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巖


當我們把真實的人類數字化,這種數字化會讓人類本身變異嗎?一種情況是,數字化可以改變人類的認知結構,讓人類產生變異;第二種可能是,人類本身就不是你現在認為的樣子。從藝術到商業,從血肉之軀到人工智人,人體本身數字化的過程已經擺在我們眼前。
人類= 代碼?
德國藝術家、科學家貝恩特·林特曼研究交互系統和生成系統,他和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的CEO 彼得·魏博爾認為,我們的世界本質上是由人造數據組成的,數字革命襲來之后,人類進入新階段。我們未來的生活環境,由代碼、算法和人工智能組成。代碼屬于非物質、不可見,卻對我們可見的世界和人類產生了不可逆轉的影響。
兩人在2017年合作了一件名為You:R:Code 的作品。該作品由數塊電子屏直觀展現出,人類在超人類時代成為代碼和數據的載體。第一塊電子屏是一面鏡子,我們可以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樣貌,可以理解為物質層面的自己;第二塊屏,是關于你的一些數據信息,可以理解為由你的行程和購物單組成的關鍵詞,這雖然不是人類樣貌的你,但依然代表了你;就這樣直到最后一塊屏,你看到的將全部成為數字代碼,但這些仍然是你。
你可以把這件作品理解為人類從物質層面的原子逐漸數字化的過程,也可以把它理解為我們從出生起就是代碼,遺傳密碼構成了我們的生物代碼。
死而復生的數字人類
藝術家的作品,在這個時代正在作為商業項目進一步發展。相信很多讀者已經從不同渠道看到了“死而復生”的鄧麗君和馬丁·路德·金,他們經過數字王國公司的虛擬技術再現于舞臺,有影像,還能實現互動。這個商業項目不會只應用于舞臺演出,也可以讓逝去的明星成為直播帶貨王。
來自美國硅谷的Nectome 是一家專門從事記憶保存的公司,他們與神經科學和低溫生物學等領域的專家合作,提供將人的意識上傳到云端、以數字方式永遠保存下來的服務。“永遠不要失去你愛的人”是這家公司的宣傳語。
2018年,這家公司在面對投資人的路演中聲稱,已經有25人分別支付了1萬美元購買了這項技術,并且正在等待執行。2 0 1 9年,寫出《007》等經典劇集的美國作家、好萊塢編劇安德魯·卡普蘭去世后成為這家公司的首代數字人類之一,他將自己的影像和錄音等個人信息上傳到云端,再由數字公司做成虛擬卡普蘭,以此永存于云端。并且虛擬卡普蘭的思維邏輯、經歷、說話風格等都和真人卡普蘭一致。不過,如果有需要,技術也是可逆的——將云上卡普蘭物質化,或者說原子化。可以想見,這在技術上早晚會有實現的一天,更大的挑戰是人類社會的倫理邊界。
同時在做這件事情的不只是卡普蘭,中國著名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杰也在用AI 對話技術輸入自己的學術觀點。他認為,不久之后,由AI 邱志杰來培養自己的博士生將成為現實。
現在,也已經有商業公司在提供這方面的服務——利用對話AI 技術和數字設備,將人類的記憶、想法進行數字化保存,實現云上永生。
人工智人
如果說之前的數字人類,還是基于原子世界的人類,那么如果人類最終成為代碼,由我們的血肉構筑成的軀體是否還有意義?
2020年年初,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CES 2020(ConsumerElectronics Show 2020,即2020年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簡寫為CES 2020)展會中,由三星電子提供支持的STAR Labs(即三星技術和高級研究實驗室)亮出了自己的人工智人項目NEON(一款AI 聊天虛擬人)。NEON 從屏幕上看與普通人類并無二致,可以與你對話,帶有表情,關鍵是它還可以表達情感、從經驗中學習、形成記憶,它可以和人類成為朋友、合作者。這是一種由AI 技術提供支持的虛擬的存在,是由數字合成的人工智能形體。
雖然,現在讓我們習慣和NEON 這樣的“人造人”共處還需要一點時間,但另一種“人造臉”的技術已經在網站上線。一名軟件開發者利用芯片制造商英偉達開發的技術,創建了一個能生成假人臉的網站。每次刷新頁面,這個網站都會顯示一張由人工智能生成的不存在的人類面孔,而這些面孔與真人無異。
虛擬偶像、數字人類、人工智人都已上線,只是這些項目均未盈利,科幻電影中的片段已經成為今天的現實,而你的選擇,正決定著數字人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