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小璇 馬仁鋒 劉慧 鄧青



摘 要:地理研學作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實現的野外教學形式之一,一直備受關注。如何深度解剖野外地理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成為地理教學設計熱點。利用“四層一體”轉譯岱崮地貌的自然層、生計層、組織層和文化層,解讀其內涵及其特征,進而以區域性和綜合性設計岱崮地貌研學旅行課程,勾勒地理研學主題與實操,幫助學生在解構人地關系地域系統中提升野外實踐力,探索地理研學設計的獨特思路。
關鍵詞:四層一體;岱崮地貌;地理研學;人地關系地域系統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2)03-0066-04
“四層一體”的內涵及分析方法源于《四層一體:發掘傳統鄉村地方性的方法》一文[1],該方法由“人地關系地域系統”演化而來,可具象為自然層、生計層、組織層和文化層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2]。地理研學作為提升地理實踐力的核心教學形式快速發展,但是已有的地理研學教材割裂了地形、氣候、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或經濟活動、聚落、民俗等人文地理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忽略了地理學的區域性和綜合性。如何在野外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綜合性區域思維,需要在地理研學實踐過程中開拓適宜性主題及其方法。將“四層一體”和岱崮地貌相結合,可為地方綜合性野外實踐地理研學課程設計提供新方法和經典案例。
一、“四層一體”視角解讀岱崮地貌的邏輯與方法
依據地理學的區域性和綜合性構建解讀岱崮地貌的“四層一體”邏輯與方法,區域性不僅可以從岱崮地貌發育的單獨層面分析,深度解剖岱崮地貌的自然層、生計層、組織層和文化層,同時也能針對岱崮地貌所處的空間變化進行教學。綜合性則可隨時間演替將四層整合于岱崮地貌進行多層次、多視角聯系解釋(圖1)。
二、岱崮地貌的“四層”內涵及其特征
1.自然層
繼丹霞地貌、張家界地貌、嶂石巖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之后,岱崮地貌成為中國第五大地貌,沂蒙“七十二崮”中的“三十六崮”就分布在臨沂市蒙陰縣岱崮鎮地區。《辭海》中對崮的解釋:四周陡峭、頂端平坦的山;地貌學上屬于地貌形態的桌形山或方形山,也稱為“方山”。岱崮地貌地區植被主要是以溫帶落葉闊葉林和灌木叢為主。受到地貌形態影響,崮頂植被的群落發展優于崮坡。地形、植被、氣候、土壤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共同塑造了岱崮這一獨特地貌。
2.生計層
岱崮地貌分布地主要為山地、丘陵,當地居民初期只能以基本的農作物生產為生,如小米、高粱等,產量和質量低下導致饑荒、災荒不斷。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三線建設的推進,軍工業在當地繁榮發展。但是在國際武器工業現代化背景下,當地因缺乏先進技術使產品難以跟上實際需求,工廠受到沖擊。雖然也發展過陶瓷等輕工業,但也最終沉寂。21世紀后,隨著交通發展,當地蜜桃、蘋果擁有更為廣闊的市場,岱崮鎮憑借優越的氣候條件以及微量元素含量高的棕壤,最終被冠以“中國蜜桃之都”。崮群千姿百態的地質奇觀和孟良崮等紅色文化賦予了岱崮地貌風景區獨具特色的人文內涵,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觀賞,帶動了當地第三產業發展。
3.組織層
岱崮地貌所處地區自古以來匪患不斷,如蒙陰縣瞭陽崮在元朝時期就已存在匪患。清末民初,土匪更甚。當地百姓為躲避盜賊,便開始上崮筑寨,瞭陽崮寨由此建立;后經歷民國元年“光棍年”,被殺百姓不計其數。20世紀60年代中期,三線建設應運而生。岱崮鎮所屬180.7平方千米范圍建設了國營民豐機械廠、國營山東工模具廠、北草坪軍用機場及遠程雷達站、山東省軍工局中心醫院等“三線”單位。近萬人的進入,使沂蒙山基礎設施、生產生活方式、交通等行業都得到了極大發展。但在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軍工廠搬出岱崮,原廠區遭到廢棄,發展體系有所弱化。如今國家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已發展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人民群眾的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
4.文化層
崮具有自身獨特的文化。幾乎每一座崮都包含著一個神話傳說,如孟良崮背后蘊含的就是“孟良怒殺“‘活閻王’”的故事。除神話傳說,岱崮佛道教也極其興盛。據統計顯示唐代時就已有17座廟宇。孟良崮煎餅、豆腐、光棍雞等飲食文化也是當地特色。崮寨文化和土匪文化作為一定時期的文化融入了崮文化。蒙陰縣內名曰“山寨”的地方眾多,如岱崮鎮的張家寨等。同樣,但凡山寨都有自己的傳說或故事,因而縣內形成了寨中有崮、崮中有寨的獨特文化。三線時期具有軍工文化和知青文化,但是隨著軍工產業衰落,軍工文化和知青文化也逐漸衰退。21世紀后,旅游產業的發展和新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推動了紅色文化的復興,其中最具代表的當屬孟良崮和南北岱崮,每一座崮經歷的炮火都凝聚著具有時代意義的沂蒙精神。
三、岱崮地貌的野外地理研學分層教學設計
