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萍
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稱,它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據不完全統計,至今活在中國民間的各族曲藝曲種約有500多。曲藝作為一門表演藝術,是用“口語說唱”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并反映社會生活的。而作為地域特性如此強烈的曲藝藝術,如何在當今信息社會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是曲藝人應該思考和探索的。本文結合曲藝發展的現實情況,探索“互聯網+”時代下,如何打造曲藝IP的發展之路。
(一)曲藝IP的由來
IP(intellectual property)原意為知識產權,伴隨著新媒體的崛起,文化IP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產品之間的連接融合,有著高辨識度、自帶流量、強變現穿透能力、長變現周期的文化符號。曲藝IP是文化IP的其中一種,包含在文化IP的內涵之中。
近日的中國文化IP及創新設計展上發布的《2018中國文化IP產業發展報告》,分析了當前文化IP的發展趨勢、特征和問題。目前IP經濟已成為文化產業各領域高速發展的重要動力,應如何看待IP熱現象,如何打造高品質、有影響力的文化IP,是曲藝人應該思考、探索和借鑒的。
(二)曲藝IP的特點
《2018中國文化IP產業發展報告》指出,從消費者角度看,文化IP代表著某一類標簽、文化現象,可以引起興趣,用戶的追捧可能轉化為消費行為;從運營商角度看,文化IP代表著某一個品牌、無形資產,可以通過商業化運營、產業化融合,轉化為消費品,實現價值變現。文化IP通過優質的原創內容聚合初代粉絲,并通過衍生為影視劇、游戲等方式幾何級擴大粉絲群體的方式,帶來大量經濟效益,形成與原始文化IP相互支撐、相互融合的生態鏈條。
聚焦當下文化消費市場,IP熱已是繞不過的關鍵詞,曲藝IP的打造成為曲藝文化產業領域高速增長的重要引擎。在此基礎上,小說、動漫、影視、游戲等文化娛樂形式彼此滲透交融,構建了跨界融合的文化產業鏈。
曲藝界一直以來熱衷于對文學作品的改編、整理,一部《三國》被評書演繹得酣暢淋漓,一本《唐伯虎點秋香》被無數曲種借鑒。曲藝市場反響良好,也被很多曲藝大家一再“說唱”出各自的風格和味道。
近年來,一些曲藝團體、社團開始致力于打通文化各領域全產業鏈,以娛樂為基礎,構建打通文學、影視、戲劇等多種文化業務領域的曲藝新生態,形成融合跨界發展的粉絲經濟,打造“曲藝IP、多種文化創意產品體驗”的創新業態。
“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影視行業上市公司將陸續轉型成文化產業公司,除了電影、電視劇、游戲外,企業還要結合衍生品、文創電商、綜藝節目、主題樂園等,進行IP的二次、三次開發。”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指出。
隨著IP熱的來襲,不僅僅局限于文學、動漫、影視作品,諸如清明上河圖、曾侯乙編鐘等國寶重器,敦煌飛天壁畫、秦兵馬俑等景區文物古跡,馬拉松、世界杯等頂級賽事均成為文化IP。旅游業、特色小鎮與IP結合的形式也備受關注,例如主題樂園親子游、節慶活動融入知名IP帶動旅游發展,一些旅行社推出“跟著電影去旅行”等IP主題的旅游產品。具有鮮明特色的曲藝IP也可以融合當地文化資源特征,打造自身的IP文化品牌,實現自身價值。
在當前多元文化共存的環境中,曲藝面臨著式微的挑戰,曲藝在自身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不斷探索和發現自身發展的道路。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曲藝如果無法占領“互聯網”的領域,而始終停留在傳統發展道路上,那么必然會發展受限。所以,曲藝探索“互聯網+”模式的發展道路勢在必行。在此過程中,曲藝IP的打造有其文化和經濟價值。那么如何構建“互聯網+”時代,曲藝IP作品的發展模式呢?這就需要讓觀眾把握曲藝作品的人物身份以及故事情節,這樣就能夠為曲藝作品的創新提供新的發展思路,這是當前曲藝發展的一大特色,但是我們也需要意識到曲藝發展也面臨著重重的阻力,而當前我們不能僅關注曲藝IP中的挑戰。曲藝IP打造過程之中,要融合教育、科研、創作等領域的成果,實現“互聯網+”時代曲藝IP打造的價值發展。
