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愛軍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代表中國向世界做出了力爭2030年實現碳達峰和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主要有兩條:一是節能減排,實現脫碳發展;二是發揮自然生態系統的吸碳作用。鹽城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要在踐行“兩山”理論推動綠色轉型上示范引領,積極探索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打造江蘇發展的“碳匯空間”。因此,鹽城應該深入研究碳匯機理,放大碳匯功能,提高碳匯技術,充分利用自身豐富而獨特的資源,全力打造江蘇發展的“碳匯空間”,為全省乃至全國碳達峰、碳中和作出應有的貢獻。
碳匯,主要是指自然生態系統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通常包括森林碳匯、農業碳匯、濕地碳匯、海洋碳匯。鹽城集海洋、森林、濕地三大綠色基因和生物多樣性于一體,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生態資源寶庫,在打造江蘇發展的“碳匯空間”上具有獨特的優勢條件。
1.持續增大的森林面積為森林碳匯奠定了堅實基礎。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對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據研究,一公頃闊葉林每天可以吸收1噸的二氧化碳,釋放0.73噸氧氣。森林每生長出1立方米的蓄積量,平均能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出1.62噸氧氣。“十三五”期間,鹽城大力實施“一片林”工程,全市累計新造成片林62.4萬畝,改造提升62.3萬畝,建成330個森林村莊,40個森林小鎮,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3個省級森林公園,新增造林面積全省第一,2019年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截至2020年底,全市林地面積2267.32百公頃,森林覆蓋面積3522.46百公頃,林木覆蓋率達24.7%。2021年,鹽城9個縣(市、區)有11個地塊進行栽植碳匯林試驗,總面積超千畝。不斷增長的森林資源提供了可觀的森林碳匯總量,為打造江蘇發展的“碳匯空間”奠定了堅實基礎。
2.綠色低碳的生態農業為農業碳匯帶來了轉化路徑。研究表明,我國的農田土壤具有良好的固碳減排潛力。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億噸,其中農田生態系統貢獻占12%。鹽城作為江蘇第一農業大市,常年糧食耕種面積超1470萬畝,糧食產量實現“十七連豐”,是連續多年的全省第一產糧大市,也是長三角27個中心區城市中農業經濟總量唯一超千億元的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近年來,鹽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綠色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綠色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互促進。規模不斷擴大的綠色生態農業為打造江蘇發展的“碳匯空間”帶來了轉化路徑。
3.面積巨大的濕地資源為濕地碳匯提供了拓展方向。濕地碳匯是指濕地生態系統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從而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濕地是一種重要的碳匯系統,在吸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研究表明,我國各種類型沼澤濕地總的固碳能力為4.91TgC·a,其中湖泊濕地的固碳潛力為1.98TgC·a,濱海濕地的固碳潛力為1.19TgC·a。鹽城濕地遼闊,東部擁有太平洋西海岸、亞洲大陸邊緣最大的海岸型濕地,面積達680多萬畝,占江蘇省灘涂總面積的7/10,全國的1/7。廣袤的沿海灘涂,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2019年被授予世界自然遺產,被譽為“東方濕地之都”;中西部地處里下河地區腹地,湖蕩眾多,大縱湖、九龍口、馬家蕩等湖泊水域面積近百平方公里,為典型的湖蕩濕地,原始生態環境保存較好。面積巨大的濕地資源為濕地碳匯提供了有利條件。
