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鞠 古劍 趙金文 吳家新 王峰 湯丹 吳寅 吳建軍
摘 要: 為探明不同海拔地區松褐天牛發生規律,給松材線蟲病防治提供理論依據和指導。2019~2020年通過在不同海拔設立試驗點,對松褐天牛發生規律進行觀測研究。結果表明,在海拔500~800 m松褐天牛數量最多,在海拔800 m以上松褐天牛數量最少。整株樣木中,除伐樁外,其他部位均有松褐天牛,松褐天牛在被害樹上的數量分布為樹干中段>下段>上段>側枝。因此,在5~7月開展松褐天牛防治,對控制松褐天牛蟲口密度是一個關鍵期。
關鍵詞: 松褐天牛;發生規律;生活史
中圖分類號:S7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020(2022)01-0032-04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Monochamus alternatusat Different Altitude in Yichang
Li Jinju(1) Gu Jian(1) Zhao Jinwen(1) Wu Jiaxin(2) Wang Feng(1) Tang Dan(1) Wu Yin(1) Wu Jianjun(1)
(1.Yichang Forest Pest Control and Quarantine Station Yichang 443000;
2.Xiaoxi Tower Party and People Service Center in Yiling District Yichang 443112)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occurrence law ofMonochamus alternatusat different altitudes,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guidance for the control of pine wood nematode disease.From 2019 to 2020,the occurrence law ofM.alternatuswas observed and studied by setting up experimental sites at different altitud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M.alternatusis the largest at altitude of 500 to 800 meters,at altitude of more than 800 meters is the least.In the whole sample tree,except the stump,there areM.alternatusin other parts,the number distribution ofM.alternatuson the killed trees was middle section > lower section > upper section > lateral branch.The control ofM.alternatusfrom May to July is a key period for controlling the population density.
Key words:Monochamus alternatus ;occurrence law;life history
松褐天牛 Monochamus alternatus 也稱松墨天牛,主要危害松樹的衰弱木、瀕死木和新伐倒木。該蟲以幼蟲蛀食樹干和大枝條的韌皮部和木質部,破壞輸導組織,影響水分、養分運輸,影響松樹生長、出材率和材質,嚴重的造成松樹枯死。松褐天牛是松材線蟲病的傳播媒介[1],其在林間的種群密度與病害的發生程度有著密切的聯系。雖然許多學者對松褐天牛的發生規律進行了研究[2-3],但由于地區的差異,結果常常并不一致。因此,開展宜昌地區松褐天牛發生規律研究,對本地監測與防治松材線蟲病有關鍵作用。2019~2020年本研究采取林間與室內相結合監測方式,取得初步成果。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夷陵區龍泉鎮柏家坪村,海拔310~1 120 m,屬于松材線蟲病發生區,為混交林,松樹以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為主,松林面積約333.3 hm2,馬尾松密度為40株·hm-2左右,樹齡10~20 a,郁閉度0.2~0.5,平均胸徑10~20 cm,樹高8~12 m。
