原料、紡織、染整、服裝為主體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并且政府不斷的給予支持和鼓勵。同時,紡織服裝產業提高了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以適應宿遷市不斷擴大的市場內需,這使得紡織服裝產業在轉型升級上大膽的邁出了第一步。國際經濟和產業轉型的快速推進,給紡織服裝產業帶來了很多的機遇和挑戰,但國內紡織服裝產業巨大的市場潛力還沒有被完全釋放出來,難以實現國內循環,并且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國際持續低迷的市場經濟給宿遷市產業的穩定性帶來巨大的風險,這使得紡織服裝產業難以實現雙循環格局。
宿遷市的總體產業與其他地區相比,比如一些發達的地方甚至是蘇北的其他地區,在創新能力、擁有研發機構的企業數量、科技研發經費投入、專利申請數量、技術人才比例等方面均存在較大的差距。宿遷市的一些制造業雖然已經成為有優勢的產業,但是這些產業絕大多數處于產業鏈的最底端,難以跟上國內大循環的步伐,并且企業的盈利能力受限制,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也較為緩慢。從世界政治經濟形勢來看,中美關系緊張,部分國家對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實行封閉政策,使得中國的出口減少,而新冠肺炎疫情使中國的出口額受到進一步沖擊。在此多重挑戰下,促進“雙循環”格局發展迫在眉睫。
伴隨著宿遷市經濟的不斷發展,宿遷市原來已經形成的低端制造業和資源耗費型產業結構都不能夠支撐起宿遷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跟不上雙循環大環境下經濟發展的步伐,也因此,不得不對宿遷市的產業進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但在此環境下,宿遷市的產業結構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雙循環的主體是國內大循環,但是宿遷市的市場營運環境令人擔憂,企業對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數據等核心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存在問題。在勞動力方面,缺乏高新技術人才,而且勞動力在流動上受到重重阻礙;在資本方面,企業存在融資難、融資貴、流動難等問題;在土地方面,城市建設用地供與求存在較大的差距、綜合利用土地的效率不高,更甚者,由于開發利用土地資源而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顯著;在技術方面,宿遷市企業較為基礎性的研究還不夠,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沒有形成一定的關系,并且,企業的關鍵核心技術受限制,科技成果轉化的較為遲緩、轉化的較為困難、轉化的效率并不是很高;在數據方面,獲取數據的成本較高、所獲數據的質量較差、數據利用效率較低、數據安全保障不足。
長久以來,宿遷市的產業在諸多政策的掩護下,缺乏追求優越的品質和實惠的價格成本的精神,缺乏經濟發展內驅力、競爭意識和創新能力,缺乏應對風險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些企業只期盼維持現狀,不愿意接觸新的領域、接納新的知識、新的技術,并且一些企業在發展前期具有沖動投資、盲目擴張等問題;在發展后期則會因為投資草率而導致資金鏈緊繃、斷裂。企業并沒有意識到我們必須強化高效科技成果轉化的能力,必須促進高質量的有力發展,必須讓“創新精神”成為真正推動國內經濟發展的巨大內驅力。
2014年—2018年宿遷市GDP總額以及宿遷市三大產業地區的生產總值都呈現上漲的趨勢,經濟發展的速度較為穩定,發展勢頭較為樂觀。從產業結構來看,宿遷市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并且與第二產業占GDP比重的差距逐漸縮小(如圖1所示)。從近幾年宿遷市的一些發展來看,我們會發現。龍頭電商企業京東客服總部移至宿遷市,這不僅為宿遷市居民的就業提供了更多的崗位,還促進了宿遷市新經濟模式的發展。徐宿淮鹽鐵路的運行,結束了宿遷市交通不便利的時期,從而使得宿遷市的交通運輸業達到了新的高度。但在2020年至今的疫情影響下,宿遷市的產業結構受到了打擊,人民期望生活的質量水平得到改善與提升,對生活用品的要求也越來越多,但是宿遷市的經濟發展未能滿足居民的需要,沒有跟上中國經濟的腳步。在此背景下,宿遷市在三大產業分配上面還有巨大的發展前景。
從經濟發展整體看,宿遷市目前依舊與其他城市存在巨大的差距。差距的背后體現的是產業結構轉型速度的差異,更是內生動力的較量。內生動力的產生與轉型密不可分,而歷史經驗證明,偉大的轉型都是危機倒逼的結果。此次疫情更是凸顯了轉換經濟增長模式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歷史經驗也證明要有效化解危機,推動發展,大力發展雙循環依然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