4.豐富多樣的海洋資源為海洋碳匯創造了巨大空間。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匯體,參與了地球上93%的二氧化碳循環過程,每年吸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0%。據估計,自18世紀以來,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已占化石燃料排放量的41.3%左右、人為排放量的27.9%左右,地球上55%的生物碳或綠色碳捕獲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促進海洋碳匯發展,開發海洋負排放潛力,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路徑。鹽城擁有582公里海岸線,占江蘇省的56%。海域面積18897平方公里,豐富多樣的海洋資源為海洋碳匯創造了無限可能。
5.扎實先進的綠色產業為降碳減排提供了技術支撐。鹽城擁有全國唯一的霧霾治理研發與產業化基地和長三角最大的節能電光源生產基地。鹽城環保科技城是全國唯一以“環保”冠名的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擁有清華大學、中科院、復旦大學等13大國字號平臺,規模以上企業110家和其他企業100家,其中包括全國大氣治理前10強中的7家,被稱為“煙氣治理之都”。園區擁有30余項國際領先技術,特別是煤炭清潔燃料、催化劑再生、膜技術、土壤修復等方面擁有多項核心自主知識產權,銷售市場覆蓋美國、德國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先后榮獲“國家環保產業集聚區”“國家霧霾治理研發與產業化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等38個省級以上榮譽。扎實的綠色產業是鹽城打造江蘇發展“碳匯空間”的又一優勢條件。
近年來,鹽城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綠色發展,全力推進綠色轉型、綠色跨越,在減碳降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打造江蘇發展的“碳匯空間”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制約因素。
1.認識不夠制約了發展進程。認識是發展的先導,充分認識碳匯是打造碳匯空間的前提。根據調查顯示,鹽城公眾對低碳經濟的認識主要還停留在工業領域的節能減排,還沒有能夠深入認識和運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對森林碳匯、農業碳匯、濕地碳匯和海洋碳匯這些基于自然生態系統的碳匯認識還比較陌生,甚至有一些還處于認識空白。即使是植樹造林,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是基于改善環境的出發點,還沒有能夠充分認識并運用這些生態資源的碳匯功能,對這些自然生態系統碳匯的機理、功能、潛力、價值、交易、金融等還缺乏足夠認識和系統研究,這也導致公眾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削弱了打造“碳匯空間”的合力。
2.測算不清制約了碳匯交易。摸清家底、弄清存量、掌握增量是碳匯交易的重要基礎。只有建立科學的計量和監測體系才能準確評估各類碳匯在緩解氣候變化中的作用,從而提升我國在國際氣候變化治理中的話語權。但是到目前為止,在碳匯計量和監測方面,我國尚未建立起一套統一的數據、模型、方法、評估體系。我國所采用的標準與國外所使用的計量和監測標準有很大的差距,很難直接套用。因此,當前鹽城打造碳匯空間面臨著碳匯計量和監測的困難,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了碳匯交易,也直接影響了碳匯價值的轉換實現。
3.技術缺乏影響了碳匯增量。技術是提升碳匯增量的重要手段,技術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碳匯能力的增強。例如,農業碳匯和碳源之間的界限就比較模糊,運用先進技術可將碳源轉化為碳匯,而技術水平落后有可能會將碳匯轉換成碳源。我國對碳匯,尤其是海洋碳匯、濕地碳匯、農業碳匯等新型類型的碳匯研究起步比發達國家晚,技術手段也相對落后,在增強碳匯能力方面稍遜一籌。鹽城作為一個地級市,在我國碳匯技術水平整體不強的大背景下,缺乏先進的碳匯增匯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打造江蘇發展“碳匯空間”的進程。
4.機制不活制約了發展速度。體制機制是碳匯發展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在碳匯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體制機制不靈活的現實。例如,國內碳匯項目單一,主要集中于森林碳匯。農業碳匯、濕地碳匯、海洋碳匯等碳匯項目少之又少。另外,我國的碳交易還停留在國家層面,且碳當量的計算還不夠準確,與國家相銜接的市級層面的碳交易機制還未形成。再例如,碳匯產權界定有待進行、發展綠色碳匯的產業運行機制還不夠完善、碳匯核查和技術咨詢等相關機構尚待健全,碳匯項目融資渠道尚待建立,等等。諸如此類的體制機制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鹽城碳匯發展的速度。
