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地理綜合思維是地理學科認知世界的獨特方式,而深度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重要途徑。基于教學實踐,本文提出通過創設真實情境、設置劣構問題、優化學習活動、繪制邏輯結構圖等策略來構建深度教學課堂,培育地理綜合思維。
關鍵詞:深度教學;真實情境;劣構性問題;地理綜合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2)03-0055-04
隨著“新課標、新教材”課程改革的推進,地理核心素養的培育越來越成為地理教學關注的焦點。《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學生能夠形成從綜合的視角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意識,對地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發生、發展的過程,從而較全面地觀察、分析和認識不同地方的地理環境特點,辯證地看待地理問題。[1]
當今地理課堂的教學已經經歷了“為知識而教”到為“知識和能力而教”的轉變,而為“思維”而教,即如何圍繞綜合思維的培育組織課堂教學,是目前課堂教學值得研究的課題。[2]深度教學為地理課堂思維培養提供了一種途徑。
深度教學是指教師借助一定的活動情境,帶領學生超越表層知識符號的學習,進入知識內在邏輯形式和意義領域,挖掘知識內涵,完整實現知識教學對學生的發展價值。[3]深度教學和傳統教學的目的不一致,傳統教學的目的是學習并掌握基礎知識,而深度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學科知識教學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和學科關鍵能力,促進學生成長和個性發展,[4]其特征如圖1所示。由此可見,在日常地理教學中進行“綜合思維”與 “深度教學”的融合,突破學生的思維定勢,進行深度學習,是培養學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5]本文將結合實踐案例來闡述如何構建深度教學,以更好地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一、創設真實情境
構建深度教學是為了學生深度學習,深度學習是指在真實復雜的情境中,學生運用本學科知識和跨學科知識,采用常規思維和非常規思維,將所學知識和技能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以發展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認知策略[6]。所以在深度教學的課堂中,必須為學生提供真實情境,因為假的或不真實的情境,只是一道“真人秀”式的應用題,甚至學生不能與情境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展開互動[7],無法促使學生實現辨析與比較、論證與推理等思維過程。
利用真實情境構建的深度教學課堂,把知識和原理放到具體生動的情境中,促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去獲取信息、發現問題、尋找證據、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真實情境具有復雜性、多因素性、不確定性等特點,問題解決需要學生更多地運用系統理論和辯證思維,有利于促進學生從淺層學習向深度學習轉變,更有利于綜合思維的培育。[8]另外,深度教學需要激發學生興趣和情感,使其深度參與。利用真實情境可以拉近知識與學生的距離,激發學生興趣,引起情感共鳴。
以高中地理“黃土地貌”一節為例(表1),情境選取了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高西溝為研究背景。米脂縣高西溝是典型的黃土地貌區,在六十多年前人窮地荒,流傳著“雨澇泥土流,沖成萬條溝,肥土順水走,籽苗連根丟”的民謠。而今日的高西溝通過水土流失的治理,已成為山清水秀的“塞北小江南”。高西溝的今日景觀與教材黃土地貌景觀圖差異巨大,利用這種差異可成功激發學生興趣,同時,該真實情境為學生分析問題,邏輯推理和最終解決問題提供了充足的素材,能夠保證教學目標的真正實現。所以,本節教學根據學情和教學目標的需要進行了材料的挑選和重組。
二、設置不良結構問題
深度教學重視學生將所學知識和技能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以發展綜合思維、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等。同時,高質量的課堂問題,是學習動力的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是綜合思維培育的保障。[9]
課堂問題根據問題的初始狀態、中間狀態和目標狀態是否明確,可分為不良結構問題和良性結構問題。良性結構問題的解決,指向明確,無需多因素、多角度思考,不利于培養地理綜合思維,不符合深度教學重視發展學科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的特征。[10]與良性結構問題相比,不良結構問題的初始狀態與真實情境相關、條件不完全或者冗余、存在認知沖突;問題的解決途徑多樣或不明確;并且目標狀態無明確的標準答案,重視個人觀點的表達。不良結構問題的解決過程較良性結構問題解決過程復雜[11],如圖2所示。故設置不良結構問題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提升學生地理思維品質,利于培育學科核心素養。[12]
本文以“洪澇災害”一節為例,結合學習目標,設置不良結構問題,培育綜合思維,問題設計如表2所示。