1.2 試驗方法
1.2.1 松褐天牛成蟲發生期研究
(1)誘捕器設置。統一采用福建農林大學APF-Ⅰ型誘捕器,于 4月上旬掛放。每組3套,間隔約100 m,呈三角形分布,懸掛高度不低于3 m,每月換1次誘芯。按照海拔500 m以下3個重復(9套),海拔500~800 m、海拔800 m以上各1個重復(3套)共15套進行設置,兼顧不同松林類型和不同坡向。
(2)誘捕調查內容。林間成蟲羽化前每日觀察1次,始見日后每月分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每隔5天檢查1次誘捕器,記錄羽化數量、性比。
1.2.2 樣木解剖調查
2019年6~12月、2020年1~5月每月中下旬,在夷陵區龍泉鎮柏家坪村按照500 m以下、500~800 m、800 m以上各選取平均樹高、平均胸徑差別不大的1株病枯死樣木共3株,從地上5 cm處伐倒,解剖伐樁、樹干、樹枝,觀察松褐天牛林間發育進度。
樣木解剖時,分基部5 cm、10 cm,以上每段1 m,統計各木段刻槽數、卵數、分齡級幼蟲、蛹、成蟲、其它昆蟲等情況。樹枝解剖時,在上、中、下向陽方向分別選取1根枝條,將每根枝條進行直徑1 cm以下和1 cm以上分段,統計各自松褐天牛數量情況,并對解剖情況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松褐天牛成蟲誘捕情況結果
2.1.1 2019年誘捕情況
由圖1可以看出,2019年在夷陵區龍泉鎮松褐天牛始見期是5月17日,末期是10月30日,共誘捕松褐天牛2 703個,其中誘捕雌蟲2 103頭,雄蟲600頭,雌雄比為4.5∶1.0。松褐天牛成蟲高峰期在兩個時間段,6月5日(314頭)以及7月25日(358頭)。
2.1.2 2020年誘捕情況
由圖2可以看出,2020年在夷陵區龍泉鎮松褐天牛始見期是5月5日,末期是10月20日,共誘捕松褐天牛1256個,其中誘捕雌蟲924頭,雄蟲332頭,雌雄比為2.78∶1.00。松褐天牛成蟲高峰期在兩個時間段,6月15日(92頭)以及8月5日(90頭)。
2.1.3 2019與2020年誘捕對比
(1)成蟲始見期和末期。由表1可以看出,松褐天牛在本地始見期為5月上旬,末期10月底。2019與2020年相比,2020年始見期和末期分別向前推了10 d左右。
(2)誘捕量。2019年誘捕松褐天牛2 703個,其中誘捕雌蟲2 103頭,雄蟲600頭,雌雄比為4.5∶1。2020年誘捕松褐天牛1 256個,其中誘捕雌蟲924頭,雄蟲332頭,雌雄比為2.78∶1.00。2020年與2019年相比數量下降53.5%。
(3)成蟲高峰期。松褐天牛成蟲高峰期在兩個時間段,2019年6月6日(314頭)以及7月26日(358頭)。2020年6月15日(92頭)以及8月5日(90頭)。根據誘捕情況松褐天牛成蟲高峰期為兩個時間段,即6月中上旬以及7月底~8月初。
2.1.4 不同海拔松褐天牛誘捕情況
由圖3可以看出,2019年海拔940 m的10號誘捕誘到的松褐天牛最多(355頭),在海拔1 120 m的13號誘捕誘到的松褐天牛最少(24頭)。2020年海拔920 m的9號誘捕誘到的松褐天牛最多(165頭),在海拔1 120 m的13號誘捕誘到的松褐天牛最少(22頭)。
由圖4可以看出,海拔500~800 m誘捕到的松褐天牛數量最多,2019年270頭,2020年148頭,海拔800 m以上誘捕到松褐天牛較少,2019年與2020年分別為155頭、53頭。
根據不同海拔松褐天牛的始見期和末期來看,海拔500 m以下比海拔500~800 m始見期基本一致,末期推后15 d左右。海拔500 m以下比海拔800 m以上始見期早半個月,末期推后1個月。
2.2 病枯死樹解剖結果
2019年6~12月、2020年1~5月共解剖病枯死樹36株,通過解剖均發現有松褐天牛以及刻槽,36株病枯死樹發現刻槽2 399個,平均每株枯死樣木刻槽數量為67個,松褐天牛幼蟲、蛹、成蟲1 103個,刻槽與松褐天牛比為2.2∶1.0。
2.2.1 不同月份病枯死樹解剖
