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馳
(齊魯理工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00)
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斷進步的力量源泉。創新型人才培養不僅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更是順應著建設創新型國家重要戰略。目前高校人才培養又面臨著學生思維靈活性不足、融匯變通能力的欠缺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弘揚傳統美德,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國內外學者對創新型人才培養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都重點表明了創新型人才培養尤其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近來,有學者開始關注傳統文化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影響,提出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發揮傳統文化對創新型人才的教育功能。但這些研究多是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對地域文化的研究不足。本文從齊魯文化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促進和制約兩個角度分析齊魯文化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影響,進而探討齊魯文化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融合。
創新是我國提高國際競爭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實現中華民族之偉大復興的動力支撐。創新型人才培養要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宗旨,以為國育才為目的。齊魯文化中所蘊含的剛健自強、包容、勤勞、變通等精神可以激發引導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齊魯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剛健自強精神。縱觀齊魯文化的演進和發展,其歷程便是一部自強史。齊魯文化源自東夷文化,在漫長的歲月里,在嚴酷的自然條件下,東夷人為了生存發展,憑借自強的精神和勤勞的雙手制造出精美的石器、骨器、陶器,發明了骨刻文,譜寫出波瀾壯闊的畫卷。
西周建立后,周公旦被封于魯,以拱衛周室;姜太公被封于齊,以治理夷人。這標志著東夷文化向齊魯文化演進。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和魯國兩國作為當時中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兩國文化開始碰撞、交融,涌現出以管仲為代表的法家、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等“諸子百家”,形成中國文化的第一個高峰。被稱為“華夏第一相”的管仲是齊魯諸子中自強精神的代表。管仲上任之初國庫空虛,鄰國之間戰亂不斷,國家內外部形勢嚴峻。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正是因為這種剛健的自強精神,在諸侯爭霸的春秋時期,管仲輔佐齊桓公完成霸業,使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自強精神同樣也是孔子、孟子留給后世的精神瑰寶。孔子認為,人要自重自強,一個人不可被剝奪的意志是難得可貴的,指出:“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生活于國家長期分裂、動亂的戰國中期。這個時代,戰爭連年,人民流離失所,孟子以天下為己任,曾說過:“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的自強精神,既體現了他對孔子自強思想的繼承,也體現了其所處時代的時代精神。剛健自強的精神在其他齊魯諸子身上同樣有所體現,這一思想也影響著我國的傳統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對中華民族的自強、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創新,不論是技術創新、理論創新乃至建設創新型國家,都需要持續不懈的努力,需要自強不息才能實現。自強是創新的基石,是創新的力量源泉,同樣是創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精神。這就要求當代大學生具備剛健自強精神,能夠克服創新道路上的重重困難。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可以利用齊魯文化中所蘊含的自強精神,培養其品格。只有擁有遠大的志向和剛健自強的精神才能擁有創新的動力,才能實現自身價值,完成時代賦予當代大學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神圣使命。
齊魯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包容精神。齊魯文化本身便是是由齊文化和魯文化兩種文化融合形成。齊文化又是在當地東夷文化的基礎上融合周文化形成并加以發展。魯文化則主要是以儒家思想為代表。齊文化講革新、尚功利;魯文化崇尚禮制、尊重傳統。春秋時期齊國爭霸和魯國禮樂文化的傳播,促進了兩國之間文化的交流。戰國時期,孟子二度前往齊國游學,在傳播儒家思想的同時也吸收了齊國文化之長,齊魯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早在田齊桓公時期,齊國便建立了官辦高等學府——稷下學宮。稷下學宮促進了戰國時期學術的繁榮,促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稷下學宮以包容的態度容納了當時各個學派,所以在其興盛時期,匯集包括道、儒、法、名、兵、農、陰陽、輕重等諸家學派學者近千人。稷下學宮的學者,不論派別、觀點,都可以“不治而議論”。在此期間,稷下學士們在學宮授徒講學、著書立說,學術著作有《宋子》《田子》《蝸子》《捷子》等。傳世的托名為管仲所作的《管子》,一般被認為是部分稷下學者的論文集,書中體現出的包容精神正是稷下學術的特點。“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正是這種包容匯總的精神,稷下學宮成為當時“百家爭鳴”的中心所在。
