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鑫
2019年年末,中國曲協召開了“攜手共建曲藝界優良行風”座談會,會后發布了《攜手共建新時代曲藝界優良行風倡議書》,2021年4月下旬,曲協再次發出《關于加強相聲界行風建設 自覺踐行崇德尚藝的倡議書》。尤其隨著近期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部門大力整飭文娛行業亂象,這也讓社會各界看到了我國自上而下、由內向外治理規范大眾文化的決心,以上舉措引發了我身為一名新時代曲藝工作者的幾點思考。
追根溯源,相聲藝術誕生于民間,早期帶有濃重的市井江湖氣,臟臭葷口、諂媚取鬧曾一度充斥其間,及至新中國成立,歷經數十年發展,曲藝從被人稱為“撂地的玩意兒”變成登堂入室的藝術,昔日舊社會的民間藝人成為新社會受人尊敬的文藝工作者,曲藝界舊的不良風氣和舊習氣得到徹底改變,但近年來某些相聲藝人的表演愈發呈現出倒退的趨勢,這無疑嚴重損害了幾代曲藝人努力經營積累的藝術成果和社會形象。
相聲可以雅俗共賞,但內容表達絕不該試探觀眾的道德底線,大眾審美在不斷提高,充斥著低俗媚俗內容的相聲勢必會脫離群眾,從而將這門藝術推向歷史的深溝,正如中國曲協全國曲藝小劇場藝術指導委員會馬小平主任所說,“相聲演員不是小丑,而是用快樂和藝術為觀眾傳播知識的使者”,相聲在娛樂大眾的同時應注重對正能量的傳遞,這絕非是矛盾的,二者應為辯證的有機整體。
習總書記曾在講話中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善于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曲藝發展不可能獨行其是,曲藝文化離不開其他學科的協同支撐,新時代要用現代手段弘揚傳統,不斷嘗試“破圈”發展,探索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解讀方式。
相聲創新不是穿鑿附會,更不是嘩眾取寵,歷代相聲前輩都在他們的時代為后輩做著創新示范。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侯寶林曾拜訪老舍,求助其以創作革新挽救相聲的發展頹勢,改編出《菜單子》《文章會》等作品;孫玉奎先生在擔綱北京相聲改進小組組長時曾創作大鼓《楊秀之發明裝訂機》;到了八九十年代,馬三立、馬季、姜昆等藝術家也為今人留下無數相聲創新的寶典。目及當下,小劇場也是進行作品創新實驗的寶庫,上海田耘社與曲阜儒家研學旅游基地合作探索出《子曰》《七十二賢》等國學系列相聲劇;北京大逗相聲《牛頓三大定律》《阿爾法狗》等理工相聲系列作品;西安相聲新勢力也不斷推陳出新,借力文學經典推出了相聲劇《三國笑傳》、相聲《俠客行不行》等。創新并非拿來一個不存在的東西,必須從傳統中汲取營養再重新排列組合,以一種新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
文藝歷來都是宣傳的主陣地,從業者不能為了一己私利博取眼球,要建立積極正確的藝術導向,我們時刻把人民群眾裝在心里的同時,更要理解人民群眾的真正含義,他們不僅僅是活躍在互聯網浪潮中的網民,還包含身處各行各業的勞動者。近些年曲藝行業深受娛樂圈粉絲文化影響,一些曲藝人在不斷地被資本化、偶像化、流量化,他們在成為飯圈大咖的同時,不再注意業務能力的提高,不再把社會擔當放在第一位,而是為了博取眼球無所畏懼,不惜拿國難國殤作梗,這種“唯流量是親”的做藝態度制造出層出不窮的行業亂象。
真正的偶像應是那些德藝兼備的藝術家,回望相聲大師輩出的黃金年代,駱玉笙、劉寶瑞、馬三立……這些藝術家無論是藝術創作為人修養,還是在推動曲藝發展方面都堪稱楷模,是曲藝行業的寶貴財富。
行風建設就要摒棄行幫陋習,優良的行風應該拒絕與社會文明背道而馳的負面事件,樹立新時代曲藝人的使命擔當。廣大相聲藝術工作者要團結起來,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一致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優秀的作品謳歌新時代,傳遞真善美。
(責任編輯/鄧科)
3557500338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