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國經濟社會長期發展的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一項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需要從全局高度準確把握和積極推進。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把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為“十個明確”中的重要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們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舉措,是為了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是一場需要保持頑強斗志和戰略定力的攻堅戰、持久戰……”
從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看,科技革命與科技創新在推動全球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愈加重要,且引領科技創新潮流不再是少數發達國家的專利。從18世紀60年代起,200多年間3次產業和科技革命促進了全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巨大變化,英國、德國、美國等國家先后引領科技革命、迅速崛起成為當時的制造大國、創新大國。
“進入21世紀以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重大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經濟運行模式正從過去垂直性、壟斷性、等級性結構向扁平化、節點化、網格化結構演化。”顧寶志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潮流中,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正迎頭趕上,有望引領新一輪科技創新潮流發展,成為新的制造大國、創新大國。

2021年8月12日,在廣西柳州一家汽車企業,工人正在新能源汽車生產線上忙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趙晉平認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不論質量還是速度方面的提升,都實現了長期以來的一些預期目標,但是并沒有完全改變我們依然是發展中國家的定位,這要求我國必須在已有的發展成果基礎上不斷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是新發展理念所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也是當前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出發點之一。”趙晉平說。
新發展格局是在繼承、發揚和創新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所形成的有關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思想和理念基礎上所提出來的,具有戰略和政策上的連續性,是一種主動的戰略選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我們已經如期實現。‘十四五’開啟的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階段。”北京工商大學新商經研究院執行院長周清杰表示,在新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方向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在深刻認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個大局”基礎之上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根據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2035年我國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程度。“這意味著我們的人均GDP至少要從去年年底的1.2萬美元提高到2萬美元,基本上翻一番,也意味著實現經濟新的增長第一要有生產動力,第二生產出來的產品要有銷路。”周清杰告訴《中國報道》記者,目前,4億多的中等收入人口和數千萬的富裕人口構成了我國市場需求的主力軍——這種局面決定了在生產、銷售、消費相互配合作用下國內市場形成自我循環的合理性,同時部分產品和服務則由進出口來補位。
“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長遠意義,是根據我國經濟社會長期發展需要,從實現中國夢的角度出發,尤其是到本世紀中葉將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所制定的重大戰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趙晉平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