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順正

2021年11月24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雙小行星變向試驗(DART)任務的小行星撞擊探測器在范登堡天軍基地成功發射。該任務的重點,是利用一顆重約550千克的航天器,以約6.6千米/秒的速度,高速撞擊Didymos(源于古希臘語,意為“雙胞胎”)雙小行星系統中的小衛星Dimorphos,以驗證動能撞擊防御小行星技術。這是人類首次測試小行星防御技術,其意義不言而喻。
不得不防的小行星威脅
一般而言,軌道在離太陽1.3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為地日間的平均距離,約1.5億千米),以及離地球軌道小于0.3天文單位范圍內的小行星統一被稱為近地小行星。這種小行星的軌道距離地球較近,與地球存在碰撞的可能。如果小行星軌道與地球軌道的最小距離小于0.05天文單位,一般就認為有潛在碰撞風險。據統計,截至2021年10月18日,已發現的近地小行星超過26127顆。近年來,近地小行星飛掠事件頻繁發生,僅2021年已發生1074次,有21顆小行星被觀測到進入大氣層。
小行星的碰撞可能帶來十分嚴重的后果。據估計,直徑為10~50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即可產生像廣島核彈爆炸一樣的威力;直徑在100米以上的小行星,就能產生幾百萬噸級核彈的破壞能量;直徑大于10千米的小行星,能釋放10億噸級甚至千億噸級能量,這樣的能量可導致災難性的地球環境,使全世界陷入核寒冬。除造成恐龍滅絕等災難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小行星與地球碰撞外,近年來發生的小行星碰撞事件也并非個案。
1908年6月30日,俄羅斯西伯利亞通古斯地區發生大爆炸,毀滅了大約2000平方千米的西伯利亞森林,科學家普遍認為這是由一次小行星碰撞地球事件引起的。1976年3月8日15時,一顆隕石在我國吉林市上空發生了一次主爆裂,碎片散布在吉林市、永吉縣及蛟河市近郊500平方千米的范圍內,形成當時世界上人類目擊的最大石隕石雨。事件過后,人們共收集到隕石標本138塊,碎塊3000余塊,總重達2616千克。其中最大的一塊隕石吉林1號,重達1770千克,沖擊地面造成蘑菇云狀煙塵,并且擊穿凍土層,形成一個深6.5米、直徑2米的坑,這也是當時世界上最重的石隕石。2013年2月15日上午9時15分(世界時3時15分),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發生了一次隕石雨事件,隕石進入大氣層留下約10千米長的軌跡。據俄羅斯媒體報道,該次事件中有1500人受傷,上千間房屋受損,經濟損失約10億盧布。2014年11月5日,我國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也發生了疑似小行星造成的空中爆炸事件。
天災來臨前的未雨綢繆
以前,防御小規模的小行星碰撞事件,主要采取地面人防工程和躲避等被動方式。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如何主動防御小行星碰撞地球,也成為各國關注的重點。
目前,主動防御小行星主要有三種設想:利用長期作用力來改變小行星軌道、利用動能撞擊改變小行星軌道和核爆炸。
設想一,用長期作用力來緩慢改變小行星軌道。這有很多種手段,包括太空拖船、引力拖車、用挖掘機使小行星拋出質量、用強激光照射改變小行星表面蒸發量、用表面噴漆等手段改變光壓力等。這其中以美國的小行星重定向計劃最具代表性。
NASA從2013年起開始實施這項小行星捕捉計劃。據悉,該計劃共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小行星任務的準備階段。在小行星重新定向計劃中,候選小行星有A、B兩個方案。A方案是捕獲一顆完整小行星,規定直徑在4~10米,質量不超過1000噸,然后將其搬運到月球遠程逆行軌道上;B方案是在一顆直徑為100米以上的大型小行星上抓取一顆大卵石,直徑在2~4米,卵石重量在10~70噸。