創新不能“閉門造車”,要學會“抬頭看路”,要有開闊的眼界,充分利用外界資源,以取長補短。所以培養創新型人才要培養其開闊的胸懷,面對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方法,不能排斥,而是要能夠客觀審視,發掘他人長處和優勢,才能取長補短。不同思想的對撞交叉可以產生思想的火法,激發創新的思維。
春秋戰國時期,齊魯大地眾多名士薈萃,這種勤奮精神在他們身上同樣得以體現。齊國政治家管仲,自幼勤奮好學,通《詩》《書》,懂《禮》,學識淵博,輔佐齊桓公后變法改革,并“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恒公逐漸成為春秋戰國時期認可的中原霸主。《管子·形勢解》里說:“人惰而侈則貧,力而儉則富。”提倡勤奮和節儉。孔子一生勤奮好學,“為之不厭”,“好古敏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韋編三絕的故事也廣為傳頌。孔子的弟子同樣繼承這一精神,孔子的弟子子路曾說過:“不能勤苦,不能恬貧窮,不能輕死亡;而曰我能行義,吾不信也。”孔子及其弟子的勤奮睿智對儒家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同樣影響著齊魯文化。這一精神在軍事家孫子、木匠鼻祖魯班等人身上同樣得以體現。
葉培大曾說過:“培養創新能力,一定要勤奮刻苦,鍥而不舍。這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根本就談不上創新。”齊魯文化之所以數千年綿延不絕、圣賢倍出,靠的便是世代子孫的勤勞和奮斗,齊魯兒女以勤勞著稱,勤勞則聰明技巧。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同樣需要培養其勤勞奮斗精神。
齊魯文化,特別是齊文化是一種崇尚改革、崇尚變通的文化。《管子·內業》說:“一物能化謂之神,一事能變謂之智。”認為智慧的人應能參與事物的存在與變化。《管子·心術下》說:“一氣能變曰精,一事能變曰智。”認為解悟出事物變化的趨勢,才能達到得一的做事境界。《管子·正世》提到“隨時而變,因俗而動”認為明君的做法不一定相同,而是隨著時勢的發展而變化,依據人們風氣而行動的。“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認為需針對當下的問題進行“更法”“變禮”。這種變通變革精神也表現在齊國歷史上姜太公、管仲、鄒忌的所進行的三次變革運動。歷史證明,齊國從一個小國逐步成為大國、強國離不開追求變革、追求變通的精神。變通精神大到可以給一個國家的發展注入活力,小到可以給一個創意提供靈機。
變通精神在儒家同樣有所體現,由孔子的后學所著的《易傳》便指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引用過這句古語,指出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世界,都需要與時俱進,這樣才能保持活力。創新要打破常規思維,學會變通。人們缺乏創新能力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一點在于思維的固化。由于觀念的局限性,要想創新就必須要突破思維的障礙,打破常規,尋求新的途徑。這就要求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要培養其變通的精神。
齊魯文化中雖然蘊含著豐富的創新精神,但也有阻礙創新,不符合當代社會要求的元素。高校不僅要挖掘齊魯文化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有利因素,也要明確齊魯文化對創新人才的制約因素,分析其原因,摒棄不符合當代社會要求的元素,以尋求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基本思想之一,提倡不偏不倚、安分守己、不要鋒芒畢露。孔子在《論語·季氏》中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中庸之道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雖然對社會的穩定和團結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的競爭意識,同樣也減弱了創新的動力。在遇到不同觀點或者沖突的時候容易為了和諧而放棄自己獨特的想法,不利于創新,特別是不利于激進式創新。早在“李約瑟之謎”提出之后,就有學者將中庸歸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利于科技創新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既要吸取“中庸之道”中積極的一面,培養團隊協作的精神,又要避免其消極的一面對創新的影響。
“群體本位”思想是儒家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特質之一。這種思想強調以群體和群體利益為中心,強調個人對所屬群體的依存。這種思想對維護社會安定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利于形成集體的凝聚力,但同樣這種思想也制約了個性化的發展。
培養創新型人才要注重個性化培養,只有其思維能力得到獨立發展,才能能夠產生新的想法,新的創造。“群體本位”的思想對學生的個性化和創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不利影響。如果標新立異,會“槍打出頭鳥”,甚至會受到群體的孤立排擠。因此在傳承齊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要平衡個體和群體二者的關系,既要傳承齊魯文化中的群體意識,又不能忽視個性化的發展,如果二者不平衡,齊魯文化很難發揮出其應有的價值。
