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暢
司馬遷寫《史記》時,聽說秦國為了打敗魏國,引黃河水灌進魏國的首都大梁,淹死了許多人。對于這一傳說,司馬遷不禁暗暗質疑:這可能嗎?為了記述的真實性,他到實地考察,沿著城垣查看,彎腰細辨,發現墻角確實有水流過的痕跡。
即便如此,他仍不肯輕易落筆,又去訪問老年人,搜集關于當年魏國人與洪水搏斗的傳說。從城里到城外,找了不少老人,聽了不少故事,對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最后確認了秦國放水淹大梁的事實。司馬遷其言其行,詮釋了他的質疑精神。
質疑的過程,是用新眼光觀察問題、從新角度提出問題、用新思路分析問題、用新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激發和培養自我創新性思維能力的過程。只是,質疑能力的培養,有時還有待于包容性環境的營造。否則,見質疑而扣帽子、抓辨子、打棍子,那質疑能力就會被扼殺在萌芽狀態。
麥肯錫公司有這樣一條鐵律:你有反對的責任。當聽到不同意見時,回應有三個準則:一是感謝人家;二是重復別人的意見,讓對方感受到尊重;三是你如果不認同對方的反對意見,不必爭論,說一句“我會認真考慮,感謝你的意見,我會再想一想”。
引導員工勇于質疑,善意回應質疑,這樣的環境里,合理的質疑聲、反對聲才會有存在的空間,不僅個人有所成長,事業也會健康發展。
(摘自《寧波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