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偉 劉北蘆
注釋:坤卦,下卦坤(?)、上卦坤(?),由六“--”(陰爻)組成,是大地、眾女子之象征,集中體現大地、女子生育繁衍的偉大功德。乾卦取象為龍,陽剛、歡騰,能伸能屈,既健且潛;坤卦取象為牝馬,陰柔、溫順,至柔蘊剛,象征女子,代表陰。大地陰柔、包藏、容納、孕育,產生萬物;女子繁衍生育萬民。元、亨,是乾坤二卦皆具的天性。乾卦之元氣必與坤卦之元氣融為一體方生萬物,即陰陽交融方成自然。一般所謂元,是乾元、坤元結合之元,是陰陽交融之元。亨,亨通、融通,融通才能化育,化育是乾坤之本能。“利牝馬之貞”,牝(pìn)馬,雌馬,性溫順而端正。“元、亨,利牝馬之貞”,元氣融通,天道自然,對溫順的牝馬是有利的。牝馬要順牡馬,當然是假馬喻人。天道元、亨對柔順女子是有利的。使之更順遂地繁衍后代。坤卦六爻皆陰,女子至柔至順而生剛,其本質在于女子本柔弱,但生子后,護育堅強,為護子天助其剛、其強。因此,女子至柔而生剛,凡事亨通。君子行世,凡事至柔而帶剛,則易于亨通。干寶:“陰氣之始,婦德之常,故稱‘元’。與乾合德,故稱‘亨’。行天者莫若龍,行地者莫若馬,故乾以龍爻,坤以馬象也。故稱‘利牝馬之貞’矣。”虞翻:“坤為牝,震為馬,初動得正,故‘利牝馬之貞’矣。”“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攸(yōu),所。先迷,先未得其主。居陰者,不能與居陽者爭先求尚,必須做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語),謙退、禮讓,一定以乾健為主,不得自專。“后得主”,坤、陰、女行事,一切以乾、陽、男為主;坤、陰、女要配合乾、陽、男。配合得好,則是“得主”。這是有利的。不能柔而圓,剛而方;應柔而剛,圓而方;君子處世當如此。盧氏:“坤,臣道也、妻道也。后而不先,先則迷,失道矣,故曰:‘先迷’。陰以陽為主,當后而順之,則利,故曰‘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此“朋”為朋友,實指為偶,陰陽的一方。西南得偶,就不可東北再得偶,天道地道合在一起稱為天道,天道自然是平衡的。只有平衡了,才安、才正、才吉。即“安貞吉”。尚秉和:“自西而南陽日增,自東而北陽遞減,增則得朋,減則喪朋,而坤道無成。故安靜貞定則吉也。”坤卦取象牝馬,一切皆順皆柔皆配合,且不貪求,故安貞吉。地道、女道也是時時在變化的,為適時適勢而變化即是正道。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注釋:至美至善的大地本元,順天之道,得天之精靈,資生萬物。資,于此含滋生意。天地交融滋生萬物,天之元即天地交融之元,地之元亦是天地交融之元。二者均非孤立,而一般以天之元代之。天陽地陰,陰順陽,即“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大地(厚重)負載萬物,天地合德,永無止息;大地寬廣,含容弘大光輝,諸類物品皆能融通繁衍。“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雌馬與大地是同類,皆主順柔,順從雄馬無止境地奔行于大地上。柔順服從天道,利于守持正固,這當是君子所行。“先迷失道,后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先迷在于失道,沒按陰順陽,柔服剛之道辦事;后來順暢,在于按常規常理辦事。西南得到伴侶,在于互得陰陽。類,同類,陰陽互補相諧為同類。得朋而和諧共生,即“乃與類行”。東北失掉之朋,是不相諧之朋,故失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所以獲“安貞之吉”,就在于永遠順應大地溫柔、厚重、善與人同的品格而行事。王弼:“地之所以得無疆者,以卑順行之故也。乾以龍御天,坤以馬行地。地也者,形之名也;坤也者,用地者也。夫兩雄必爭,二主必危,有地之形,與剛健為偶,而能永保無疆。用之者不亦至順乎!若夫行之不以牝馬,利之不以永貞,方而又剛,柔而又圓,求安難矣。”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注釋:坤,此處坤,不只是順、柔,主要是厚重、偉岸不動搖,有擔當。大地的氣勢厚重、偉岸、擔當。君子觀此,以大地之德督教自己加修道德而多有擔當精神。王弼:“地形不順,其勢順。”來知德:“若以厚德載物之身心,豈有他道哉?惟體吾長人之仁也。使一人得其愿,推而人人各得其愿,和吾利物之義也;使一事得其宜,推而事事各得其宜,則我之德厚,而物無不載矣。此則孔子未發之意也。”