圖1 2014年—2018年宿遷市三大產業結構
可以預見的是,在雙循環格局中,在臨近城市的帶動與互補中,宿遷市將努力深化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加強與其他區域的合作,打破區域城際市際省際國際壁壘,彌補短板,促進產業科學轉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水平,探索產業多樣化與高端化。加速產業重新“洗牌”,實施傳統產業提升、做優特色產業、促進新興產業提速與現代服務業的提檔。
通過對宿遷市的市場結構規模進行分析,我們會發現,宿遷市本身的內需市場就是十分巨大的,而擴大居民的消費水平是實現國內循環的首要因素。擴大消費水平能夠從根本上促進企業生產規模的發展,實現社會再生產的良性循環。我們需要全面釋放居民的消費潛力,提高宿遷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居民在節假日的消費水平,適當降低進入服務消費市場的標準,促進文化、旅游、體育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有效推動技術、管理、商業模式等的創新,擴大網絡消費和信息消費的市場,與此同時,推動線上線下消費共同發展,促進消費趨勢向農村市場發展。以滿足自身需求為目標,促進國內大循環快速發展。
在雙循環格局下,創新是產業轉型升級的生命力,需精心培育和呵護宿遷市產業的創新能力,快速提升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與應用。①宿遷市各個傳統產業應該迅速地運用高新技術以及信息化技術,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實現“老樹發新芽”。②快速推進各產業如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較為先進技術的融入與發展,完成宿遷市產業對產品的供應和全球市場的需求最大限度地連接和匹配,最終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健康發展。③大力支持技術研發、共性技術共享、信息平臺共建共享等。此外,合理建立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的容錯制度,營造出鼓勵創新、勇于創新的良好氛圍,鼓勵企業家和科研人員大膽探索,敢于擔當,銳意改革。創新能力和技術推廣能夠促進宿遷市產業轉型進一步升級,繼而產業能在國際大循環上,博得勝利。
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下,宿遷市可根據自身實際,從進料物流、生產、發貨物流、銷售、售后服務、人力資源管理、財務與計劃、研究與開發、采購等9個環節入手,進而努力發現可以改進與完善的地方。在研究與開發、采購與銷售環節,憑借電商平臺大數據資源,精確市場需求,進行推廣銷售,實現“一步領先、步步領先”。在生產環節,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提高生產運營效率和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快速投產、快速供貨的能力。在銷售與售后服務環節,不僅要提供物美價廉的特價商品,更要根據消費者多樣化需求提供個性化、超高價值的產品和服務以及優質消費體驗,推動特價經濟、新消費、新國貨發展,推進線上線下、內外貿、城市與農村商品的“同質同價同貨”。
實現宿遷市在“雙循環”格局下進行產業轉型升級,還需要國家宏觀政策的配合,還需要政府給予鼓勵和支持。政府應采取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等的有力舉措,市委、市政府應將全力提供最優質的服務,全力為企業及相關人才創造良好環境。近幾年,宿遷市的稅務局用十分全面的辯證思想以及長遠的眼界辨析當今世界的經濟形勢,積極適應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新要求,利用優質服務使政策紅利落實,為企業主動融入“雙循環”提供有力支撐信用機制為企業解決資金之“渴”。宿遷市的高鐵也正式運行,俗話說鐵路即是構建內循環的“大動脈”,宿遷高鐵的快速發展,給產業升級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2020年以來,宿遷市以產業鏈培育為核心融入雙循環,以擴大開放為先融入雙循環,以最優營商環境城市建設為基點融入雙循環,努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世界政治經濟、金融市場發展不穩定,宿遷市的各個產業更加需要提升應對風險的能力,在保障宿遷市產業市場平穩發展的前提下,成為世界資源的強大引力場,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