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氣候與生活”為例,按照課程標準相關內容要求分析—核心素養水平劃分—設計各階段主題作業的步驟進行進階式初中地理作業設計,并分年級實施作業案例。對實施結果進行對照分析,發現各年級完成作業的情況存在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地理素養水平和作業情境設計,作業設計中應加強信息素養類地理實踐作業的設計、根據素養水平的階段要求進行作業設計、根據認知過程的特點設計各類各層級作業。
關鍵詞:地理核心素養;水平進階;作業設計;初中地理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2)03-0033-05
2017年版高中地理新課標提出四大地理核心素養,課標明確了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與表現,并進行了水平劃分,為高中地理教學提供了目標和方向,也為地理學習效果的測評提供了依據和參照。基于初高中的教學銜接和學習進階,初中地理教學中也應將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納入日常教學和學習評估中,目前很多學者和教師已經開始針對初中教學探討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表現、構成以及培養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嘗試將培養地理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目標和方向。從目前相關研究和實踐來看,存在以下問題:①沒有結合初中生的認知特點,照搬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的水平要求,拔高對初中生的素養要求;②沒有根據初中地理課程內容的設置進行分階段的水平進階培養,對初中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缺乏系統的目標設置;③對于初中生地理學習質量的評估只憑經驗進行總體概況,沒有考慮不同學習階段的素養水平要求,忽略了核心素養培養的階段性;④不少教師認為通過一兩節課的學習就可以實現地理核心素養的水平進階,忽略了核心素養培養的長期性。因此,對于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根據初中地理教學內容和初中生的認知特點,進行基于不同學習階段的進階式培養。
日常作業訓練是培養核心素養的關鍵環節,有針對性的作業設計不僅能夠有效提升教學質量,還能很大程度上為學生減負,增強其學習成就感。此外,已經有一些教師關注到地理作業對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作用,并對作業進行創新設計,如教師王琰在作業設計時,不僅注重地理知識的結構化,還關注地理方法和思想的滲透,設計創新型的地理作業。[1]然而,只有基于核心素養水平進階的作業訓練才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水平,實現核心素養水平的進階。本文以“氣候與生活”主題作業設計為例,從初中地理課程設置的整體出發,找出初中不同學習階段地理核心素養的水平要求,詳細討論基于核心素養水平進階的初中地理作業設計的操作步驟。
一、主題選定及其與課程標準的對照分析
1.主題內容的選定
“氣候”是自然環境諸多要素中的重要要素之一,是一個地區多年的天氣狀況,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變化不大。其中氣溫和降水是氣候的兩大要素,不同地區的氣溫和降水狀況不一樣,反映氣候特征也會不相同。氣候對人們的衣食住行、生產活動、醫療衛生、軍事戰爭等有很大影響,而氣候的異常往往會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危害。反之,人類活動也會對氣候產生影響,人們不恰當地對待自然環境往往會導致全球氣候惡化。由此可見,氣候與人類密切相關,氣候的學習往往需要學生動用綜合思維方式、人地協調發展觀念。以區域為學習載體,地理實踐活動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因此,“氣候”也是地理學習中可以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初中地理課程內容中有很多關于氣候的內容,從《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內容標準的分布和人教版教材來看,“氣候與生活”的相關內容貫穿初中地理學習階段的各個學期[2],以此為學習進階的研究主題,可以有效地觀察初中每個階段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水平,作為初中生階段性核心素養水平進階的有效參照。
2.主題內容的課程標準要求
將課程標準中有關的內容結合現行的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按照初中學習階段分學期進行羅列,如表1所示。
二、相關內容的核心素養水平劃分
根據課程標準內容要求,“氣候與生活”應培養的地理核心素養的階段性表現如表2所示。吸收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分析時沿用高中地理核心素養水平的內涵解讀和分析角度以及水平劃分方法等。
三、作業設計案例及分析
1.作業設計案例
將表2中的地理核心素養表現水平作為各階段“氣候與生活”作業設計的目標和依據,設計各階段的主題作業,如表3所示(所有作業設計圖文資料來自教材、互聯網以及文獻資料)。
2.作業案例分析
表3中四個作業設計案例是基于初中地理課程內容,在地理核心素養表現水平進階目標的指引下,圍繞同一主題“氣候與生活”而設計的。其中作業設計案例一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情境,制作圖表工具,學會閱讀圖表歸納地理信息,并結合身邊的實例說明氣候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此作業對學生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的水平要求較低。
作業設計案例二則利用印度孟買特大洪災作為問題情境,要求學生學會閱讀地理圖表,歸納圖表信息以及區域氣候特征,分析區域氣候特征形成的原因,并結合情境說明氣候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該作業對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的水平要求比案例一有明顯提升,對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組織能力要求進一步提升。
作業設計案例三利用吐魯番葡萄節作為問題情境,除了要求學生閱讀地理圖表和歸納圖表信息以及區域氣候特征之外,還進一步要求學生分析氣候對農業生產的有利和不利影響,要求學生查找資料分析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該作業對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的水平要求比案例二進一步提升,對學生處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要求進一步加強。
