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倩
“上有隧道變形塌方,下有濕陷振陷沉降,左有滑坡變形側擠,右有河沖滑塌牽引……這是在大面積濕陷性黃土山區建造高鐵需要面對的難題。”中鐵十七局榮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時,一位團隊科研人員對記者說。
黃土高原是我國乃至世界黃土分布面積最大、黃土發育最完整、唯一正在堆積的年輕高原。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平山造城、治溝造地、固溝保塬和長輸生命線工程等大型工程紛紛上馬,黃土高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黃土特殊的工程地質特性也使得重大工程的建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萬噸重載鐵路中南鐵路通道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破土動工的。”回想建設過程,時任項目負責人至今難忘,“施工管段山區地形起伏強烈、河谷地段溝深壁陡,隧道施工中粉質粘土地層中溶水大量涌出,隧道掘進如同在‘軟豆腐里打洞……”面對國內毫無經驗、國外長期壟斷該項技術的局面,堅韌敢闖的中鐵十七局人迎難而上,組成“產學研用”團隊,開啟了自主研發的探索。持續不斷的科技攻關,突破了時速250km以上的高鐵“毫米級變形”無砟軌道和“30t軸重”重載鐵路建造中黃土災害感知防控的理論、設計及施工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建立了我國鐵路黃土災害防控技術標準體系,填補了國內空白。
突破中砥礪前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尤其艱難。
高鐵大多以橋梁通過,深部黃土濕陷對樁摩阻力影響極大。為此,中鐵十七局技術團隊發明了一套深部黃土濕陷的感知系統,解決了深部濕陷信息被地表觀測系統掩蓋的難題,解除隱患,成功應用于山西、甘肅、陜西等多條鐵路大型浸水試驗,起到推廣示范作用。而中鐵十七局參與完成的“重大工程黃土災害機理、感知識別及防控關鍵技術”項目也不負眾望,獲得了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據了解,多年來,中鐵十七局經營業績覆蓋全國、輻射海外。先后承建了400多條鐵路、500多條高速公路、50多條城市軌道交通和一大批市政、房建、水利、機場和“四電”等重點工程項目,建成了多項世界之最、亞洲第一和全國知名的地標式建筑,確立了在長大隧道、高難度橋梁、大型市政、房屋建筑、水利水電、民航機場、地下綜合管廊等領域的競爭優勢。其先后榮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15項、“國家優質工程獎”41項、省(部)優質工程182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項、二等獎4項、詹天佑土木工程大獎14項、省部級及以上科技進步獎93項,擁有專利907項,工法737項,主(參)編行業技術標準34項。企業先后被認定為山西省省級技術中心和高新技術企業,2013年被認定為國家級技術中心。
這是創新者的榮耀!作為駐晉央企,中鐵十七局用智慧與汗水為山西經濟發展架起騰飛之路!作為創新型企業,中鐵十七局始終以重點工程為依托,攻克了一批又一批“高大難新”工程建造技術難題。如今,全球競爭力大幅提升的中鐵十七局集團繼續秉承追求卓越、發展共贏理念,與社會各界攜手在創造更加豐碩的社會信譽和經濟效益征途上破浪前行,履行著央企的責任擔當,推動著行業的技術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