(一)創作高品質的文化IP精品
對于從事曲藝藝術工作的人而言,無法實現品質與市場的共同發展,就難以實現曲藝文化的民間性與專業性之間的平衡,從而將品質與市場的發展優勢凸顯出來,這是因為吸收民間傳統優秀文化,能夠實現曲藝質量與層次的顯著提升,并提升曲藝作品的市場占有度。從曲藝IP打造的現實情況而觀之,我們能夠發現曲藝的IP化路徑是一種曲藝作品的精品化發展路線,而中國作為文化大國,曲藝IP的發展具有相對堅實的文化基礎,這說明中國曲藝擁有與生俱來的優勢,能夠在未來成為IP產品的標簽,而當前曲藝IP的打造能夠為中國文化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也能夠充分展現出千百年來人們的藝術生活之中的點滴成長,并讓中國各民族的人民都能夠從曲藝IP打造的過程之中,汲取優秀文化的魅力,從而把握曲藝IP的市場價值,為今后曲藝IP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曲藝作品的表現藝術始終是以演員為中心。而演員在曲藝發展的過程之中,需要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融入到舞臺表演的過程之中,這是對曲藝作品的深度理解與認識。同時曲藝作品中演員必須具備“四功五法”的基本功。按照創作的故事情節,自身對故事環境以及故事內容的理解進行演繹,具體借助創作方式、念白等,即演員需要明確劇中人物的情感之后,才能夠將人物情感準確表現出來。
無論是從曲藝作品的文本還是作品風格,我們都能夠看出當前曲藝作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曲藝作品的創作方式有數十種,每一種創作方式的特有之處在于能夠發揮表演者的演繹技巧,而且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作為當前曲藝傳承者,需要結合“互聯網+”內容形式,打造創新曲藝IP,本文旨在為本領域的相關研究作出借鑒。
隨著曲藝市場的發展,伴隨著經濟帶來的大量流量變現,曲藝界也引發了一些只重增長、忽略品質的不良現象。在“短平快”的喧鬧背后,一些唯數量論、惡意炒作、粗制濫造等問題開始凸顯。隨著涉及范圍越來越廣泛,消費至上主義帶來的隱憂值得深思。
業內人士指出,粗制濫造、流量圈錢的曲藝作品,將過度消費觀眾、透支消費者的信任,最終將不利于IP品牌的持續性建設和長久發展。要打造高品質的曲藝IP精品,就應注重曲藝產品的質量與價值,創造既能傳遞文化價值,又讓人們喜聞樂見的形象和品牌。
“資本追逐IP的現象反映了業界的浮躁心態,一味地依賴IP,只想著盡快變現,而不將重心放在作品創作和制作上,最終將會傷害原創能力本身。”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趙暉提出。
陳少峰則認為,這些急功近利的亂象折射了一種非理性心態,應當認識到IP開發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少曲藝IP都擁有再開發的價值,具有知名度的IP最重要的價值是持續開發能力,而不是一次性消費、一次性開發。
也有專家指出,我國曲藝IP工業體系有待完善,各環節之間兼容性較差,專業化水平不夠高,高效運行的供應鏈體系難以有效建立,短期商業變現行為對曲藝IP竭澤而漁,后期衍生困難,造成產業鏈下游運營困難以及后續文化IP難以迭代更新。
目前來看,文化IP創新力不足也是現在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有數量、缺質量”的重要原因。《2018中國文化IP產業發展報告》指出,過度迎合粉絲、過度娛樂化的傾向,使得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文化精品IP尚未爆發式涌現,以文物文化IP為例,52%的公司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等IP的開發難點在于人們對文化衍生品的付費意愿較低。因此,曲藝IP的打造應從迎合消費需求向主動引導消費需求轉變,逐步打造有文化內涵的文化品牌。
