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忠銀 朱遠軍 陳春芳 袁裕勝 簡喜 王祥明 萬宇
摘 要: 社區共建共管共享是自然保護區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在總結分析湖北萬朝山自然保護區社區共建共管問題基礎上,提出了黨建引領、文化為魂、以人為本等共建策略。
關鍵詞: 自然保護區;社區共建共管;湖北
中圖分類號:S76;S759.9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4-3020(2022)01-0084-03
湖北三峽萬朝山自然保護區地處興山縣西部,北與神農架國家公園相鄰,西與巴東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連。保護區位于我國地貌第二級臺階的秦嶺高原向江漢平原過渡帶,地處巫山—大巴山東延余脈—神農架的南坡,是香溪河水系、涼臺河水系、沿渡河水系主要發源地之一。保護區總面積20 986 hm2,森林覆蓋率為93.7%[1]。
建設美麗中國,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保護區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萬朝山自然保護區更是肩負引領興山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重任,一方面是強化生態安全紅線管理,保護生物多樣,維護生態安全;另一方面是踐行“兩山”理論,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達到共同富裕。如何實現兩個目標,其核心要義是以人民為中心,構建保護和發展體系,不斷提高社區群眾生態文明和生態安全意識,同時解決實際問題增加群眾收入,讓廣大社區群眾主動參與自然資源保護,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開展社區共建共管,推動成果共享,實現雙贏是必要途徑。
1 湖北萬朝山自然保護區概況
1.1 資源概況
保護區始建于2000年,2011年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為湖北三峽萬朝山省級自然保護區,2019年3月通過原國家林業局組織的專家評審晉升國家級,屬于“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溝谷地帶常綠闊葉林、國家珍稀瀕危動植物物種及其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東西長23.68 km,南北寬18.02 km,地理坐標為東經110°25′16″~110°39′58″,北緯31°12′44″~31°22′28″之間,最高海拔2 426.4 m、最低海拔260.0 m,垂直海拔高差達2 166.4 m。由于保護區地處我國北亞熱帶,位于大巴山系最東緣,地理區位十分關鍵。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融合了巫山山脈與大巴山脈兩個地理單位的區域特征,顯示出地理交錯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1]。保護區的自然植被可劃分為4個植被型組、10個植被型和58個群系,有維管束植物共190科894屬2 483種,國家珍稀瀕危保護野生植物47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26種、國家珍稀瀕危植物37種、國家珍貴樹種22種,以興山命名12種。野生脊椎動物共有31目105科268屬392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共59種,列于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記載的瀕危動物46種,中國特有動物38種,湖北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1種,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脊椎動物262種。另外還有昆蟲27目268科2 102種[2]。萬朝山自然保護區是湖北省乃至全國珍稀動植物分布較集中的地域之一,生物多樣性獨特豐富,具有重要保護意義。
1.2 保護區社區共建共管現狀
湖北萬朝山自然保護區行政區域涵蓋興山縣南陽鎮兩河口、百羊寨、店子坪、落步河、石門、龍門河、陽泉、文武村,高橋鄉伍家坪、龔家橋、洛坪村,昭君鎮灘坪村等12個行政村和國有龍門河林場,保護區內現有農戶948戶2 919人。經調查,目前保護區社區共建共管主要是以當地黨委政府為主,沒有成立專門機構,社區共建共管處于啟步階段,主要成效有五個方面:一是組織機構健全,設置了管理局和三個管理站,確保保護區與社區密切聯系,及時服務社區群眾;二是保障群眾合法權益,開展了優化整合,使保護區土地權屬清晰、四至地界明確,集體土地與社區簽訂有共建協議,無權屬糾紛,生態補償整體到位;三是資源管理成效明顯,開展廣泛宣傳,社區群眾資源保護法治意識明顯提高,主動參與保護工作意愿增強,保護區內沒有出現重大刑事案件和森林火災;四是共建成果有分享,建立森林資源巡護隊伍體系和探索野生動物損毀補償辦法,安排185名保護區群眾從事護林工作,支持社區發展林特產業100 hm2,通過生態移民和精準扶貧易地搬遷將核心區部分居民遷出,改善生活環境,群眾認可度提高;五是智慧林業起步,布設28臺紅外線相機開展野生動物監測,安裝19處視頻監控設施,及時發現制止違法行為,確保群眾利益不受損。
2 湖北萬朝山自然保護區社區共建共管存在的問題
2.1 治理體系建設滯后
由于保護區組織管理機構組建較晚,目前社區共建實踐模式基于保護區+地方政府及相關主管部門+保護區內及(或)周邊社區構建[3],日常工作以當地黨委政府為領導,保護區,部門、社會力量和村民自治參與程度和熱情不高,過于依靠行政手段推動社區共建共管工作,在保護區、當地黨委政府、社區群眾、企業和社會團體等各界力量上到底依靠誰來開展共建共管沒有明確方向,怎樣共建共管沒有具體辦法,運行機制上沒有建成責任明確、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現代化管理制度,社區共建共管體系建設滯后,保護區與社區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缺少地方特色。
2.2 治理能力亟需提高
共管即共治,保護區共建體系建設跟不上,說明保護區和社區在共同治理能力建設上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對國家政策領悟和執行能力、生態文明文化建設能力、創新發展能力、統籌協調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不強。加上保護區管理機構人才缺乏和資金投入不夠,社區參與共建共管多流于形式[4],在引領村民自治、社區高質量發展、公共參與程度、保障公眾合法權益、特色產業發掘、現代智慧產業、青少年教育培養、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專業化程度不高,方式方法落后,社區自我造血能力得不到提高。現代化治理能力不高,建設底氣不足,攻堅克難的勇氣就不夠,社區共治沒有著力點,達不到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要求。
