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祥選 潘玉君 高慶彥 張艷萍 楊曉霖


摘 要:本文通過對英國GCSE Geography教材的表層系統(文字/圖片/作業系統)和深層系統(知識/品德系統)進行分析和評述,闡述其對學生地理實踐力培養的理論和現實意義。與人教版《地理》教材(PEP)相比,該教材注重技能養成、強調方法培養、評價注重思辨、學科人文價值突出。PEP教材可以向其借鑒參考,以學生認知發展特點和心理規律、地理教育的需求作為出發點,著力于地理思維的培養;教學中應采用大單元和地理專題結合的教學設計,注重人文價值和國際理解與合作意識等方面的培養。
關鍵詞:課程標準;教材;評價;地理實踐力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2)03-0011-04
加強地理實踐力培養是推動我國中學地理課程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是地理核心素養理論和實際的結合點,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最終要通過地理實踐力實現。[1]但目前基于新課標編纂的地理新教材針對地理實踐力而設計的內容相對單一,因此,針對地理實踐力培養,教師對教材的再設計和組織在新的教學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教材評價是目前國際上常采用的方式,能夠發揮我國地理教材在實踐力培養過程優化中的主要作用。特別是在同一標準體系下評述和對比不同地區的中學地理教材,往往能夠發現中學地理教材在同一教學目標培養路徑上的獨到之處,對促進地理教材的科學性和適應性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注重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是英國地理課程標準的傳統,從1991—2014年,各版本課程標準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復強調地理技能的培養,基于此環境誕生的GCSE Geography教材(參加GCSE考試所用的地理教材,GCSE全稱為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即普通中等教育證書,是英國學生完成第一階段中等教育會考所頒發的證書)在地理實踐力培養環節中具備很強的話語體系。該教材對地理技能的多方面塑造相對成熟,挖掘其中的知識組織形式和教學邏輯結構,對我國以后進行中學地理教材編寫和再版、完善地理實踐力培養方案等都具有啟示作用。
地理實踐力指人們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它有助于行動意識和行動能力的提升,幫助人們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觀察和感悟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2]新課標將地理實踐力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行動能力,指的是觀察事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總結規律的能力;二是意志品質,如樹立崇尚科學、勇于求知的學習態度以及探索、批判精神等。前者考查學生的行動能力,后者注重學生的心理能力,因此,對于地理實踐力的培養不僅在于行動力的培養,也在于心理意志的培養。
二、研究價值闡述
地理實踐力是人們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一切客觀物質的社會性活動[3],因此,培養過程需將自然與人文過程置于特定的地方與區域之中,考察實際環境和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但新課標對于地理實踐力的描述還處在理論層面,如何基于地理實踐力來組織教學、培育學生學科能力的相關方法論卻缺位,造成目前從課本活動設計到教學組織和學習評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此外,新課標學業質量水平劃分在對地理實踐力的評價上注重終結性評價。但學生的地理實踐力不是“規定在課程標準”上的,是學生和教師在反復探索和實踐中逐漸養成的,對于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其核心應該專注于過程,而非聚焦于結果。地理教材作為對課程標準的細化,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材料,直接溝通課程標準和學生學業質量。因此,在進行教材知識組織時,需要將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要求結構化和步驟化,并用適切性的語言將其表現出來,而非將其表達成另一個標準,并直接評價學生的能力掌握情況。
在傳統教學中,學生、教師、教材三者的關系是通過復雜的認知活動和相對簡單的實踐活動構建起來的[4],復雜的認知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知識背景,促成知識的遷移和分化,從而成為相對簡單的實踐活動的強大背景支撐,在這種關系中,教材很容易被放在主要位置上,對教材的研究也是教學不可或缺的環節。
三、研究對象分析
本文聚焦于Chapter 6 Weather and Climate,分析本章節的表層系統(文字/圖片/作業系統)和深層系統(知識/品德系統)。
1.文字系統