初六,履霜,堅冰至。
注釋:初六,六陰爻之下,初見陰氣,腳下有霜。履,鞋子,此為動詞,踩。腳下有霜預示著凝重的陰氣漸漸而來,冰天雪地亦將隨之而至。“堅冰”,堅硬而深厚的冰。從人的角度看,初六,女子初見柔媚,預示著豐艷美好。程頤:“陰始生于下,至微也。圣人于陰之始生,以其將長,則為之戒。陰之始凝而為霜。履霜則當知陰漸盛而至堅冰矣。猶小人始雖甚微,不可使長,長則至于盛也。”
《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注釋:“履霜堅冰”,講的主要是陰柔之氣開始凝聚。“馴致其道,至堅冰也”,馴,馴養、馴化,用于人則為教養、教育。教養得道,即教養得法,就一定“至堅冰也”。“至堅冰”于此是目標,是女子陰柔至善至美。即《詩經·關雎》所言,“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象》則將“初六”爻義完全引入人事了。蘇軾:“陰之為物,弱而易入,故易以陷人。鄭子產曰:‘水弱民狎而玩之,故多死。’”來知德:“陰始凝而為霜,漸盛必至于冰。小人雖微,長則漸至于盛。”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注釋:六二,柔居陰位,且為下卦之中,不迫不促,安其所止。直,端正;方,規矩;大,包容、孕育。“六二”比“初六”漸長,女子端莊、規范、包容、博大。習,巢中雛鳥練飛也。《禮記·大學》:“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女子既然在家做到端莊、規范、包容、博大,到婆家與丈夫自然和諧相通;有了子女,自然慈愛護佑,不用現學習,自然順遂。天道決定了陰柔天性隨陽,但欲隨得好,恰如其分,則必須有良好的家教使之“直方大”,而后才能“不習無不利”。蘇軾:“以六居二,可謂柔矣。夫直方大者何從而得之?曰六二順之至也。君子之順豈有他哉?循理無私而已。故其動也為直,居中而推其直為方,既直且方,非大而何?”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注釋:六二已有一定修養,凡所舉動,皆有直、方為律;“不現學沒什么不利”,因其早有婦道之德在發揮作用。地道,坤道、女德。光,發光,發揮作用。《禮記·大學》引:“《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有德女子嫁人后,影響一家趨善,一家善影響全國之善。此為“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注釋:六三,陰居陽位,中年女子具有陽剛之氣。上文提及,女子柔弱,為母則剛。但剛而不露,只有子女需其保護時,方突顯其剛。含章,即深含陽剛之美,外在平和柔順,亦寓君子道德高尚,從不彰顯。《詩·衛風·碩人》:“衣錦尚絅”。《禮記·中庸》:“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黯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具有“含章”“衣錦尚絅”美德之士,才能真正守持天地、人間正道,才能堅毅不拔。“或從王事,無成有終”,如參與平治天下事。縱然無大成就,也會善始善終。《老子·五十八章》:“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來知德:“三居下卦之上,有位者也,其道當含晦其章美,有美則歸之于君,乃可長久而得正。或從王事,不敢當其成功,惟奉職以終其事而已。”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注釋:君子深含陽剛之美,守持正道,因時而發;“或從王事”,即因時而發,到了應發之時,就要發,必須發。平素要含,含養、含蓄、積德、積力,待王事所需,奮力向前。再如女子溫柔和氣,修德持正,一旦有人傷害其子女,其護子之力無可比擬,這就是以時發,這就是“或從王事”。“知光大也”,能力、智慧用到正道、正理上,君子理直氣壯,使原來的能力、智慧成倍增長,更加光輝、廣大。