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華
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保證,是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地位的重要基礎。在當前農村經濟社會轉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農民大量頻繁轉移的關鍵時期,如何以更加寬廣的視野、更加長遠的目光、更加自覺的態度,主動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堅持與時俱進、守正創新,認真研究、謀劃、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是當前基層組織建設的一項重大課題。
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步推進,農村經濟體制深刻變革、利益格局深刻調整、農民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傳統農村社會結構和管理體制深刻變動等,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帶來了新問題、新挑戰。
農村改革全面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用有所弱化。40多年來,農村改革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取消延續2600多年農業稅的農村稅費改革,再到以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土地及征地制度改革為配套的農村綜合改革,推動我國農村各種關系發生了全面、深刻的變化。一方面,鄉鎮黨委政府和村級黨組織、村民委員會職能調整仍滯后于農村綜合改革步伐,角色、職能的轉變不及時,不到位,沒有完全從傳統思維定勢中走出來。面對由征地拆遷、利益分配等引發的矛盾沖突,部分農村黨組織沒有辦法及時有效地化解矛盾糾紛,不能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推動群眾信任,“說話沒人聽、辦事沒人跟”,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難以體現,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功能需要進一步強化。另一方面,稅費改革后農民群眾對基層黨組織的“依賴”程度減弱,市場經濟對農民的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沖擊,村組集體、鄉鎮政府傳統的聯系群眾、組織群眾、動員群眾的功能有所弱化,亟須重新構建基層黨組織與農民群眾的利益聯絡紐帶。同時,黨在農村基層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還存在空白點,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等農村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及外出、流入農民工群體中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還比較薄弱,一些地方的鄉鎮衛生院、中小學校、基層法庭等單位黨組織同樣存在空白點。
村級集體經濟“空殼化”,謀發展、辦實事缺少有效辦法。經濟全球化、農村市場化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產生了深刻影響,農村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生產要素廣泛流動,專業合作組織大量涌現,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總體比較薄弱,一些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基層干部不懂不會的問題較為突出。一是普遍薄弱。江蘇全省農村集體經濟存在明顯的區域不平衡現象,蘇北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20萬元以下的占總數的50%以上,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過億元的“名村”,如華西村、武家嘴村、永聯村等主要分布在蘇南地區。在位置相對偏遠、資源匱乏、交通不發達及生產力水平較低的部分蘇北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比較緩慢且滯后。農村集體經濟管理制度不夠健全,財務透明度不高,集體經濟管理專業人才比較缺乏。二是存在困惑。有的農村干部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都已包干到戶,農民成了經營主體,各級都在放手發展民營和個體私營經濟,再提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走回頭路,不合時宜;有的對過去發展集體經濟的一些失誤持片面看法,談“集”色變,不愿也不敢發展集體經濟。三是缺少辦法。面對現代農業新要求,一些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基層干部沒有能力為農民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詢、技術指導、市場營銷等服務,上不了農村經濟發展的“主戰場”,當不了帶領農民共同致富的“排頭兵”。部分地方發展集體經濟缺乏必要基礎和條件,尤其是欠發達地區農村受地理條件、自然資源、產業發展等諸多因素制約,“無工無農”,經濟基礎薄弱,很難找到集體經濟突破發展的新路子。
鄉鎮干部隊伍“固化”,農村干部凝聚群眾手段不多。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以來,鄉鎮干部隊伍流動較慢,來源相對單一,考試錄用和上級下派占較大比例,年輕干部補充不足,年紀偏大的占有很大比例。據統計,近五年來進入鄉鎮(街道)的公務員中,考試錄用、鄉鎮交流任職和上級機關下派的分別占47%、26.3%和12.6%,從村兩委主要負責人和大學生村干部等服務基層人員中選拔的只占2.3%和7.1%。一些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基層干部缺乏必要的凝聚服務群眾手段,鄉鎮一級權力呈現條塊分割、責權不對等的現象,看得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到;村一級缺資源、缺資金,村干部報酬待遇較低,缺少凝聚服務群眾的物質基礎和內生動力。有的基層干部宗旨觀念淡化,缺乏與群眾的直接聯系和深厚感情,缺少扎根農村、服務農民群眾的自覺意識,不愿深入聯系農民群眾;有的民主意識不強,仍然習慣于下行政命令的做法,不會聯系農民群眾。
農村黨員隊伍老化,黨員主體作用發揮不夠。從江蘇全省農村看,許多地方老黨員多,青年黨員少,有的村甚至多年不發展新黨員,也沒有入黨積極分子,農村黨員隊伍年齡老化、知識老化、思想老化的問題比較突出。截至2021年底,全省農村黨員55歲以上的占43.9%,其中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黨員)55歲以上的占34.2%。大多數農村黨員包括村干部只有初中或高中文化,具有本科或以上文化程度的較少,平時注意學習不夠,知識更新緩慢,缺乏必要的政策水平和知識技能。據江蘇省委組織部對500名農村無職黨員隨機問卷調查,認為自己無力發揮作用的占39.7%,不愿發揮作用的占19.3%。一些農村黨組織對黨員關心服務不夠,對黨員權利尊重保障不足,導致黨員主體意識淡化;有的黨員長年外出務工,黨組織跟蹤服務不到位,黨員與基層黨組織失去聯系。許多群眾反映,現在農村中影響大的都是一些致富帶頭人和各種能人,有的黨員的先進作用和影響力遠遠不如這些人。從實際情況看,有的黨員只看重自身利益、眼前利益,對村級事務和集體經濟發展不熱心,對組織活動不參與,對身邊群眾關心不夠;有的黨員思想退化,先進性缺失,甚至與黨組織唱“對臺戲”,在群眾中造成不良影響。
