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嚴 羅明軍


摘 要:隨著《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頒布,標志著我國高考改革邁入新階段,考試科目、考試方式和錄取方式等發生了重大變化。本文以2021年實行新高考省份的地理試卷為研究文本,從“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個維度出發,探討新高考模式下的地理復習備考策略,以期為一線教師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新高考模式;地理復習;備考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2)03-0038-04
201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頒布,標志著我國高考改革邁入新階段。截至2021年,共有三批次14個省市已實施新高考改革。新高考在考試科目、考試方式和錄取方式均與以往有顯著差異,如何改變傳統備考方式,采取恰當、有效的備考策略成為師生關注的要點。本文以2021年新高考省份地理試卷為研究文本,探討新高考模式下的地理復習備考策略。
一、博學以建構地理認知
博學之,即廣泛獵取。《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強調“基礎性”“綜合性”等,即基礎扎實、融會貫通[1]。具體而言,一輪復習關注“基礎扎實”,立足課本,夯實地理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原理、規律)、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維方法,領悟地理基本原理和規律的適用條件與規范表述;二輪復習關注“融會貫通”,對主干知識構建橫向、縱向聯系,形成具有邏輯關系的知識體系,并綜合運用各章節知識解決地理問題。
1.夯實基礎知識,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
2021年新高考省份地理試卷普遍難度不大,基礎試題比例較高,著重考查學生在未來生活、學習、工作中所必備的知識、能力和素養,契合《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對試題“基礎性”的要求。因此,復習備考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立足課程標準,篩選明確各個章節的必備基礎知識,重點突破、夯實練習,其他知識“地毯式推進”,做到完全覆蓋、各有偏重[2];②重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礎能力、基本思維方法等訓練,通過課前小測、每日一題等形式,滾動夯實;③單元或章節末尾,設置問題清單,督促學生對照復習、思考和整合。
例如,復習選修2“海洋地理”之后,可引入問題清單(表1),引導學生自主回歸課本,對照復習與檢測,在梳理過程中夯實必備基礎知識,完善知識框架。
2.重視必備知識的綜合運用,構建知識、單元、模塊之間的關聯與邏輯
新高考要求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融會貫通,故而新高考模式下的復習備考應注意以下兩點:①要以大概念為核心(“定點”),厘清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拉線”),進而構建核心知識網絡(“結網”),通過“定點—拉線—結網”,打通知識之間、單元之間和模塊之間的通道,獲得對必備知識的整體性、結構性認識;②在試題材料選擇與設問方式設計上,跨單元、跨模塊甚至跨學科融合,圍繞情境,打破原有課本結構束縛,嘗試對知識的交叉、能力的復合、素養的融合的全方位考查。
例如,在復習《區域地理》“西亞與北非”時,厘清頭緒,抓住聯系,即可構建出兩條知識鏈條:①緯度位置 → 副熱帶高氣壓 → 氣候特點(高溫干旱)→ 農業生產特點 → 進口物資;②石油 → 石油生產石油運輸線路 → 與石油有關的工業部門 → 國際人口遷移。在復習區域地理“美國”時,亦可構建知識鏈條:東西高、中間低的地形 → 氣候分布 → 農業布局、人口移動。
二、審問以增強地理能力
審問之,即詳盡地詢問。“關鍵能力”的增強,需要學生從多個視角觀察,提出有價值的疑問,并運用嚴謹的邏輯推理,辯證批判地思考,發散、逆向地解決問題。
1.重視圖表信息的獲取與解讀,培養綜合思維能力
地圖、各類變形圖、統計表等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借助這些工具,對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的位置關系、空間形態、排列關系、依存關系、制約關系等進行觀察和歸納概括、綜合分析,進而獲取有效信息。教師在復習備考中,要有針對性地精選圖表,循循善誘,引發疑問,在師生反復問答研討中,窮盡圖表顯性與隱形信息、淺層與深層信息,達到訓練圖、表、文轉換能力的目的。
例如,江蘇卷第15~16題,利用“黃河中游區域圖”“L月、M月斷面示意圖”,獲取季節信息,判斷與月份的對應關系;廣東卷第17(1)題,利用“羅斯海所在區域地理環境圖”,從陸地形狀、維度位置、地形等多個維度獲取信息,進而推斷羅斯環流形成機制;河北卷第5~6題,利用“中歐航運網絡核心組織結構圖”,分析歸納中國港口的時空演化規律。
2.重視地理過程分析,強化學科關鍵能力(演繹推理能力、歸納概括能力)
新高考模式下,“自然地理的地理過程分析”逐漸成為考查熱點和難點,因此,在復習備考中應當注意下三點:①引導學生抓主導因素,并運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理,分析預測未來可能的演化路徑;②引導學生詳盡記錄有限時間段內地理事物變化規律,進而推演該時段之前和之后的變化狀況;③引導學生清晰、精準地描述和闡釋地理過程,錘煉邏輯思維與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湖南卷第19(1)題“分析官洲河段由單型河道演變為雙分叉型河道的過程”,可引導學生抓住“流速變化”這個關鍵變量進行分析;河北卷第18(2)題“說明該區破民安林地土壤干燥化過程”,可引導學生抓住“土壤水的去路”進行邏輯推演;廣東卷第17(2)題“分析從羅斯冰架分離入海后的冰筏漂移的動力機制”,則在分析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圖中有效信息(如海陸熱力差異、下沉氣流、陸坡流等),梳理邏輯鏈條,精準表述,形成答案。
三、慎思以深化地理思維
