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杏雯 李加林 陸雄風 曹琪
摘 要:地理學科的最大特點在于其實踐性,隨著地理核心素養的提出,研學旅行成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尤其是地理實踐力的重要途徑。本文在整合四明山地質公園已有資源的基礎上,從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進行研學旅行課程開發,并對以景區為基礎的野外研學展開教學反思。
關鍵詞:地理實踐力;研學旅行;課程開發;四明山地質公園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2)03-0069-05
隨著《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等[1]國家政策的頒布和推行,研學旅行逐步興起,并正式在中小學開展試點工作。地理學所研究的“人地關系”具有綜合性、區域性的特征,是與高中研學旅行關聯度最高的學科之一。研學旅行具備作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特別是地理實踐力載體的巨大潛力,能從激發學生地理實踐興趣、培養學生地理實踐能力、鍛煉學生地理實踐意志等多方面發揮作用[2]。
一、地理實踐力與研學旅行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3]中突出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其中地理實踐力指人們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可見,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是落實在地理實踐活動中的。
目前主要通過課外實踐來提升學生地理實踐力,而研學旅行是其中一條重要途徑。研學旅行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將學生置于自然的地理現象之中,讓學生將抽象的地理學理論與實際的地理現象相結合,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通過研學旅行,一方面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能夠有所激發,提升團隊意識和不畏艱險的精神,另一方面學生調查的方法和技能能夠有所進步,從而落實對地理實踐力的培養。
二、四明山地質公園研學課程設計
1.研學地點選擇
四明山區域作為長三角重要的休閑旅游目的地、甬江水系主要發源地、浙東綠肺與寧波市重要生態屏障,在人文、水文、植被、地質地貌、氣候、土壤等多方面都有著顯著的特色,具備作為優良研學旅行地點的綜合潛質。針對完成地理必修一學習的普通高中生,可選定四明山地質公園作為研學旅行地點,確定為期一天左右的行程。基于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對四明山地質公園的研學旅行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并對以景區為基礎的野外研學旅行展開教學反思。
2.四明山地質公園概況
四明山地質公園是一個綜合型的自然人文公園,總面積 61.7平方千米,其中羅成山—仰天湖地質園區(24 平方千米)夷平面最具有代表性,地質遺跡突出而豐富,為公園核心園區。羅成山作為一座海拔超過700米、相對高度500米有余的平頂山,清晰地出露了四明山古夷平面的地質結構。因其雙層風化殼、玄武巖臺地、臺地邊緣峭壁陡崖與多種形狀風化殼出露、地下水出露等,具備代表性的浙東夷平面—玄武巖臺地的清晰結構。四明山地質公園山體地質結構具體如圖1所示。
3.研學點與研學路線設計
四明山地質公園內核心部分總步行長度約2 千米,路程不長但較為崎嶇,適合周邊區域高中生進行一天內的短程研學。考慮選取四明山地質公園內景點作為主要研學點,原因如下[4]:①各景點錯落有致,研學旅行考察對象豐富;②景區經營成熟,安全性有所保障。參考衛星地圖,結合四明山地質公園內景點分布,確定研學旅行路線如圖2所示。
4.研學主題與課程目標設計
研學課程內容的定位,本著立足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立足地理教材、立足鄉土地理、立足學生全面發展的原則,基于四明山地質公園內不同的地點(景點),結合景區內講解說明,以四大主題為主線,對課程內容進行串聯,使研學旅行教學過程更有邏輯性,易于學生學習和理解。課程目標的設計,參考《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本著突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原則,綜合學習四明山地質公園的土壤、植被、地質、地貌、氣候、水文等來建構課程目標,樹立學生人地協調觀,培養其地理實踐力。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5.研學課程活動設計