近年來,蘇州市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勾畫現代化目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一些經驗”的殷切囑托,大力推進抓黨建促鄉村全面振興,扎實推動“美美鄉村”黨建品牌建設,引導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在探索率先實現高水平共同富裕中當好組織者、推動者、先行者,為“2022年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強保證。截至2020年底,全市村均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達1053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74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889∶1,成為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小地區之一。
建強堡壘,鄉村“夢之隊”繪織美好愿景。著眼于打造“三農”干部人才“夢之隊”,堅持把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作為培養鍛煉優秀黨員干部的主戰場,致力于優化干部人才資源配置上精準發力,打出“組合拳”。首先,樹好選人用人“風向標”。嚴格落實五級書記一起抓、黨政一把手親自抓的要求,注重選拔熟悉“三農”工作的干部充實地方各級黨政班子,優先提拔使用實績優秀的農村工作干部,縣級市(區)黨政領導班子成員有“三農”工作經歷的占比50.3%,有對口支援和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經歷的干部提拔重用、晉升職級達100%。其次,培育強村富民“領頭雁”。率先構建具有蘇州特色的選、育、管、評、用、激為重點的村書記“專職五級”全鏈條管理體系,全面落實村書記“縣鄉共管”,加快推進蘇州鄉村振興學堂等“1+8+N”村干部能力提升實訓基地建設,讓村干部有情懷,有知識,有奔頭。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和群眾公認,進一步拓寬選人視野和用人渠道,扎實做好村級黨組織換屆工作,真正把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年富力強、具有帶領群眾共同致富本領、能夠創造性地完成農村各項工作任務的優秀黨員選拔進村黨組織領導班子。目前,全市村級黨組織書記平均年齡44.3歲,大專及以上學歷占95.8%,村級黨組織實現了班子學歷水平、專業素質、整體功能、年齡結構“三升一降”。最后,搭建鄉土人才“大舞臺”。制定出臺《姑蘇鄉土人才培養集聚行動計劃》,引導各類人才向農村基層一線流動,依托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專業合作社吸引全球、全國高層次農業人才1200多人,用3年時間統籌培養農業專業、能工巧匠類等鄉土人才600多人。精準選拔人才,盤活用好農村鄉賢資源,積極打破地域、身份、資歷、行業界限,采取內部挖潛、外部招引、機關下派等手段,真正把最優秀的人才選到農業農村現代化最需要的崗位上來。
壯大力量,村級“小賬單”鋪就美好生活。全市農村黨組織始終圍繞農民全體富裕富足,當好引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主心骨,堅持村黨組織領導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蛋糕”,更分好“蛋糕”,實現“大戶”“小戶”一起致富。一是堅持高起點謀劃。在全國率先發布《蘇州市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評價考核指標體系》,圍繞“三化一融”(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農民現代化、城鄉融合發展)設置指標和目標值,為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評價考核樹立“蘇州標桿”。制定《蘇州市探索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明確農業農村現代化20項重點工程。率先全面推進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創新4個方面15條實踐路徑,為全省推動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先行探路。二是推動高水平增收。持續深化富民強村先鋒行動,常態推動市級機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掛鉤結對薄弱村、選派第一書記、搭建“紅色心橋”村企聯建平臺等,不斷提升鄉村振興的幸福指數。挖掘市域集體經濟強村占比99.84%的優勢,總結推廣常熟蔣巷村、張家港永聯村、吳江開弦弓村等8類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典型模式,示范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支持發展共享農莊、休閑農業、精深加工、電子商務、社會化服務等業態,實現新業態興旺和多業態融合。三是做優高質量服務。緊扣民心這個最大的政治,大力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政府持續投入基礎上,以集體經濟為依托辦好鄉村醫療、養老等民生實事,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精心規劃建成2385個“海棠花紅”服務中心站點,打造“海棠花開滿城紅”市域為民服務特色品牌,以最大同心圓讓人民群眾分享更多的鄉村振興成果。
疏通源頭,黨員“生力軍”增添美麗動力。堅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按照“控制總量、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發揮作用”總要求,進一步突出工作重點,嚴格程序規范,持續優化黨員結構,提高農村黨員整體素質,從源頭上保障農村黨員隊伍的先進性、純潔性。一是嚴控優選把好“源頭關”。嚴格對照黨員標準,始終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堅持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的原則,保持農村黨員隊伍的生機活力和黨組織的形象與威信。在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蘇州市創新建立“入黨第一課”制度,將學黨史、用黨史的要求融入發展黨員工作全過程,被中央簡報刊發肯定。昆山市實施“雙征求雙公示”機制,把居住地評價設為“硬杠杠”,將“八小時”以外表現作為入黨和轉正的重要依據,對擬確定的發展對象和擬轉正的預備黨員,由工作單位和居住地黨組織雙向聯動考察公示,實現全方位“體檢”,杜絕“兩面人”。二是定向調控把好“結構關”。實施發展黨員“源泉工程”,注重從產業工人、青年農民、大學生以及非公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中發展黨員,有針對性地實行指標傾斜,不斷加強重點群體和重點領域發展黨員力度。太倉市實施發展黨員“思源工程”,組織各行各業代表性人物、先進模范、優秀員工和專業技術人員等重點群體,開展“紅飄帶”“思享匯”“R.E.D公開課”等活動150余場,積極引導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中的優秀分子向黨組織靠攏,全年新增入黨申請人近3000人。三是規范流程把好“質量關”。著力提升黨務工作者業務能力,面向基層黨組織印發《發展黨員工作實務手冊》,組織開展專項業務培訓。嚴格落實中共中央組織部及江蘇省委組織部部署要求,全面推開農村發展黨員違規違紀問題排查整頓工作,在2021年基層試點工作基礎上,對全部9個涉農縣級市區近2.5萬名黨員進行逐一排查,一著不讓地抓好各項工作落實。2021年,蘇州市共發展黨員20293名,其中,農牧漁民黨員717人,35歲左右514人,大學生黨員5455人,非公經濟組織黨員3314人,社會組織黨員383人,為農村黨員隊伍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增添了源頭活水。
