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皎

在2022年江蘇衛視的跨年演唱會上,虛擬鄧麗君與一位知名男歌手同臺聯唱,讓圍繞虛擬人的討論進入更多大眾的視野。
在此前的一檔綜藝節目里,兩位脫口秀演員與鄧麗君的虛擬形象進行了實時對話,“鄧麗君”還回答了現場嘉賓的問題。2021年6月1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知識工程實驗室迎來中國首個原創虛擬學生——華智冰,清華大學為她辦理了學生證和新生郵箱。2021年10月31日,虛擬人柳夜熙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第一個作品,24小時內漲粉破百萬。
虛擬人與元宇宙密切相關。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沈陽曾向媒體表示,虛擬人是元宇宙中的一個關鍵要素。元宇宙是2021年的十大熱詞之一,虛擬人引發諸多討論也就不奇怪了。
據了解,虛擬數字人誕生于一種深度合成技術,以深度學習等AI技術為基礎,通過包括語音、圖像、視頻等在內的多種合成類型,將人體全身及肢體動作全方位進行數字化、可視化“復制”。隨著技術提升,虛擬人將越來越接近真實。虛擬演員、虛擬主播已經出現在公眾視野中。與此同時,虛擬人相關技術公司也開始受到資本熱捧。據了解,進入2021年下半年,虛擬人相關公司的融資進程加快,互聯網大公司紛紛入局。未來,虛擬人制作將有望更為便捷。
隨之而來的是倫理和法律風險。此前,AI技術快速發展帶來的“換臉”風險一度引起人們的警惕。那么,虛擬人也可以隨意制作嗎?虛擬人是否會引發詐騙等犯罪問題?
“復制”明星需授權
“對在世的明星,除非符合《民法典》中合理使用的相關規定,否則肯定需要本人授權。”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副教授、數據法學專家何淵對本文記者說。關于合理使用,《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條規定了可以不經肖像權人同意,合理實施的5種行為。《民法典》對自然人的姓名、肖像和聲音給予了同等保護。
對已故明星,在何淵看來,結合立法精神和相關司法解釋,需要其近親屬明確同意。否則,其近親屬可以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在虛擬鄧麗君出現的那期綜藝節目中,部分嘉賓表示這種虛擬技術可以慰藉人們對已故之人的思念之情,但也有嘉賓表示反對。對此,有心理咨詢師提示說,使用AI技術“復活”已故親人需要慎之又慎,處理不當有可能帶來新的心理問題。
未來需專門立法
何淵提醒說,隨著AI技術快速發展,虛擬人與真人越來越難辨真假,可能引發假冒人物原型進行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虛擬技術創造出一個人來,看起來和真人一樣,跟你視頻、打電話,你可能無法識別。”另外,虛擬人還將加大監管難度,帶來監管上的挑戰。
目前,深度合成技術及應用已引起立法重視。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已于2020年3月正式施行,其中第二十三條規定:“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和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不得利用深度學習、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新應用從事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活動。”另外,《民法典》和《數據安全法》也有相關規定。
不過,與虛擬人相關的法律問題還有很多。比如,虛擬人的法律屬性,虛擬人之間的民事糾紛,虛擬人如果違法犯罪應如何處理等。“未來需要對深度合成數字人專門立法。”何淵說。
行業應自律
“企業首先不能作惡”,在談到風險防范時,何淵表示,數字經濟需要政府與企業共同治理。企業應投入人物財建設合規體系,做好內部培訓及倫理審查等,不能只靠政府監管。
“AI生成內容最好在制作時就進行標記。”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是企業自律的體現。對未能標記的,騰訊研究院發布的《AI生成內容發展報告2020》指出,“隨著深度合成技術的進化,相應的鑒別技術也在同步發展,以期能夠迅速鑒別并可靠標記AI合成內容。”
“不能僅僅依靠一方的力量,需要各負其責。”何淵強調各方要有合作治理理念,提前防范相關的法律和倫理道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