作業設計案例四利用由于全球氣候變暖給三江源地區帶來的問題作為情境,要求學生不僅能夠閱讀地理圖表和歸納圖表信息,還能預測評估氣候變化趨勢,從時間的變化尺度分析氣候變化帶來的自然環境問題,運用區域與區域之間的關聯分析區域之間的影響,認識人地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此作業對地理核心素養的要求在四題中最高,它要求學生要有一定的人地協調觀意識,要有區域綜合、時空綜合的思維素養,要會查找各種地理圖文資料解決地理問題。
四、作業完成情況的統計結果與分析
1.統計結果
對作業案例的每個問題進行賦分,每小題賦值2分,因此每大題皆為10分。將四個作業案例分別發放給初一、初二年級第二學期的學生,其中初一統計回收作業份數為52份,初二為50份。統計每個年級的作業平均得分情況生成統計圖,如圖2所示。從圖2中可以看出,初一和初二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存在差異,其中作業案例一差異較小,案例二、三和四都存在較大差異。經課題組地理教師的探討,認為其存在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有以下兩點:地理素養水平的差異和作業情境熟悉程度的差異。
2.影響因素分析
(1)地理素養水平的影響
如圖2所示,作業案例一差異較小,但是完成情況并不是很樂觀,完成情況不甚理想的學生的理由大多為沒有查到丹陽的氣溫和降水數據。這說明部分學生的信息素養較差,獲取信息的能力較弱,這在初一、初二年級都存在。獲取信息的能力往往被忽視,因為以往的作業大多數要求學生利用已有的材料進行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和問題解決,而信息的獲取也是地理實踐力培養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案例一和案例二是基于初一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水平要求而設計的,案例三和案例四則是基于初二學生所需達到的素養水平而設計的。從圖2的統計中可以發現,初一學生作業案例一和作業案例二完成的情況較好,平均值都在7分以上(每題總分10分);案例三和案例四完成的情況不甚理想(平均值6分甚至以下),這也說明案例三和案例四的素養要求已經超越了大部分初一學生的水平,對大多數初一學生來說難以達到。而初二學生案例三和案例四的完成情況要比初一好很多(平均值都在7分及以上),相對來說案例三和案例四的素養水平要求比較適合初二學生,接近其最近發展區。這說明在不同學習階段需要根據素養水平的不同要求進行作業的設計,而不是一味地拔高要求或者降低要求。
(2)作業情境設計的影響
如圖2所示,初一學生對于作業案例二的完成情況要明顯好于初二學生。經過調查訪談發現:初二學生普遍反映初一所學的一些知識點存在遺忘現象,所以作業完成不理想。經師生共同探討發現存在以下問題:①當作業情境與目前學習的內容密切相關時,學生完成的情況相對好一些;②當作業情境是學生比較熟悉的情境時,學生完成得也相對較好。這說明情境的熟悉程度與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密切相關,究其原因與學生學習地理的方式有很大關系。學生對記憶的依賴性較強,而觀察、分析和組織信息的能力較弱,當遇到不是很熟悉的問題情境時往往不能很好地分析地理信息、解決地理問題。
五、啟示
基于上述作業案例的實施,可以獲得以下作業設計的啟示。
1.加強信息素養類地理實踐作業的設計
作業目標的確定,不只是關注作業所涉及的地理知識,還需要關注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和信息素養的培養。在目標確定時,需要根據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進行拓展,將地理核心素養和信息素養等融入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的學習。在作業目標的具體描述中,不僅包含具體學科知識和學科技能目標,還包括提出地理問題、獲取地理信息、組織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回答地理問題等信息化學習技能和素養的培養目標。可以嘗試布置一些需要學生去查找和組織信息的地理實踐類作業,訓練學生獲取地理信息和組織地理信息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往往在學業水平測試中難以考查,但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卻非常重要。
2.依據素養水平階段的要求進行作業設計
作業設計不僅需要考慮教學內容的銜接,還需要考慮素養水平要求的階段性,不能盲目地拔高學生的階段性素養水平。目前使用的《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只有具體的內容標準要求,沒有地理核心素養水平的要求,教師可以嘗試對地理核心素養水平進行階段性劃分,依據劃分的水平進行作業的設計和實施,努力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在素養水平進階能力的訓練中,既得到素養水平的階段性提升,又能收獲學習的成就感,真正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
3.根據認知過程的特點設計各類各層級作業
雖然作業設計的目標也是定位于學生素養水平的提升,但是其功能與學業水平測試有差異,其功能應更側重于學生素養水平的訓練和階段性提升,因此作業情境的設計需要有梯度,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到不熟悉的情境,實現從知識識記過渡到知識遷移運用的認知進階。可以根據馬扎諾教育目標理論,從認知系統、元認知系統和自我系統出發構建作業設計的框架,不但能細化學科問題,實現根據認知要求進行作業分層,還能發現學生的作業習慣、作業動機等問題,有效實現地理素養、學習素養的提升。[4]
以上基于核心素養水平進階的作業設計研究,其目的在于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水平,在科學性、系統性、階段性原則的指導下設計出接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有效作業,實現核心素養水平的階段性學習進階。對于作業的設計和實施,需要科研意識和能力較強的專家、學者和教師在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及文件的指引下,不斷嘗試、總結和反思,為廣大教師提供更多的有效實施案例和設計模式及步驟。這些案例的學習有助于一線地理教師設計出更有效的作業,更好地為學生的地理學習服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 王琰. 上海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地理作業創新設計[J]. 地理教育,2019(2):31-3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 趙子岳,陳康寧,翟家齊,等. 三江源沱沱河氣象站53年來氣候演變規律分析[J]. 人民長江,2014,45(1):24-27.
[4] 宋彩萍.基于馬扎諾教育目標分類學的作業設計——以初中地理為例[J].中小學教師培訓,2021(3):64-69.
3429500338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