健全機制,治理“微網格”扮靚美麗鄉村。積極探索“大村發展、小村治理”模式,全面構建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不斷延伸“組織觸角”,推進“組織扎根”,以黨建“繡花針”穿起鄉村治理“千條線”,全力建設善治文明、生態宜居、留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一是建強治理核心。全市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比例達96%,健全完善“鎮黨委—村黨委—自然村黨支部”三級黨組織引領鄉村治理的組織架構。堅持把“支部建在連上”建黨原則運用到鄉村治理實踐中,創新“行動支部工作法”,推動治理一線建支部,實現支部建在網格上、黨員進到網格里和服務延伸到網格三個100%,將組織優勢充分轉化為鄉村治理效能。二是提優治理效能。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全面推行“四議兩公開”,完善民主協商、村務監督等機制,持續推廣“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工作法,進一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提高農村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組織力、行動力、號召力。吳中區啟動“先鋒樞紐”基層治理體系建設,建立區、鎮、村三級先鋒樞紐站點1062個,組織黨員干部走村入戶2.7萬余人次,解決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2400余件,實現區、鎮、村三級組織“上下聯動”和政府、社會、黨員干部三類主體“左右協同”,打通了基層治理“最后一百米”。三是共享治理成果。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文明鄉村創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搶險救災等重大任務落實,全市農村公眾安全感達到95%,縣級以上文明鄉鎮、文明村占比分別為100%、78%,建成2800多個特色鄉村。
黨建引領是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于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的領導核心作用?!败囶^”強,“火車”快;人才興,事業旺。蘇州市各級黨組織通過強化黨建引領,持續加大“三農”干部人才隊伍建設,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農村基層貫徹落實,讓“農業強”的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農民富”的幸福指數進一步提升,“農村美”的動人圖景進一步展現,“社會文明程度高”的實踐內涵進一步拓展,農業現代化指數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全國前列。在2020年度全省鄉村振興實績考核中,蘇州市和所轄四個縣級市均獲第一等次。
制度機制是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前提。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的社會治理體系。蘇州市堅持問題導向,既直面難點、靶向施策,又立足長遠、系統治理,形成常態長效機制,用現代治理體系串起了江南水鄉的“美麗畫卷”。2021年初,經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等五部門聯合認定,蘇州全市一鎮七村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和示范村,入選數量居全國地級市前列、全省第一。蘇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在全省率先實現市域任務銷號,昆山市入選“2019年全國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的地方”,太倉市被評為“2019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集體經濟是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礎。集體經濟是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對于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地位、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服務群眾能力、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蘇州市在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基礎上,在引導鼓勵各村利用現有資源、盤活各類資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市村均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達1053萬元,100個市級相對薄弱村年均收入達444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74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889∶1。強大的村級集體經濟,不僅為蘇州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設增加了底氣,也為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共同富裕打下了堅實基礎。
齊抓共管是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保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級黨委齊抓共管和各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形成合力。蘇州市落實五級書記一起抓、黨政一把手親自抓的農業農村現代化責任體系,健全“鎮黨委—村黨委—自然村黨支部”三級黨組織引領鄉村治理的組織架構,推動形成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農村治理體系,以黨建“繡花針”穿起鄉村治理“千條線”。實踐證明,只要全面落實轄市(區)委抓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體責任、鎮(街道)黨(工)委的直接責任,各職能部門分口子、有重點地管人、管事、管資源,形成統分結合、權責分明、科學規范的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新機制,農業農村現代化就一定能率先實現,變為美好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