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玉松
2020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退役總量約20萬噸,預計2025年這一數字將升至78萬噸。隨著動力電池進入大規模退役期,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將進入發展快車道。規范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確保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事關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大局。江蘇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工作起步較早,目前已設立1065個退役電池回收網點,占全國網點總數的7.6%(位居全國第二),但也暴露出行業不規范、產業發展后勁不足等突出問題,推動全省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有序健康發展迫在眉睫。
雖然江蘇動力電池回收網點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回收利用產業發展較快,但與發達省區相比,江蘇在回收體系建設、回收技術開發、回收電池梯次利用以及相關政策配套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
回收體系有待健全。全省動力電池回收網格體系尚未實現全覆蓋,部分動力電池退役后缺乏完善的追蹤、回收流程,尚未做到100%全回收,部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回收網點未實現銷售區域全覆蓋,產業鏈上下游間缺乏有效協同;不正規途徑搶占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市場,安全環保得不到保障;全省3800萬輛電動自行車約40%安裝鋰電池,電池總裝機量約6.3萬噸,低速車動力電池監管處于真空狀態。
關鍵技術有待創新。在容量判定技術、回收再生技術等方面,需要進一步革新。當前判定退役動力電池容量衰減程度的方法較為繁瑣、篩分速率低,亟須發展新型電池容量快速測定技術;再生主要對象以鋰、鎳、鈷、錳等貴金屬為主,其余組分由于經濟效益低、回收難度高得不到重視,容易造成資源浪費甚至是環境污染。
梯次利用有待拓展。動力電池進行回收后,原則上第一順位的用途是梯次利用,在其他領域里繼續發揮其儲能價值。但由于對梯次利用行業缺乏引導和規范,目前全省梯次利用應用場景主要為鐵塔通信基站備電和電網側儲能示范電站,商業模式單一,下游實際市場體量較小,使用規模有限,運行效率不高,梯次利用尚處于起步和試點階段,亟須探索梯次電池在交通、金融、醫療、建筑、家庭等場景應用的新模式、新業態。
配套政策有待完善。全省尚未建立動力電池統一溯源監管平臺,無法全面掌握退役電池回收利用情況。利用價值低的退役電池缺乏有效回收,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相關標準體系尚未建立,拆解、檢測、梯次利用等未形成統一規范,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缺乏有效宣傳,社會公眾對退役電池造成的環境影響、資源浪費等缺乏了解。
對江蘇而言,推動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在于兩個方面:一是要規范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加快完善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的回收利用體系,確保在安全環保前提下實現退役動力電池的快速回收與高效利用;二是要大力推動動力電池回收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綜合運用財政、稅收、價格等手段,促進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健康穩步發展。
打造溯源監管平臺。建設全省統一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監管云平臺,將動力電池生產、回收、梯次利用、再生等環節全產業鏈納入平臺統一管理,實現對退役電池的全生命周期一體化管理。依托平臺強化退役電池溯源管理,對退役電池狀態、位置等信息進行實時跟蹤,加強與省有關部門銜接,實現國家動力電池溯源管理平臺數據互聯互通,建立數據共享機制,加強信息監管和統計分析,逐步建立全省退役動力電池歷史數據公共數據庫。
構建回收利用體系。加強回收體系建設,形成“N+X”回收體系。推動區域回收中心站建設,將大型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區域綜合服務中心站作為“N”,承擔本區域為主、輻射周邊的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工作,提供貯存、拆解、檢測、分選、材料加工、物流等梯次利用和資源再生前期需求服務;將全省動力電池回收網點作為“X”納入回收體系,運用“互聯網+回收”等方式,將動力蓄電池(含汽車、工程機械等)、儲能電池、消費電子電池、低速車電池等全部納入回收體系。建立回收、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產業鏈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全省從事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業務的企業全部進入回收利用網格體系內運轉,實現全省退役電池應收盡收、就近回收、就近利用、就近再生,加快建立規范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市場體系。
突破一批關鍵技術裝備。推進創新平臺載體建設,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業等各方主體優勢,加強產學研用合作,建設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創新平臺。在回收領域,重點突破“互聯網+回收”、安全貯存運輸等關鍵核心技術;在梯次利用領域,重點突破動力電池快速智能檢測評估、柔性無損快速拆解等關鍵核心技術,重點研發推廣智能規模化拆解、智能化集成等技術裝備應用;在再生利用領域,重點突破有價元素高效提取、材料性能衰減機理、材料性修復、殘余物質無害化處理等關鍵核心技術。在退役動力電池壽命預測、余能檢測、殘值評估等方面,培育一批專業服務機構,積極推動梯次利用產品認證,推動成立國家級退役動力電池檢測認證中心。逐步完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標準體系,依據市場需求和問題導向,按照“急用先行”原則加快標準體系建設。梳理標準體系制定需求,推出全省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標準體系建設指南。鼓勵企事業單位主導或參與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制定,鼓勵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機構研制靈活性較高的團體標準,鼓勵企業將先進技術成果和企業內部規范向標準轉化。
創新商業化應用模式。堅持退役電池殘值最大化利用。支持梯次電池率先在通信基站備用電源、電力儲能、充換電、低速動力等領域實現規模化、商業化應用,鼓勵建設中小型梯次電池儲能項目,穩步推進大型梯次電池儲能示范項目建設。引導企業在非電力領域備電等場景積極探索,支持梯次利用“車電分離”、換電、租賃、能源服務外包等模式創新應用,鼓勵利用梯次電池研發小型儲能設備并在金融、建筑、家庭等領域應用,推廣移動儲能設備在道路施工、野外作業、應急保障等方面應用,逐步提高鋼鐵等行業軌道機車使用梯次電池電動化改造比例。
出臺配套支持政策。綜合運用財政、稅收、價格等手段,促進動力電池回收行業健康穩步發展。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將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納入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貼專項資金支持范圍,鼓勵地方出臺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支持政策,改善因部分電池處置成本較高導致的回收意愿不足的狀況,實現兜底回收。統籌省級專項資金和稅費優惠政策,支持核心技術裝備攻關和回收利用示范項目建設。研究制定有利于市場發展的價格體系,落實國家新型儲能價格機制,完善峰谷電價政策,為用戶側儲能發展創造更大空間,促進回收利用產業鏈穩步發展。支持新能源車銷售推行“車電分離、電池押金、回收殘值保障”等模式,確保退役動力電池流入正規回收渠道。建立并完善新能源汽車銷售企業對消費者提供電池更換回收服務承諾制度。推動電池產品通信協議開放,允許梯次利用企業通過電池管理系統評估電池健康狀態。引導金融機構及社會資本加大對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項目的支持力度,開發專項金融產品,引導風險投資、創業投資等支持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項目。
建立安全環保紅線。牢固樹立安全綠色發展理念,及時發現和補齊動力電池在回收處置各環節的安全環保防控短板。重點做好退役動力電池梯次利用過程中的安全風險防控、再生利用過程中的環保風險防控,加強回收、拆解、利用環節安全風險的源頭管控。動力電池回收服務網點、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企業、綜合利用企業等相關主體,應按照《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服務網點建設和運營指南》相關要求,配備安全防護設施,落實安全操作規程,規范開展退役動力電池貯存和運輸,做好作業場所和人員安全隱患排查工作,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消除。進一步完善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安全環保責任制,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提升安全環保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