三、優化學生活動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將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生需要經過一系列的工序,也就是一系列的活動。深度教學要求循著教學內容的演進,在情境中恰當把握時間,利用吸引學生的手段將內容逐層漸進地呈現出來,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發揮學生主動性[6]。這要求在深度教學設計中了解學情,設置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問題,適時發問;同時為了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問題,教學活動設置的活動形式要多采用合作探究;為了吸引學生則需要保證活動組織方式的多樣化。
以“中國地域文化”為例,依據該課的教學目標和學情主要采用了以下課堂活動組織方式(表3)。通過“中國網傳三大矛盾”情境導入,該情境源于學生生活,具有真實性,因本班級中南、北方學生都有,故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多種活動形式相搭配,采用談論、個體探究、合作探究、繪制思維導圖等活動形式,利于活躍課堂氛圍,保持學生沉浸在深度學習的氛圍中。且問題設置基于學情,深度教學活動設計應將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活動問題設置不可過難或過易,過難會打擊學生積極性,過易則無挑戰性,不利于學生積極性的發揮。
四、繪制邏輯框架圖
綜合性是地理學科最顯著的特征之一,綜合思維是地理核心素養中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育地理綜合思維,進行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地方綜合等不同水平的思維活動都需要構建邏輯結構。利用邏輯框架圖,引導學生將碎片化的地理信息進行整合、推理、演繹,從而產生新的認知結構,構建深度課堂,是地理綜合思維培育的有效途徑之一。
課例1:閱讀教材 “三江平原濕地開發與保護”的案例,根據問題的邏輯關系,在圖3空格處填寫適當的序號。
①土壤退化? ②經濟發展和對糧食的需求? ③濕地儲水能力下降? ④風蝕嚴重? ⑤土地次生鹽漬化和僵化? ⑥濕地分洪、泄洪能力下降? ⑦生物種群減少? ⑧河流干涸,地下水位下降? ⑨農藥化肥施用量增加
課例2: 閱讀美國田納西河流域整治與開發的主要措施,根據問題邏輯關系,在圖4空格處填寫適當的序號。
①地勢起伏大? ②降水充沛? ③水能豐富? ?④減少洪澇災害? ⑤改善航運條件? ⑥運入原料? ⑦發電? ⑧煤炭資源豐富
以上課例為上海地理拓展教材第三篇區域開發的內容。因該教材給出了大量案例,表現為大量文字與圖表的描述,可以通過設計邏輯框架圖,引導學生閱讀材料、分析材料,進行邏輯推理,深化理解,內化相關知識,實現深度學習。通過材料的閱讀,鍛煉了學生信息獲取能力;通過綜合分析三江平原和田納西河兩個區域開發的前因后果,找出區域開發的關鍵因素和內在邏輯,較好地培育了地理綜合思維。
綜上所述,通過創設真實情境,設置劣構問題,優化學生活動,繪制邏輯框架圖等方式可構建深度教學課堂,有效培育地理綜合思維。但是深度課堂的構建還依賴于平等而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的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等,所以全面實現深度教學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丁夏男.綜合思維視域下解題思考路徑分析及教學建議——以2021年浙江高考地理試題為例 [J].地理教育, 2021(10):32-37.
[2] 江培培.在真情景、真活動與真問題中培養學生綜合思維——以“交通運輸對區域發展影響”復習課為例 [J].地理教學,2018(18):41-43.
[3] 姚林群,郭元祥.新課程三維目標與深度教學——兼談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J].課程·教材·教法,2011,31(5):12-17.
[4] 郭元祥.論深度教學:源起、基礎與理念[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7(3):1-11.
[5] 梅國紅,朱漢招.基于深度教學的高中地理“綜合思維”培養策略探析——以產業轉移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4):95-96.
[6] 李平.為深度學習而教[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7] 楊九詮.學科核心素養與復雜情境[N].中國教育報,2016-11-30(9).
[8] 向莉.例談“垃圾分類”情境中的深度學習[J].地理教育,2021(11):47-49.
[9] 金子興,戴周麗.基于“課程標準”的地理問題設計與生成[J].地理教學,2018(14):10-12+46.
[10]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中學地理單元教學設計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11] 耿婧婧.地理課堂劣構性問題設計策略研究——以“喀斯特地貌”為例[J].地理教學,2019(19):26-29+14.
[12] 程益貴.地理教學中的結構不良問題及其設計[J].地理教學,2019(3):19-22+14.
326550033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