前幾年見一則資料:西方一中年女子見其子被汽車壓在底下,她竟能一下子把轎車掀翻,救出孩子。愚以為如此理解“知光大也”較為準確。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注釋:六四,陰居陰位,上下不接,位猶不中,然能正視所處地位,收斂退讓。括囊,把口袋口扎得緊緊的,里不出外不入,喻口慎不言,不表白,不諂媚,把口閉得嚴嚴的,以免多言遭禍。“無咎無譽”,雖不會有什么大榮耀,也不會招災惹禍。《老子·五章》:“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漢昭帝時召開的鹽鐵經營研討會,會后記錄經西漢桓寬整理形成《鹽鐵論》一書。其中寫宰相田千秋善保自身,很少講話:“當軸處中,括囊不言,容身而去,彼哉!彼哉!”如此而言,括囊則側重表示老好人,不要原則,只要個人利益而少講話、不講話。這其實是將《易》的“括囊無咎無譽”本義扭曲了。本義為六四,所處地位、形勢決定它自然當括囊。非以利益為前提而括囊否?王陽明《傳習錄》上說:“精神、道德、言動,大率收斂為主,發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六五,黃裳,元吉。
注釋:六五陰居陽尊之位,無應無比,格外謙謹,唯恐失誤。黃裳,黃色,土地色,即大地本色,喻指“六五”雖處尊位,但仍不失坤陰柔順之德;裳,下裙,喻指下位,坤陰當處之位。“六五”位尊而不失本分,不失坤德,恪守天道,雖有尊位,而不棄陰柔之德,故“元吉”。元,善之長也。元吉,即大吉。朱熹:“六五以陰居尊,中順之德,充諸內而見諸外,故其象如此。”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注釋:“六五”仍保持大地本色、本位,自然大吉,而文恰在其中。文,文飾,美化。什么名分,什么打扮;干什么的,像干什么的。這就是最恰當的文,即孔子說的“文質彬彬”。尚秉和:“坤為文,黃裳文飾。言所以吉者,以居中位也。”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注釋:上六,坤卦之極,陰將轉而為陽,陰動則陽生。其本真是陰極則極求陽,二者交融。“龍戰于野”,戰,交接、交合,是龍交合于野,即完成了陰陽交融。“其血玄黃”,交融后的結合物精血玄黃,玄是天的顏色,即陽的顏色;黃是地的顏色,即陰的顏色。交融在一起,化生萬物。而及人則為,人修養到較高的程度,自然愿與人溝通交流,思想交融。自己思想走到了盡頭,融入了大家思想,則使之更為豐厚、充實。尚秉和:“陰陽相和,故曰龍戰于野。坤為野,龍為陽。”
《象》曰:“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注釋:龍在原野上交合,說明“上六”的陰極之道已經窮盡了。陽之將生。
用六,利永貞。
注釋:用六,六爻皆六;六,陰柔。只有六爻皆陰的坤卦,陰到極端了,而后陽剛介入,陰柔轉變為剛強。“利永貞”,六爻皆陰到極點時,積極吸納剛強,陰柔與陽剛交融,更為有利于貞正,固守正道。來知德:“用六與用九同。此則以上六‘龍戰于野’言之,陰極則變陽矣,但陰柔恐不能固守,既變之后,惟長永貞,而不為陰私所用,則亦如乾之無不利矣。”
《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注釋:陰極而動則變陽,隨時隨勢而變,乃適道也。隨陰陽變化而變化守正道之方式,而守正道本真是不變的,方可謂之永守正道。無論怎么終結,都要永守正道,方可謂之大終也。程頤:“陰既貞固不足,則不能永終。故用六之道,利在盛大于終,能大于終,乃永貞也。”侯果:“用六,妻道也,臣道也。利在長正矣。不長正,則不能大終陽事也。”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注釋:大地極為柔順而變動時極為剛強,極為恬靜,而道德極為規范方正。坤隨順乾,選擇后而得乾主,且能固守常道,包孕萬物而化育輝煌。坤道概括言之,就是順,順陽剛而守常。常者,永守正道,即按天的運行軌跡適時運行。尚秉和:“坤柔動剛。義與‘用六’‘大終同’,言坤雖至柔,遇六則變陽矣,故曰動剛。后得主而有常者,言最后變六為陽,以陽為主也。”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注釋:不斷行善事之家,一定會積有大家同慶的美德;不斷行惡之家,一定會積有大家同惡(wù)的禍殃。