第二階段是發射無人飛船與小行星交會,并將其捕獲。除了交會和捕獲外,在這一階段,飛船接近小行星時要對其特征進行近距離觀測。由于小行星捕捉計劃在選定目標小行星時有兩個方案,所以就需要為不同方案研發不同的捕獲機構,目前較成熟的是為A方案設計的捕獲機構。為了能捕獲一顆完整的小行星,NASA設想使用一種圓筒形、高強度、軟式充氣袋,在飛船靠近小行星時將其“鎖進”袋中,然后拖進船艙。如果執行B方案,就需要從一顆大型的小行星表面飛掠,抓取一塊合適大小的卵石,以減輕小行星的質量。按照第二階段的計劃,當負責小行星重定向的無人飛船將捕獲到的小行星拖送到月球附近,并放置在月球遠程逆行軌道上時,計劃就進入了第三階段。
在第三階段,宇航員將乘坐獵戶座多用途飛船奔赴月球遠程逆行軌道。在軌道上,獵戶座飛船將與先期發射的小行星重定向飛船交會對接,然后由宇航員出艙行走,登上小行星進行觀察研究,同時采集小行星樣品,最后帶著樣品返回地球。雖然美國政府在2017年初宣布取消了這一任務,但該項目研發的一些關鍵技術將為其他應用保留。
設想二,用航天器動能撞擊小行星,使其改變軌道。這是目前技術可以達到的,且相關技術已經過多次試驗。目前知名的撞擊小行星計劃有:
1.美國的“深度撞擊”計劃
2005年1月13日,美國成功發射彗星探測飛船深度撞擊號。探測器經過4.31億千米的長途跋涉,飛抵坦普爾1號彗星。在2005年7月4日,探測器本體釋放出一顆372千克的撞擊器,以3.7萬千米/時的速度撞擊彗星的彗核,其威力相當于4.5噸TNT烈性炸藥的爆炸威力。彗核表面被撞出一個數十米深、足球場大的環形坑。據悉,撞擊器攜帶能提供25米/秒推進速度的肼推進系統,以推進必要的軌道修正和姿態控制;導航系統使用肼推進器將飛行路徑變化控制在每秒1毫米的精確度內。撞擊器在與探測器脫離、撞向彗核的前2秒,利用其相機,在距彗星20~300千米處拍攝了人類有史以來最清楚的彗核照片。探測器本體在撞擊發生后,利用光學成像和紅外線頻譜對彗星內部物質的碎片進行掃描,考察撞擊后10多秒內彗核的變化,并對撞擊過程、撞擊坑的形成及坑內部進行成像,收集能譜數據和彗星內部物質樣本,以分析彗核的結構和組成。
2.日本的“隼鳥”計劃
日本于2003年5月發射隼鳥號探測器,2005年10月到達近地小行星糸川,并進行了交會與采樣。當探測器接近小行星表面時,探測器腹部突出的采樣裝置對準并碰撞選定的采樣點,將一枚質量為5克的金屬“子彈”以300米/秒的速度射向小行星表面,使小行星表面碎片飛濺起來。這些碎片被采樣裝置吸入一個喇叭口狀的容器中。隼鳥號于2010年6月返回地球。后續探測器隼鳥2號于2014年12月發射升空,于2018年6月抵達小行星龍宮,2019年2月成功在龍宮表面著陸。2019年4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宣布,隼鳥2號攜帶的小型撞擊器裝置成功向龍宮小行星發射了一枚金屬彈,創造了一個隕石坑,實際再現了天體碰撞產生隕石坑的過程。
3.美國的DART計劃
此次文章開頭提及的DART項目由NASA和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共同主導,整個計劃耗資約3.25億美元。DART計劃選擇的目標是Didymos雙小行星系統。該小行星系統運行在一條環繞太陽的橢圓軌道上,最近距離太陽約1.013天文單位,最遠距離太陽約2.275天文單位,環繞太陽一圈約需770天。
1996年4月11日,Didymos被美國Spacewatch巡天計劃發現,經進一步觀測表明,Didymos系統的主小行星直徑約780米,小衛星Dimorphos直徑約160米,每11.9小時繞主小行星運行一圈,兩者距離約1.2千米。DART任務正是通過撞擊改變小衛星Dimorphos相對主小行星Didymos的軌道,使其繞轉周期縮短約10分鐘。此次DART任務選擇的撞擊窗口,是在2022年9月末到10月初,屆時,Didymos系統將接近地球,距離最近約1066萬千米,正好處于地面望遠鏡可觀測弧段內,可對其撞擊過程實施監測。同時通過地面測量小衛星Dimorphos的繞轉周期變化,估算撞擊產生的速度增量,以評估動能撞擊防御小行星的效率。