結合課程標準對地理實踐力概念的表述,將文中翻譯為“記錄”“采用(使用)”“分析”“獲取”等視作對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在文字系統中,主要側重于分析實踐性的文字,所選章節第一節“天氣”作為全書的構成部分,體現著大量的操作性實踐活動(表1)。主要指導學習者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實地考察,采用指導性文本將數據和資料收集過程步驟化,幫助學生再現和解讀課本的知識,因此,文字的敘述要求層次分明、簡單精練,力求通過文字描述給學生以感性的認知。
本節開頭引入風的概念,言簡意賅。關于“風”,教材給出兩個標準:①“風向”,指出確定風向的用具——風帆,簡潔但信息表述完整,文中采用了“利用”這一操作性很強的字眼,明確風向數據獲取途徑,同時也指導學生參與記錄風向數據,為學習者實際操作指出明確的路徑和方法;②“風速”,課文中使用“利用(使用)”,當學習者開始實踐時,能快速地確定自己所需儀器,對收集到的數據結果處理為“節/小時、千米/小時或標注于蒲福風力等級表上”,流程化的操作步驟可以幫助學習者在操作過程中快速、準確獲取可靠的數據,同時也對數據精加工處理過程進行指導,鍛煉學習者運用工具的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方法的掌握有助于地理實踐想法的改善和創新。
2.圖片系統
地理圖像包括地理自然特征的實拍圖、概念展示圖和地圖等。GCSE Geography教材描述地理現象分析過程的圖片占比較高(表2)。整個章節的圖片具有以下兩個特點:①大量的圖片自成知識點,少部分需要解讀的內容則將文字和圖片結合,如大氣受熱過程圖,從“太陽短波輻射”開始,以序號的形式展示整個大氣受熱的過程,將“大地吸收輻射”“大地長波輻射”以及不同高度段大氣吸收的熱量展示于圖上;②大量的圖片不是單張出現,而是成組出現,多張圖片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系統,如介紹天氣系統時,課文采用5張圖片進行編組,從冷暖氣團相遇、不同氣團的運動狀態形成的不同天氣系統到氣流運動方向導致的氣旋和反氣旋以及展現在較大的時空尺度下各個天氣系統的特點。這一設計從簡單到復雜、從初級發展到高級的過程將知識步驟化輸入,學生后期能夠根據各個版塊將知識逐步內化,并在后期逐級調用,有利于學生掌握讀圖順序和讀圖步驟。
3.作業系統
作業是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部分,通過作業可以檢驗學習效果,圍繞課本所述的知識和方法,布置作業以達到鞏固所學內容的目的。通過作業舉一反三,加深理解和拓展延伸,甚至發現新知識和新方法。
Chapter 6的作業系統是整本教材作業系統的一個縮影,其特點首先是題目和參考答案在同一個版塊,該作業設計并非指向學習者能否回答問題和規范答題,而是定位理解問題的方向,這不僅是簡單的記憶和背誦,而是需要將知識吸收,歸納糅合成為方法,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后再次輸出,同時,題目和答案出現在同一個版塊,在解題過程中能否克服答案的吸引和干擾可以直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執行力和意志力。其次,考查覆蓋本節所出現的基本知識,難度由考查地理基本概念判讀逐漸過渡到具體的時空要素結構分析,對于知識融合的要求越來越高,相較于PEP《地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地理教科書)難度提升了不少,考查的維度也更全面。
4.知識系統
知識系統也叫知識結構系統,是課本在確定主題之后對本章節知識結構的布局,是人才成長的基礎。合理的知識結構對學生科學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GCSE Geography在結構上采用大單元知識主題編組,即將包含在單元主題下的所有知識因子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編排在一個大單元中集中教學。在節選部分,從天氣和氣候的基礎知識逐漸過渡到氣象災害、氣候變化,三個主題前后相接,將與天氣和氣候有關的知識全盤托出,知識的連續性強,層次分明,在學習過程中呈現螺旋式上升,利于知識遷移。PEP《地理》的知識連續性相對較弱,將大氣現象知識的學習從初二下學期延伸到高中,在高中又將“氣旋”和“鋒面”等知識納入《選擇性必修1》,學習周期較長,同一知識點的高級知識因子難以和前面的基礎知識發生聯系,若初中基礎較差,則會導致高中也難以理解教學內容。
5.品德系統
品德系統是指教材對學生品德培養的方法論。教材所要培養的品德包括個人品德和社會品德,個人品德即樹立地理信念,堅定地理志向,能以地理的視角和觀點看問題;社會品德為關注家鄉和國家發展、樹立全球觀念等方面的意識。
從開篇講授天氣開始就通過各種數據收集活動和各種儀器的使用方法鍛煉操作能力和意志。學生利用平常生活中收集到的數據研究出結果,可以推動學生學科熱情的極大發展,對所呈現的知識充滿熱情或認為有研究和學習的價值,那么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相接的刺激作用就會推動學生意志品質的發展,最終推動個人道德的形成。在氣象災害部分,課本采用案例分析組織課本內容,分析非洲南部、孟加拉灣和歐洲北部等地區,在全球氣候變化版塊闡述了溫室效應和臭氧耗損的原因及其危害,這些案例采用了大量的證據來說明上述情況,并在此過程中給出建議性的舉措來防治和延緩氣象災害。從內容結構看,視角在全球變動,讓學生逐漸從關注周邊生活向關注其他區域轉變,從關注小尺度時空向關注大尺度時空轉變。培養學生的全球化意識和樹立保護地球、保護環境、保護家園的意識。
四、結論
英國教材知識組織過程立足學生的實際生活,難度適中,總體上突出以下幾個特點。
1.突出技能的養成