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培養既有創新能力又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當今時代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及高校教師應承擔起為國育才之重任,探索利用齊魯文化中所蘊含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創新型人才培養與齊魯文化傳承兩大使命水乳交融、互為促進。此舉具有深遠的意義,為山東省全力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乃至為中華民族繁榮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論語·陽貨篇》中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人的習性的差別主要是后天養成的,習性的養成主要受環境因素制約。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創新動力不足、創新精神缺失等問題。這種普遍現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教育環境缺乏創新的氛圍,注重知識的傳授而缺乏對創新品格的培養。
所以要想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要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在教育環境中融入齊魯文化中的創新元素,營造剛健自強、開拓創新的良好氛圍,將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創新的動力、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可以在校園中積極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通過講座、競賽、學生社團活動、習慣養成教育等活動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這是當今高校和教育工作者面臨的迫切任務。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中開展創新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現如今各大高校逐漸認識到創新創業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對傳統文化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影響認識不足。所以在今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中,要轉變教學觀念,正確認識到齊魯文化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的作用。要將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創新能力作為教育的根本目標,將齊魯文化與創新型人才培養有機融合起來,運用齊魯文化中蘊含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不僅僅肩負著傳播知識同樣肩負著培養創新型人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
要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融入齊魯文化的元素,還要要求教師要有較強的傳統文化素養。所以高校應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和創新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才能融入齊魯文化的優秀元素,用齊魯文化來激勵學生,讓學生深刻感受齊魯文化的創新魅力,傳承前人的創新智慧,潛移默化中樹立創新意識。除了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中要融入齊魯文化元素,在專業課程中也可以融入齊魯文化的創新元素,引導學生將專業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在實踐中融匯貫通、創新,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由于歷史和時代的局限,齊魯文化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需要保留的精華和需要摒棄的糟粕,其對人才培養和對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是雙重的。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把握創新型人才需要具有的素質,能夠從齊魯文化中挑選出合適的教學內容,盡可能貼近創新型人才培養。
在創新型人才培養與齊魯文化的融合中,不能囫圇吞棗,要正確審視。對教學內容予以優化和創新,要對齊魯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齊魯文化中的自強、勤奮、包容等有利于創新的元素融入人才培養中,重塑學生的思維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要減弱齊魯文化中的去個性化、中庸思想對人才培養中的不利影響,使之與當代社會發展相適應,同時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的靈活性,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正確利用齊魯文化對創新型人格合理塑造,使創新意識得到充分激發。
總而言之,繼承和發揚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將會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生產生積極效應,值得在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中加以利用。在創新型人才培養與齊魯文化的融合中,要對齊魯文化去蕪存菁,將齊魯文化中的自強精神、包容精神、勤奮精神、變通精神融入人才培養中,減弱其群體本位思想、中庸思想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不利影響。高校應該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加強師資力量建設;老師也應該積極轉變教育理念,合理設置教學內容,致力于滿足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彰顯齊魯文化的育人功能,為創新型人才培養乃至建設創新型國家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