臣子刺殺他的國君,兒子殺害他的父親,不是一朝一夕釀成的大罪,形成這類惡果,是有個漸進的過程。這是因為未能早辨識其惡之苗頭,未早防患于未然所招致的結果。《易》說“腳下有霜,嚴寒不久就會到了”,這是說,萬事萬物的發展,總是順著一定的趨向。故智者總能知微知漸,《呂氏春秋·察今》:“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益所見,知所不見。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要順勢而思,要順勢而為,也要順勢而隨,均不可自專。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注釋:直,正直,正派;方,方正,正義。君子謹慎修養,使內心正直、端正,使外在行為規范、正義。嚴于律己、正義待人者自然得到眾人擁戴。正直、正義、包容宏大,不用現學習,自然而行即合宜。即修養到一定程度,充滿道德行為的自信。來知德:“直者何也?言此心無邪曲之私,從繩墨而正之謂也。方者何也?言此事無差謬之失,得裁制而宜之之謂也。此六二直方之所由名也。”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注釋:陰柔、在下位者即使有美德、有智慧,也要含而不露地用于輔佐陽剛、在上位者,不敢也不能自居成功。《老子·二章》:“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這是地從天的道理,妻從夫的道理,臣從君的道理。地從天的道理是功成而歸天所有,卻能積極輔天成事,善始善終。來知德:“天能始物,不能終物。地繼其后而終之,則地之所以有終者,終天之所未成也。地不敢專其成而有其終,故曰‘無成而代有終也’。‘六三’為臣,故當如此。”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
注釋:天地交融運轉,萬物繁盛,天地閉塞,日月不明,賢人躲藏。《易》說:“把口袋口扎得緊緊的,沒什么錯咎,也沒什么榮耀。”這是講為人處世要謹慎的道理。程頤:“四居上,近君而無相得之義,故為隔絕之象。天地交感,則變化萬物,草木蕃盛。君臣相際而道亨。”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之至也。
注釋:黃,土色,地色,中色,此為“黃裳”,“六五”居上卦之中,即“黃中”。理,治理。就一般君子言,以中正思想居位理事。“正位居體”,身居適當的位置;“美在其中”,居位之中,內心時時、處處皆充滿美德。“暢于四支”,流通于手足。“發于事業”,體現于事業上。“美之至也”,這是最好的美德。程頤:“五,尊位,在坤則惟取中正之義。美積于中,而通暢于四體,發見于事業,德美之至盛也。”
陰疑于陽必戰。為其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注釋:疑,凝,凝情,鐘情。陰氣凝情于陽氣必然交合。唯恐讀者認為坤卦各爻無陽,怎么能陰陽交合,所以稱“龍戰于野”。其實陽從未離開陰,陰陽交合標志是“血”。玄、黃色血,是天地、陰陽交合的產物,因天即陽是玄色,地即陰是黃色。荀爽:“實本坤卦,故曰‘未離其類也’。血以喻陰順陽也。”崔憬:“乾坤交會,乾為大赤,伏陰柔之,故稱‘血’焉。”
易道咸通
坤卦核心精神是順,是配合其內涵豐厚;是柔,是和平,是牝馬性格;更是大地滋生、包容、負載萬物,女子溫柔和順,“直方大”,貞正不茍。而順柔不是絕對的,對陽對剛要順要柔,要隨從,跟從。而面對邪惡不端,則固守正道,堅持“直方大”,即陰陽、柔剛,總是一體的。陰陽既矛盾、沖突,又相互依存,誰也離不了誰。《系辭》:“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必須結合,才能使天地運行,才能產生萬物。如陰陽不能很好結合,則天地閉塞,草木不生。所以陰陽結合,相互依存,互相融通,天地萬物繁茂。但不能為合而合,為了更好地合,則需要陰陽各自持有自己的特質特性,陽需剛健有力,陰需柔順有德。二者特點個性愈突出,方能交合得愈好,萬物才能更茂盛。故乾極突出六龍精神抖擻,陽剛烈烈;上下追求,奮斗不息。而坤極突顯牝馬正直方大,含章括囊;黃裳待龍,相遇則戰,戰即交合。交合而后方得萬物蕃生,為坤當恪守坤德,乾當恪守乾德。各有其德,交融蕃盛,以使天地萬物生生不息,中華民族堅毅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