慎思之,即謹慎地思考。“綜合思維”“區域認知”是指學生運用綜合的觀點、空間—區域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與能力,是地理學科育人價值的重要體現。
1.重視綜合思維,強化全面、系統、動態分析地理環境的意識
地理環境是一個復雜綜合體,不同時空條件、眾多地理要素,綜合決定其發展和演變。新高考注重考查學生從整體角度出發,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地理環境以及人地關系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復習備考中注意以下兩點:①強化立體思維,精選情境素材,對相關地理事物、地理過程多角度設計問題,提升學生綜合思維能力;②研究地理過程與地理分布之間的耦合關系,引導學生把地理學的規律統一于時間和空間中。
2021年地理新高考試卷中,多省均在“環境保護”選修題中考查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理。例如,廣東卷第20題“分析青藏高原熱融湖的發展對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河北卷第20題“歸納1993—2020年青藏高原研究的兩大主題,并分別指出其環境意義”等。由前些年偏愛“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自然帶分布規律”,轉向“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理及其應用”,考查重點的調整需要引起地理工作者高度重視。
2.重視區域認知,內化“尺度”“格局”“區域”等概念
地理環境具有復雜性,需要劃分為不同尺度、不同類型的區域加以認知。因此,高三專題復習課常以“核心主題+區域分析”形式呈現[3],需要教師提前想清楚以下幾個問題:本節課的主題是什么?區域怎么定?如何確定尺度大小(全球尺度、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微尺度)?如何引導學生規避用大尺度知識分析小尺度問題的錯誤?[4]
例如,河北卷第16(2)題“簡析冰期氣候下古人類選擇該遺址地區生存的原因”,對尺度思想在解答地理試題中的運用進行分析(表2)。分析古人類選擇遺址的原因,需要兼顧大尺度的普遍性與小尺度的特殊性,將地理事物放在恰當的時間與空間尺度坐標系中進行分析,進而梳理邏輯,形成答案。
四、明辨以厘清地理概念
明辨之,即清晰地判斷。地理概念是支撐地理知識體系的基本要素,夯實學科必備知識的首要目標是要厘清基本概念,明確概念的內涵、外延、適用范圍及適用條件。
1.重視辨析易錯、易混淆概念
地理學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學科,涉及領域廣,易混淆概念多,尤其以“地質與地貌”模塊為最甚,如“風化”與“風力侵蝕”“地質作用”與“地殼運動”“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U形谷”與“V形谷”“斷裂”與“斷層”等。一輪復習應“地毯式推進”,對易錯、易混淆概念要逐個甄別分析,輔以課前提問、試題檢測等,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快速、準確地把握,降低失分率。
2.重視區分情境,培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學科思維
人文地理要特別重視農業、交通的復習。關注農業的一般區位特點,更應該關注農業的特殊區位要求,如耐寒的、耐旱的、喜高溫的、喜低溫的、向陽的、喜陰涼的、耐堿性土壤的、耐酸性土壤的、對特殊元素要求高的、靜風要求的、共生要求的等,盡量拓寬命題視角,訓練學生對共性和特性的區分。對交通的復習也要堅持共性與特殊區位并進的原則。
五、篤行以引領地理實踐
篤行之,即切實地力行。“地理實踐力”的培養,需要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地理工具等,通過考察、實驗、調查等方式獲取地理信息,進而分析、探索并解決社會生活實踐中的具體問題。重視實踐、學以致用,是新高考改革的高層次目標和落腳點。
1.重視情境創設,考查真情境下解決真問題的能力
2021年新高考試題命制,高度關注從學術期刊、社會熱點中選取素材,從生產、生活實踐中尋找素材,從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新聞事件中挖掘素材,從學生身邊實例中生成素材。例如,廣東卷共有16道試題取材源自《地理學報》《人文地理》《中國國家地理》等學科主流刊物;河北卷第19題題干“是誰鞠一捧圣水澆灌出綠洲,是誰將一面銅鏡遺落在戈壁大漠,讓一池碧水盛滿了藍天白云”取材于蘇德辰《阿拉善大漠天池科考記》;河北卷第7~8題題干“秋分時節,小明在書房欣賞公園美景”取材于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等。
因此,教師在復習備考過程中,試題情境應注意以下三點。①要基于真實素材:情境必須基于真實可信的材料與數據,貼近學生知識水平和生活實踐,使學生能夠理解情境。②要尋找學科知識與情境素材的切合點、關聯性:深度挖掘素材,生成由表及里、層次清晰、地理特色鮮明的試題,切不可生搬硬套。③情境敘述要注重“鮮活”,淡化“專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學術性情境轉化為暗含學科邏輯的生活化情境。
2.重視創新試題呈現方式與設問方式,提升行動意識與行動能力
新高考模式下,地理試卷在嘗試和探索對“考察”“實驗”“調查”等地理研究方法的考查,進而引導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地理實踐力”素養的培養。例如,山東卷第19(1)題,設問“從圖中找出人工島周邊建沙壩的合理位置,并在相應虛線框內填涂陰影”,引導學生運用區域地圖,從圖文中獲取地理信息,進而解決實際問題;河北卷第19題,設問“圍繞天池成因設計研學旅游活動內容”,考查學生具體活動策劃與實施的行動能力。因此,在復習備考過程中,應有意識地訓練此類試題,在日常模擬考試試卷命制過程中,通過原創或改編,創新試題呈現方式與設問方式,并嘗試命制開放性試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綜合理解、解釋和解決此類實踐性地理問題。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龔湘玲.走出以解題方法教學為目標的地理高考備考誤區[J].地理教學,2020(14):57-60.
[4] 劉筱清.尺度思想在解答高考地理試題中的運用[J].地理教育,2017(9):34-36.
3330500338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