另外,DART還攜帶了一顆由意大利制造的重14千克、名為麗西亞的立方星。按計劃,麗西亞會在撞擊前約1個月部署出去,利用兩臺光電成像儀觀測撞擊的全過程,并把圖像發回地球。歐空局還計劃開展一項名為“赫拉”的后續任務?!昂绽碧綔y器將在2024年10月發射,2026年年底抵達Didymos系統,進一步對撞擊地點進行研究。
設想三,核爆炸本身是成熟的技術,是目前人類能產生最大能量的主要手段。根據能量分析,對預警時間很短或質量很大的小行星威脅,目前只有核爆炸手段可以進行防御。有研究認為,對直徑大于600米的小行星,除了核爆炸外的其他單一手段,均不能有效改變小行星的軌道來解除威脅。
防御小行星,中國在行動
在小行星防御領域,中國并沒有落后。
2012年12月15日,中國的嫦娥二號探測器近距離飛越小行星圖塔蒂斯,實現首次小行星飛越觀測,并獲取最高分辨率3米的光學彩色圖像,正式邁進了原本只有美、歐、日幾個成員的小行星探測“俱樂部”。
2019年4月,中國國家航天局發布了《小行星探測任務有效載荷和搭載項目機遇公告》,確定了今后中國小天體探測方案的實施目標是一顆地球共軌天體2016HO3,以及小行星帶中的主帶彗星311P,并希望通過一次發射,實現兩類探測目標和近距、附著、采樣3種探測模式。
其中,2016H03是一顆地球共軌天體,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366天,距地球38~100倍地月距離。圍繞2016H03,中國將測定軌道參數、自轉參數、形狀大小和熱輻射等物理參數,研究其軌道起源與動力學演化;同時探測其形貌、表面物質組分、內部結果,獲取小行星樣品背景信息,以及對返回樣品開展實驗室分析研究。而311P是小行星帶中的主帶彗星,研究熱點為主帶彗星的形成、演化和氣體活動機制。圍繞311P,中國將測定主帶彗星的軌道參數、自轉參數、形狀大小和熱輻射等物理參數,研究主帶彗星的軌道起源及其動力學演化;同時探測主帶彗星的形貌、表面物質組分、內部結構、空間環境等信息,獲取太陽系的早期演化信息。
在小行星防御方面,2021年4月24日中國航天日時,國家航天局透露,中國航天未來將論證建設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統。同年11月23日,第一屆全國行星防御大會在廣西桂林開幕,會議旨在促進我國近地小天體監測、預警、防御領域的交叉融合,探討有關前沿科學問題、關鍵技術發展、工程實施方案、政策法律構建及國際合作交流等,促進同行間的合作與交流,繁榮學術,推動我國行星防御領域整體水平的提高和更快發展。
另外在具體技術上,2021年5月,中國的科研團隊提出了“以石擊石”加強型動能撞擊行星防御任務概念。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預測,要使一顆較小的小行星偏離軌道,需要一兩年的預警時間;對更大的小行星,可能需要20年;對直徑幾百千米的太空巨型巖石,甚至需要幾十年時間。目前,雖然利用動能撞擊改變小行星軌道是主動防御小行星的各種設想中,較被看好的方案,但問題在于,經典動能撞擊在預警時間較短的情況下,無法有效防御大尺寸小行星。
而中國提出的方案是通過發射無人飛行器捕獲小尺寸小行星,或者在碎石堆小行星上采集超過100噸的巖石,與飛行器構成組合撞擊體,操控組合體撞擊對地球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使其偏轉出撞擊地球的軌道,有典型的借力打力之意。
據中國相關研究人員介紹,相比經典動能撞擊方法,以石擊石方案可突破地面發射人造撞擊體的運載能力和包絡限制,通過在太空中捕獲百噸級質量的巖石,顯著提升撞擊體質量,最終實現小行星防御效果的數量級提升,為防御大尺寸潛在威脅小行星提供核爆之外的一種新選項。此外,以石擊石行星防御方案還能融合小行星探測和小行星防御,在小行星科學方面也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