基于岱崮地貌的“四層”內涵及其特征,下文將從區域性和綜合性兩方面對岱崮地貌進行地理研學分層教學設計。一方面基于不同崮群設計職業主題,以區域性探究不同空間岱崮地貌的人地關系地域系統,另一方面立足岱崮鎮這一地點以地理學的綜合性進行研學設計,從四層中每一層及其關聯性出發開展不同時間尺度岱崮地貌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地理研學。從而在四層一體視角下,教師帶領學生深刻剖析岱崮地貌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內涵。
1. 基于區域性論的不同崮群分層教學設計
為更加貼近學生生活,本文以主題式教學對岱崮地貌資源進行分層教學。擬在課堂中呈現五個職業主題,學生自選主題分組探究。前四個職業主題從自然層、生計層、組織層和文化層針對同一時間不同區域進行地理研學,即對當前不同崮群進行地理研學課程設計。最后一個職業主題(游客)將岱崮鎮作為研學地點,著眼于更大時間尺度岱崮地貌人地關系地域系統,開展野外地理研學實踐(表1)。
2.基于綜合性論的典型案例岱崮鎮“四層一體”教學設計
以岱崮地貌所處腹地岱崮鎮為例,以近百年的時間尺度采用“四層一體”視角進行地理研學設計。結合與崮相關的文獻資料,對所處地區隨時間演替的自然層、生計層、組織層和文化層及其相互關聯性進行深入探究(表2)。其中自然層險峻的地勢在人地環境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在技術和交通的影響下,生計層實現轉變。受生計層的制約,組織層也發生明顯變化,三層共同作用下產生特定的文化層,體現了完整的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發展。教學方法上學生通過研學前的頭腦風暴,野外實地合作考察,增加學生的深度學習體驗,實現地理考察與課程學習的有機融合[3],讓學生切身體悟人地關系地域系統內涵。
四、岱崮人地系統地理研學課程設計反思
樊杰指出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核心目標是協調人地關系,人地關系因區域依賴性、時空尺度轉換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地域系統 [4]。人類處于封建社會時期A(圖2),因受到岱崮地貌資源匱乏等因素的限制,人口一直處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自然增長狀態,主要依靠自然層生存,隨著人類的自我意識覺醒,人類社會的精耕細作使死亡率開始明顯降低。但人口增多,食物需求增大,這種耕作方式達到極限,當地居民被迫外出求生,更甚者落草為寇,社會不穩定性加劇了人地關系矛盾。這時就迫切需要其他因素的突破式推動,生產技術、政治制度以及法律道德的約束便發揮了它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①技術的發展,生產產出增加,再加上法律制度更加完善,生產力水平提高,主要以生計層為主,人口逐漸增多,進入人地關系基本平衡的狀態B(圖2)。但是,經濟的發展促使外出勞動力逐漸回歸,此時人地不平衡狀態再次出現。②的出現,即國家政策、軍工技術的引入,組織層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使當地軍工企業迅速發展,增加當地就業機會,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使其在工業社會長期處于平衡發展狀態C,但是此時工業并未形成一定的規模,致使經濟只能在短時期繁榮。改革開放以后,市場經濟開啟。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交通本身的發展、農業生產技術的擴散與學習和人類活動生產率的發展③,使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如火如荼地開展,而身處東部沿海地區的岱崮地貌地區并未及時跟上發展步伐,雖然一定程度上現代農業、服務業得到發展,文化層為當地重要影響層,人地關系趨于平衡,但是發展水平相對于其他地區依舊處于較低狀態D。以上便是整個岱崮地貌地區近百年尺度內的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發展概括。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演變,人的主觀能動性加強,技術、交通、法律及國家政策等條件的改善使得人地關系地域系統更具復雜性,人地關系也更加趨于和諧。
“四層一體”為野外地理研學資源開發提供了獨特思路。相比以往的地理研學資源開發,它更側重于研學內容的邏輯性,不論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方式。同時,“四層一體”兼顧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性,能夠有效避免地理研學的視角單一等問題。岱崮地貌作為中國五大地貌之一,包含了豐富且獨特的地理研學資源,但是中國現有地理教材未涉及該內容,讓學生基于鄉土地理情懷理性認識人地關系,提高人地關系野外實踐力是岱崮地貌研學旅行設計的重要價值。
通訊作者:馬仁鋒
參考文獻:
[1] 周尚意.四層一體:發掘傳統鄉村地方性的方法[J].旅游學刊,2017,32(1):6-7.
[2] 吳傳鈞.論地理學的研究核心[J].經濟地理,1991(3):1-6.
[3] 李桂亮,陳君,龐緒.基于地理野外實踐的大單元教學探索——以“濟南饅頭山地表自然景觀野外考察”為例[J].地理教育,2021(1):24-33.
[4] 樊杰.“人地關系地域系統”是綜合研究地理格局形成與演變規律的理論基石[J].地理學報,2018,73(4):597-607.
34345003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