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森葉
作為人體最容易發生骨折的部位,橈骨遠端骨折屬于發生在橈骨下段2~3 cm 處易骨質疏松區域。在臨床治療中橈骨遠端骨折占據全身骨折的1/10,近幾年中老年人發生橈骨遠端骨折的幾率逐漸提升。橈骨遠端關節不但影響著人體腕關節生物結果,還影響著力學功能,在橈骨遠端關節出現骨折后,不但會導致患者腕部關節功能受到影響,還會導致患者關節無法正?;顒印6梭w前臂在日常生活中承受著較多的工作量,這不但使其骨折的風險攀升,還會在發生橈骨遠端骨折后,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3]。在骨折治療結束后,需及時對患者腕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臨床評價和診斷,保證患者完全康復。傳統臨床治療主要以閉合復位,石膏固定等外固定方式進行治療,這種方式雖然可以獲得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卻無法始終保證骨折處于正常位置,還容易出現一定的副作用。因此為了更好的提升治療效果,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中醫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方式進行治療,能夠保證患者骨折后橈骨長度及關節面得到有效修復,加速患者康復,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20 年2 月~2021 年2 月收治的50 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各25 例。參照組男12 例,平均年齡(56.27±3.10)歲,女13例,平均年齡(58.92±4.62)歲,伸直型骨折11 例,屈曲型骨折9 例,關節面骨折5 例;實驗組男15 例,平均年齡(59.74±3.96)歲,女10 例,平均年齡(57.02±3.43)歲,伸直型骨折13 例,屈曲型骨折6 例,關節面骨折6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需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腕部明顯腫脹,疼痛,經臨床 診斷和X 射線確診為橈骨遠端骨折,橈骨遠端出現位移與畸形等癥狀。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開放性骨折、嚴重骨折、需要手術治療的患者、有陳舊性骨折的患者。
1.3 方法 參照組患者主要采用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治療: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應取仰臥位,若患者出現極度疼痛的狀況可以為其注射2%的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緩解。將患者前臂維持在旋前位,分別握住患者遠折端遠側和近折端近側,實施對抗牽引,隨后采取推擠,背伸,掌屈等方式實施復位。在確認復位完成后可以將患者患處懸吊與胸前,用石膏外固定。
研究組患者采取中醫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應將患肢朝外部伸展,使其余身體保持直角狀態,這時醫師則需要借助右手對其大拇指進行固定,而醫師的左手則應該將患者患肢其余手指握住,并對其采取縱向牽引,將手臂牽引至遠端。隨后醫師需握住患者肘前方,對其進行反方向牽引。這種方式可以幫助患者緩解手部的重疊畸形,在重疊畸形有所改善之后,需要醫師握住患者的患肢腕部,并將患者骨折遠端固定按壓朝著遠處推擠。醫師應利用其余手指握住患者骨折近處,隨后糾正患者掌部內側角與橈側移位對尺片,牽引力度逐漸放松??梢酝ㄟ^撫摸患者手臂橈骨背側觀察患者復位是否平坦。若出現凹凸不平的情況,可以再次對患者實施中醫手法復位,直至患者固執恢復平坦。在復位完畢后可以將四塊夾板固定在橈骨骨折處。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采取Gartland-Werley 進行腕關節功能評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腕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越好。比較兩組治療效果,治療效果判定標準分為完全痊愈、基本痊愈、未痊愈3 個方面。完全痊愈:骨折線消失,且患者受傷部位對齊,連續活動患者未覺痛感,無明顯畸形情況,不存在壓痛,活動及功能障礙,關節功能恢復正常;基本痊愈:骨折對位還不夠整齊,患者出現局部壓痛,輕度愈合畸形,關節功能尚未完全恢復,活動受限;未痊愈:患者骨折線仍存在一定的愈合畸形情況,且患者還存在一定痛感,活動障礙,影響生活質量。總有效率=完全痊愈率+基本痊愈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骨折Gartland-Werley 評分比較 研究組彎屈、伸展、橈偏、尺偏、旋前、旋后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Gartland-Werley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Gartland-Werley 評分比較(,分)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4.00%,高于參照組的5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n(%)]
臨床治療常見的骨折類型中橈骨遠端骨折屬于其中的一種。目前橈骨遠端骨折易發生于中老年人群,屬于人體橈骨遠端關節面3 cm 以內的骨折現象,主要分為伸直型骨折,屈曲型骨折和關節面骨折等。在發生橈骨遠端骨折后,會引發一定的并發癥。其中包括神經損傷,拇指指尖斷裂骨折處骨質無法完全愈合等,因此在患者產生柔骨遠端骨折的過程中,需及時到醫院就診。當下對于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方法,主要采取傳統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方法,而保守治療方法屬于臨床中的首選治療方法[4-6]。
保守治療方法中可以分為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方法和中醫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方法,本次研究中中醫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方法對于繞骨遠端骨折的治療有著較好的效果,這種方法在治療過程中能提升安全性,且患者接受程度和配合意愿較高[7-9]。中醫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治療方式,主要使患者已經移位的骨質重新結合對齊,保證患者骨折線吻合,恢復患者正常人體骨質位置。另外,結合患者的骨折情況及患者手臂粗細可以選擇合適的夾板,保證夾板的位置處于患者前壁上部分1/3,而夾板遠端需超出腕關節4 cm左右,這樣固定可以更好的保證骨折部位不會移動,借助繃帶將其纏繞緊。橈骨遠端骨折斷端固定應使夾板,繃帶與棉花共同作用,患者需將前臂掛于胸前2 個月,這種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痛感,使患者骨質愈合良好[10-14]。分析本次研究所的數據可以得知,研究組彎屈、伸展、橈偏、尺偏、旋前、旋后評分分別 為(54.07±12.34)、(53.71±13.09)、(22.37±4.49)、(42.06±6.23)、(75.64±10.34)、(81.64±11.27)分,均高于參照組的(40.63±3.01)、(44.53±4.09)、(19.53±2.34)、(29.53±3.38)、(43.64±2.05)、(44.64±5.3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4.00%,高于參照組的5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臨床中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過程中使用中醫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治療方法,能夠加速患者腕關節功能康復,同時還可以提升治療總有效率,值得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