通過全年解剖調查情況,1~3月份解剖的蟲態為1~4齡幼蟲,4月部分松褐天牛開始化蛹,同時有2、3、4齡幼蟲。5月份有蛹、成蟲2、3、4齡幼蟲。6月有1~4齡幼蟲、蛹、成蟲。7月份有1~4齡幼蟲,蛹,成蟲。8月份有1~4齡幼蟲。9月份有2~4齡幼蟲。10月份有2~4齡幼蟲。11月份有1~4齡幼蟲。12月份有2~4齡幼蟲。根據解剖及誘捕調查綜合得出松褐天牛幼蟲全年都有,蛹期4~7月,成蟲期5~10月。
2.2.2 不同海拔病枯死樹解剖
根據不同海拔解剖枯死樣木來看,松褐天牛在海拔500~800 m刻槽數量最多,每株枯死樣木刻槽數量為117個;其次為海拔500 m以下,每株枯死樣木刻槽數量為82個;最少的是海拔800 m以上,每株枯死樣木刻槽數量為77個;根據解剖松褐天牛數量來看,在海拔500~800 m解剖到松褐天牛數量最多,每株枯死樣木解剖到48個,其次為海拔500 m 47個,最少的是海拔800 m以上為33個。這與誘捕器誘捕情況基本一致。
2.2.3 不同木段松褐天牛刻槽及解剖數量
根據解剖調查發現,伐樁上僅發現刻槽,未發現松褐天牛;上、中、下枝條上均有刻槽,刻槽數量:上枝條<中枝條<下枝條。僅在下枝條發現有少量松褐天牛幼蟲。在不同木段中1~2 m刻槽數量最多,有487個,在樹干頂部刻槽數量最少,由圖表中可發現在1~2 m處達到最高值后,刻槽數量隨著樹干增高逐漸減少。在不同木段中松褐天牛卵、幼蟲、蛹數量最多是的3~4 m處,有205個,在樹干頂部松褐天牛數量最少,由圖表可發現在隨著樹干增高,松褐天牛數量也逐漸增多,在3~4 m達到最大值,隨后隨樹干增高,松褐天牛數量逐漸減少。通過解剖還發現步甲、角脛象、小蠹蟲、象甲等其它昆蟲。
3 結論與討論
(1)通過2 a時間,對不同海拔、不同時間段誘捕松褐天牛發現:宜昌市海拔1 100 m以下均有松褐天牛存在。松褐天牛的羽化始期在 5月上旬,羽化盛期在6月中上旬以及7月底~8月初。這與陳京元[4]等在湖北恩施地區調查發現松褐天牛成蟲的羽化期稍有差異,說明在不同地區松褐天牛羽化期不同。不同海拔松褐天牛發生歷期具有明顯的差異性,海拔500 m以下松褐天牛始見期比800 m以上提前半個月,末期要推遲1個月;海拔500 m以下成蟲期時間要長1個半月左右。2019年誘捕到的松褐天牛數量明顯多于2020年誘捕數量,原因:一是2020年度通過開展病枯死樹清理,減少蟲源,防治效果明顯。二是因2020年6~8月份雨量大且雨季時間較長,對松褐天牛成蟲生長環境有一定的制約。
(2)通過全年樣木解剖發現:松褐天牛在宜昌地區1年發生1 代,松褐天牛幼蟲全年都有,且各蟲齡有重疊的現象,蛹期4~7月,成蟲期5~10月。在武漢市丘陵區松褐天牛數量最多,在高海拔區松褐天牛數量最少,這與誘捕情況一致。整株樣木中,除伐樁外,其他部位均有松褐天牛,且數量均有一定的規律性。松褐天牛的卵、幼蟲、蛹在被害樹上的數量分布為樹干中段>下段>上段>側枝,這與陳順立 [5]、張世淵 [6]等對松褐天牛在松樹分布研究基本一致。
(3)通過研究本地區松褐天牛發生規律,掌握松褐天牛防治關鍵期,從而更有效控制松材線蟲擴散蔓延。根據本地區松褐天牛發生期,在5~7月開展松褐天牛防治,對控制松褐天牛蟲口密度是一個關鍵期。同時松褐天牛防治重點要突出海拔500 m以下。樣木解剖研究松褐天牛在不同部位分布規律說明在松材線蟲病疫木清理時期,要對病枯死樹所有剩余物清理干凈,且疫木清理最佳時期為當年11~次年4月,在5~10月應避免疫木清理,防止二次傳播。
參 考 文 獻
[1]澤桑梓,閆爭亮,趙濤,等.我國松褐天牛防治及引誘技術研究的現狀及前景分析[J]西部林業科學,2010,39 (3) :93-97.
[2]楊洪,王進軍,趙洪,等. 松褐天牛生物學特性的研究 [J].貴州農業科學,2010,38 (1) :77-80.
[3]何小龍,劉繼生,溫小遂,等.江西安福松褐天牛生活史研究[J].江西植保,2011,34 (2):64-66.
[4]陳京元,林親雄,羅治建,等.松褐天牛林間監測技術的初步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 2003,22(1):27-29.
[5]陳順立,王玲萍.松褐天牛幼蟲在馬尾松樹上垂直分布的研究[J].福建林學院學報,2001,21(4):297-300.
[6]張世淵 蔡道堯.陸高等松褐天牛羽化歷期和各蟲態在被害樹上的分布[J].森林病蟲通訊,2000(5):14-16.
(責任編輯:鄭京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