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成為地理學科教育刻不容緩的任務。GCSE Geography教材中有大量操作性知識,前后銜接自然,強調學生需要加強動手操作,學生可以直接根據文中的指示獲取和整理數據,獨立完成相關的地理實驗。通過在生活中完成課本上的實驗,讓學生相信他們所研究的課題和他們的實際生活有相當的關聯意義,更能夠提升學生參與科學研究的樂趣。[5]
2.強調方法的培養
方法是思考問題的路徑或為了達到研究結果而采取的手段和行為方式,GCSE Geography教材圖片在方法的培養上也具有獨特的表達方式,對于同一個知識的表達,圖片相比于文字描述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具有文字所代替不了的作用。GCSE Geography教材圖片注重過程表達,在方法上注重培養分析步驟。如用圖片來表述降雨的形成過程,更容易讓學生對降雨過程有更多的感性認識。對于復雜的知識,英國教材還使用多張圖片構成一組,分階段和分類型表述知識,將整個地理現象由成因、發展到表現逐一展示,整個過程環環相扣,呈現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3.評價注重思辨
作業系統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承擔檢測學習效果、提升技能等作用。作業系統作為評價系統的一部分,是考查和檢測課本知識掌握情況的環節之一,英國教材作業考查維度包括“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考查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和思辨能力。PEP《地理》的作業考查方式聚焦于學生對課本知識的識記能力,重點考查“是什么”,相對于英國教材評價維度較窄,難以準確反映學生的綜合水平。多維度的考查、多類型知識的呈現,能豐富學生對知識的思辨,運用和構建以作業為中心的實踐活動對提升地理實踐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4.突出學科的人文價值
作為研究陸地表層空間復雜巨系統的學科,地理學應該多關注學科的人文價值體現。GCSE Geography教材內容在基于自然地理因素分析時,更注重將地理現象升華至人文層面,使得地理學和生活的聯系更加密切。如從“風”到“氣候”的分析,并不只是簡單描述其形成原理和演化機制,而是在每個環節都盡量和實際生活掛鉤,從正面和負面來評價這個過程是如何與人類生活環境發生關聯的,以及提出面對不同情況的處理建議。
五、啟示
對教材的評價體現著教材觀,本文的研究并不僅是停留在對教材現象的揭露,而是思考一直以來我們是被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所引導,思考我們究竟需要一本什么樣的教材。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過程,需不斷將課本知識和實際生活相聯系,將學習生活化。
基于GCSE Geography教材,本文認為PEP《地理》首先需要守住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打破嚴格的地理科學體系,基于學生認知發展特點和心理規律及學科內容體系的內在邏輯來組織知識,同時建立符合學生心理發展和社會需要的體系結構,以現實生活為基點,以實際生活為指引,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其次,課程教學內容與過程要以地理教育的需求作為出發點,在地理的學習過程中,考試只占其中的一部分,需要以學生長足的發展為基點,培養地理警覺性,培養學生以地理人的思維分析問題;再次,面對當下教學環境的變化,地理知識涉及的面越來越廣,因此教學中采用大單元和地理專題結合的方法是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的有效方法;最后,無論是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最終的落腳點都需要盡量回到人地關系的解讀和思考上,注重所研究問題的人文價值,思考對人類進步和發展的意義,在國際聯系日益密切的社會現狀下,更多地注重國際理解與合作。
課程標準的提出和教材的編寫是自上而下的覆蓋,凝聚了太多的關注目光,課程標準是方向,但成果體現在教師和學生身上,因此,自下而上地考察也非常有必要,借助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關注學生和教師對教材的訴求,有助于直接從一線收集教材存在的問題,促進教育發展和教材多樣化評價。
通訊作者:潘玉君
參考文獻:
[1] 何永.高中地理實踐力培養的問題檢視和路徑探索[J].地理教育,2021(7):4-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 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丁志軍.地理實踐力核心素養解讀與教學實施策略[J].地理教育,2019(6):10-12.
[4] 林培英.地理實踐活動教學的意義與發展[J].課程·教材·教法,2002(11):46-50.
[5] Ainley M,Ainley J. Student engagement with science in early adolescence: The contribution of enjoyment to students continuing interest in learning about science[J].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1 (1): 4-12.
3194500338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