(二)加大對版權的保護力度
隨著數字內容的大爆發,IP衍生開發的盛行,版權關系日益復雜,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技術改變了版權作品的復制傳播形式,作品依托互聯網得以降低成本和快速復制傳播,網絡盜版和互聯網數字版權保護問題日趨嚴峻。互聯網上“免費的午餐”對于原創者的沖擊和傷害是巨大的。而版權保護不僅是中國的問題,更是全球面臨的問題。要促進產業內版權的健康發展,讓內容產業保持原創力及創新精神。
(三)IP融合發展促進消費再升級
隨著中產階級的擴大與消費的升級,IP深化的勢頭依然明確,IP各消費模式的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IP+”,即IP跨行業立體化發展初現端倪,曲藝IP將進一步與其他行業進行融合,實質是消費再升級。比如:曲藝IP+旅游,可以搞一個“跟著曲藝游”系列,用曲藝說書人的形式帶著游客體驗景點;IP+教育,可以在線下集中搞一個曲藝基地,既是新IP的設立,又是休閑的場所。這里面最佳模式是強強聯合的,至少是強帶弱,本質是由消費升級所帶來的IP多維度深化拓展。此外,投資方式將更加多元化,未來文化產業的投資將更加根據不同內容多樣化,投資將呈現股權投資和IP項目投資互相結合的態勢。
“傳統文化+互聯網”造就最有價值曲藝IP。我國豐富的傳統曲藝文化是曲藝IP的最大資源庫。實際上,不少傳統歷史文化都深受廣大人民喜愛,近年來,出現了越來越多取材于古典文學和歷史題材的曲藝作品,成為具有文化認同感和有價值的曲藝IP。
與此同時,互聯網和新技術的發展對曲藝IP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正在積極布局曲藝IP市場的各大互聯網平臺,都加強了與傳統文化IP的碰撞,逐步打造文化IP建設的重要舞臺。曲藝正賦予傳統文化更強的生命力,形成既有大量受眾又具有文化價值的產品。
虛擬顯示技術廣泛應用于網站顯示和新顯示方法。盡管這個技術比較小,但有廣泛的應用開發前景,比如西安將各種景點集中維護,發展旅游技術虛擬展示。科學技術廣泛地存在于各個景點,可以帶來更好的觀光體驗。只有技術屬于高科技產業的范疇,可以延長產業鏈。在曲藝IP品牌打造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媒體類型可以實現如下1+1>2的效果,鼓勵中型媒體公司注冊數碼產品,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的通信請求。鼓勵曲藝產業發展,提高曲藝文化作品的層次與質量。
曲藝藝術一直發展到今天,這與其藝術價值與人文精神密不可分,因為曲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曲藝作品能夠從眾多的藝術作品中能夠脫穎而出,就代表其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因此筆者認為打造互聯網+時代下曲藝IP的打造,能夠為今后的曲藝更長遠發展提供有利契機。
參考文獻:
[1] 吳玉:《互聯網時代下旅游文創品牌IP開發策略探析》,《滁州學院學報》, 2020年第2期,第71頁—74頁。
[2] 劉疆昕:《互聯網時代下吉劇的新生與反思——評<中華大IP:互聯網時代傳統戲曲的新生與反思>》,《新聞與寫作》,2020年第8期。
[3] 季靜:《“互聯網+”時代IP熱的冷思考》,《今傳媒(學術版》,2018年第1期。
[4] 常珺宜:《以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曲藝演出——淺析“金陵相聲大會”的創新元素》,《劇影月報》,2016年第4期。
(作者:紹興市柯橋區文化館綜合行政部主任)(責任編輯/鄧科)
3860500338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