面對“雙碳”目標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鹽城應進一步提高站位,充分利用獨特的生態資源優勢,創新頂層設計,錨定發展目標,深化改革創新,強化科學研究,加強國際合作,強化宣傳引導,高質量打造江蘇發展的生態“碳匯空間”,為鹽城乃至江蘇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1.創新頂層設計,全力提升發展速度。把森林碳匯、濕地碳匯等生態碳匯視為重要的公共資源納入經濟社會管理體系;研究出臺《鹽城市生態碳匯發展總體規劃》及其他專項規劃;設立生態碳匯發展專項基金,加大生態碳匯發展扶持力度;參照國際碳匯標準,探索建立生態碳匯計量和監測方法、搭建生態碳匯交易平臺、制定碳匯交易規制、完善碳匯產業運行機制等,為碳匯發展提供資金、人才、體制機制保障。同時,應加強組織領導,在市級層面成立專門的碳匯發展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深入具體實施碳匯發展工作部署,全力打造江蘇發展的“碳匯空間”。
2.錨定發展目標,增強生態碳匯能力。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充分發揮森林碳匯、農業碳匯、濕地碳匯、海洋碳匯的作用,不斷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的碳匯增量。繼續加強植樹造林和管理,尤其是進一步提高碳匯林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強森林碳匯能力;依托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深入實施濕地保護工程,完善濕地植被體系,挖掘拓展濕地生物碳匯;以發展生態農業為目標,不斷創新農作制度,大力推廣生態農業模式和低碳農業技術,強化農業系統的碳源轉化;大力實施海洋生態系統修復與保護工程,發展海洋生態產業,大力提升海洋碳匯能力。
3.深化改革創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著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構建清潔低碳能源體系,推廣可再生能源,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研發與應用;嚴格控制高耗能行業新增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加快傳統高耗能行業轉型升級;嚴格控制能耗強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建立健全用能預算等管理制度,推動能源資源高效配置、高效利用;繼續深入推進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著力提升新基建能效水平。
4.強化科學研究,夯實科技支撐基礎。成立鹽城碳匯研究中心,組建、引進專業研究機構和科研團隊,對鹽城生態碳匯開展實地調查、監測和研究,全面了解掌握鹽城碳匯分布狀況和增匯潛力;深入研究各種類型生態碳匯的固碳機理、增匯途徑以及評估方法;創新建立、完善碳匯監測和調查研究的技術方法和標準體系,打造碳匯研究“鹽城樣板”,為全國開展碳匯研究提供經驗參考;利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快建立鹽城碳匯研究網絡和數據網絡,促進鹽城碳匯研究數據共享,為碳匯標準化研究貢獻智慧和力量。
5.加強國際合作,凝聚強勁發展合力。充分利用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這塊金字招牌,放大世遺效應,深入實施向海發展戰略,深化對內對外開放,全力推動構建環黃海生態經濟圈,高質量打造世界級生態會客廳;定期組織召開以濱海濕地藍色碳匯與“碳中和”為專題的國際會議,加強碳匯領域的國際交流和合作,深度學習國際機構在碳匯領域的科學研究、政策設計、企業參與、市場交易等方面的最新理念和成果;深度參與國際生態治理對話,全力辦好國際濕地保護相關會議,利用一切有利的時機和國際場合宣傳推介生態碳匯功能,在世界范圍內達成生態系統保護、利用共識,凝聚生態碳匯發展合力。
6.積極宣傳引導,營造良好發展氛圍。通過各種機會和途徑加強生態碳匯宣傳教育,鹽城將全面提升市民對生態碳匯的認知度,營造出濃郁的碳匯發展氛圍。在宣傳方面,應積極構建碳匯宣教網絡,通過多種渠道普及碳匯知識,動員號召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碳匯建設中來;積極推動組建產業聯盟和專業服務機構,引導社會力量和資金參與到生態碳匯系統保護、修復和管理當中,凝聚起全社會的力量來共同打造碳匯空間。在教育方面,應加強與國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圍繞生態碳匯發展,開設生態碳匯專業,編制生態碳匯專業教材,培養生態碳匯專業師資力量,為鹽城打造江蘇發展的“碳匯空間”培養高端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