在研學旅行課程活動的設計方面,考慮到學生個性化的需要,以及研學旅行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的根本目的,在以研學主題為主線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研學興趣與熱情,爭取做到在一次研學旅行中能夠深挖不同學生的多元化發展方向[5]:①看。除觀察研學課程必要的景點外,鼓勵學生欣賞、觀察活動中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如花草植物、四明山地質公園內的古遺址解說牌等),并使用手機等留影記錄,培養學生人文情感與美學意趣;②問。在整個研學旅行活動中,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地理問題,探究地理問題,運用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解決地理問題,培養學生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索鉆研的精神;③做。盡可能鼓勵學生動手,如使用地質羅盤儀分辨方位、操作手機GPS定位研學路程、拾取當地代表性的植物落葉帶回做標本、收集土壤小樣本、采集不同巖石小標本、測試公園內水的pH值等,培養學生的行動品質;④寫。除撰寫必要的研學旅行手冊外,在研學旅行結束后,可鼓勵學生撰寫四明山區域生態保護手冊、四明山地質公園旅游指導,或聯系語文科目撰寫相關風景美文,抒發感想,培養學生人文情懷;⑤繪。除繪制研學課程要求的簡圖外,可以在活動后繪制以四明山地質公園為主題的黑板報、美圖美畫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欣賞水平。
6.研學流程設計
根據地理實踐力核心素養的要求,將野外考察、調查等學習方法應用于實踐當中,設計安全、合理的流程安排,如圖3所示。編撰研學旅行手冊,包括動員準備、安全預案、研學目的、課程內容、個人研學報告、研學評價表等。
三、四明山地質公園研學課程實施
此研學旅行主要面向完成地理必修一學習、具有基本知識儲備的普通高中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配備必要的研學工具,包括手機(下載百度地圖等)、地質羅盤儀、地質錘、酸堿度試紙等。研學旅行課程實施過程如表2所示。
四、基于地理實踐力的研學課程評價
對學生進行基于地理實踐力的研學旅行課程評價,采取過程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的評價方法;為保證公平合理,采用自評、組內互評、教師點評相結合的評價方法,使評價主體多元化。四明山地質公園研學旅行評價如表3所示。
五、以景區為基礎的野外研學教學反思
1.安全是野外研學旅行的根本
專業、安全是研學旅行最為根本的要求。基于此,研學旅行需要對其參與要素提出一定要求。學校和參與教師有責任編制嚴格而科學的研學旅行流程,并準備緊急預案。學生是研學旅行的主體,需要教導其端正對研學旅行的態度,在研學過程中聽從指揮、服從安排。
2.景區的開發方向與開發程度決定研學的質量
自然景區是野外研學旅行較為方便的目的地選擇,但景區對公眾開放的特性使其開發方向往往偏向于大眾審美意趣,而缺乏對該地區專業地理知識的挖掘,或是對地理知識講解不夠專業、系統和全面。景區的開發方向與開發程度決定研學旅行的質量,高質量的景區開發能夠為學校和教師設計研學旅行課程提供大力支持[7],包括規劃清晰合理的課程目標、確保課程內容的權威可靠、提供充足準確的研學資料等。
3.周邊景區聯動,促進研學綜合、深度發展
四明山區域具備作為優良研學旅行地點的綜合潛質。四明山地質公園所在的四明山旅游集鎮中,還有如四明山國家森林公園等多個具有研學旅行開發價值的景區,且均距離不遠。聯動周邊景區,有利于研學旅行內容的綜合化與豐富化,實現知識的交叉對接,增加知識的縱深程度,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通訊作者:李加林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的通知[EB/OL]. (2013-02-18)[2021-12-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3-02/18/content_3928.htm.
[2] 毛廣雄,景榮.淺談變革中的地理教育發展趨勢[J].地理教育,2017(1):9-1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 劉春燕,李兆智,毛端謙.基于地理實踐力培養的廬山自然地理研學旅行設計[J].地理教育,2019(3):55-57.
[5] 劉龍華.指向地理實踐力培養的高中地理研學旅行課程設計與實踐——以“茶山竹海、松溉古鎮”研學旅行課程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半月),2021(3):76-80.
[6] 童億勤,李加林,楊曉平,等.現代自然地理學實驗與實習指導[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
[7] 吳振華,袁書琪,賀軍亮.地理核心素養視角下縣級博物館研學旅行課程設計——以曲周博物館為例[J].地理教學,2021(1):59-64.
391150033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