2.3 共享效應沒有顯現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民,保護區自然資源大部分屬于村集體,區內原住居民世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形成了特定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模式。納入保護區后,由于對自然資源管理更加嚴格,社區在項目規劃、社會資本準入、村級產業調整、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民生產生活等方面受到一定挑戰。保護區更多是在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安全的保護上下功夫,忽視了鄉村振興中社區發展、農民致富問題,沒有解決根本利益沖突[5],社區群眾在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中沒有得到足夠多的利益,生活水平沒有因保護區顯著提高,共享效應沒有顯現。
3 社區共建共管對策及建議
3.1 黨建引領,村民自治,構建共建主體
結合鄉村振興推行縣、鄉(鎮)、村三級書記抓共建,相關單位參與橫向到邊,社區群眾參與縱向到底,構建縣級領導牽頭組織,直接對話村民自治,鄉鎮、保護區、機關團體、重點企業、社會組織等單位書記(領導)負責直接解決問題,村委會領導組織村民自治良性互動的扁平化社區共建治理體系。強化基層黨組織在社區共建共管中的領導核心地位,推動共建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政府協調、社會組織發力、突破發展中的行政壁壘,減少層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實現社區在組織建設、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上自立自強。從生態倫理、生態補償、環境立法和耗散結構四個維度建立與地方特點相結合的理論體系[6],推動保護區跨越式發展。
3.2 文化為魂,價值認同,構建和諧共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保護區社區群眾世代依山傍水建設美麗家園,“和為貴”的文化底蘊根植于民,承載了生態文明文化精髓。新時期的社區共建共管一方面要不斷探索多元化的社區協調發展路徑,成立跨領域專家小組,建立理論框架和培訓體系[7],提高聯系群眾、團結群眾、服務群眾、加大投入的供血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人民群眾的法治思維、綠色發展和自治創新的造血能力,庚續黨的紅色基因,傳承發掘生態文化,要廣泛開展交流,走出去學習先進,引進來自治發展,讓保護區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了解保護區,關注保護區、認知保護區,最終達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價值和情感認同,集思廣益,發揮人民智慧和力量,讓法治和德治建設深入民心,構建社區和諧共管的意識形態。
3.3 科技強基,產業開路,構建可持續發展
要實現保護區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在專業化人才引進、科學技術創新、資金投入和產業發展上下功夫。一是加大現代化林業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為社區管理到技術推廣應用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二是結合保護實際情況開展科學技術研發,推進產學研有機結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增強發展動力;三是爭取項目和引起社會資金,大力發展茶葉、煙葉、七葉一枝花、生態豬、羊、蜂蜜等地方原有的特色產業,同時開發珍稀樹種苗木引種培育、生態旅游、高山民宿等新興產業,增強發展后勁。
3.4 以人為本,社會參與,構建綠色共享
社區共建共管最終是解決“為了誰”的問題,這個“誰”就是社區人民群眾。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做好四個方面工作:一是生態移民,為了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序對核心區和部分重要區域進行生態移民,同時提高生態補償標準,解決野生動物損毀、生產生活節能補償問題,化解管理過程中社會矛盾,共享生態保護紅利;二是創新業態,鼓勵和引進社會資本與社區開展合作,積極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構建多元供給服務體系[8],建立共贏機制,開展現代種養殖、新型服務業、生態農業、農產品加工、人才培養、合作交流、基礎設施建設、智慧產業等,增加就業機會,共享社會福利;三是生態振興,發揮保護區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大力開展國土綠化,探索保護區在“碳中和”中的作用,不斷增加碳匯能力和提高碳排放交易值,增加群眾收入,共享綠色成果;四是融合發展,建立公平的就業體系,在保護區居民中聘請管理和巡護人員,讓保護區群眾全程參與保護區生態保護工作,共享保護區政策優勢。
4 結語
湖北三峽萬朝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獨特豐富,區位重要,在設立神農架國家公園范圍優化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社區共建共管來解決社區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動社區全面發展,實現社區群眾共同富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
參 考 文 獻
[1]汪正祥,雷耘,李亭亭,等.湖北萬朝山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及其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2]宜昌市林業和園林局.湖北萬朝山省級自然保護區[EB/OL].(2016-10-19)[2021-09-26].http://lyj.yichang.gov.cn/content-43131-969911-1.html.
[3]劉霞,張巖.中國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研究初探[J].經濟研究導刊,2011(13):151-152,155.
[4]黃韜,胡軍.論保護區建設與社區發展的關系[J].農村經濟,2007(5):40-42.
[5]馬宇,李春宇,吳遜濤,等.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現狀及對策[J].陜西林業科技,2009(4):99-100,103.
[6]喬斌,何彤慧,蘇芝屯,等.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模式的四個維度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7(8):168-171.
[7]張引,楊銳.中國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現狀分析和改革建議[J].中國園林,2020(8):31-35.
[8]徐春永,胡承輝,陳曉瑚,等.關于湖北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考[J].湖北林業科技,2015(3):46-48,90.
(責任編輯:唐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