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 陳蘭 楊賀菲 王一峰 董林垚 范仲杰 王志剛 胡波 馬瑞







摘 要:近年來中國在山洪災害防治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湄公河流域國家因與中國有相似的山洪災害防治需求,多次表示期望與中國合作。向湄公河國家管理與技術人員提供培訓從而輸出中國豐富的經驗與科技成果,對實現瀾湄國家互利共贏與區域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分析和總結中國科技部主辦的發展中國家培訓班項目“瀾湄國家山洪災害防治技術國際培訓班”的策劃、執行和反饋,找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應建議,為未來開展類似的培訓工作提供借鑒經驗。
關鍵詞:瀾湄國家;山洪災害;防治技術;國際培訓;交流合作
中圖法分類號:G718.6?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湄公河國家山地占比高[1],降水強度大[2],貧困人口多[3],山洪災害頻繁發生。開展山洪災害防治工作是保障區域經濟發展、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國加快山洪災害防治工程建設步伐,明確了山洪災害防治“以人為本”的思想和“急用先行”的原則,開展了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試點建設[4]、全國山洪災害縣級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5]、山洪災害調查評價和重點山洪溝防洪治理等防治措施[6-10],在山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11]、防治減災效益和山洪災害防治原創性成果等方面[11-13]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中國在山洪災害防治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其經驗技術可供湄公河國家參考和借鑒。
鑒于此,立足瀾湄流域各國在山洪災害防治方面的國家需求,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以下簡稱“長江科學院”)承辦了科技部發展中國家培訓班項目“瀾湄國家山洪災害防治技術國際培訓班”(以下簡稱“項目”)。項目以國際交流與培訓的形式,針對湄公河流域國家開展山洪災害防治技術培訓,緊跟“一帶一路”倡議新形勢需求[14-16],貫徹落實國家領導人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將我國在山洪災害防治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與科技成果進行技術輸出,分享山洪災害防治經驗,培養中高端管理與技術人才,提升湄公河國家山洪災害防治水平,對塑造我國大國形象、展示我國科技外援影響力、實現瀾湄國家互利共贏與區域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3,17]。
1? 項目策劃
項目承辦單位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以下簡稱“項目承辦單位”)于2018年起草“瀾湄國家山洪災害防治技術培訓”項目申請書,該申請書經長江水利委員會國際合作與科技局審核后,正式上報至水利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最后由水利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向科技部國際合作司申報。最終該項目于2019年2月正式獲批。
1.1? 培訓課程設置
項目旨在向湄公河流域國家致力于山洪災害防治的決策管理人員和科研人員分享我國在山洪災害防治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與科技成果,培訓的內容圍繞中國山洪災害防治現狀、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和山洪災害防治技術等方面開展,具體包括6個方面的內容:
(1)中國山洪災害基本情況,包括中國山洪災害成因分析、成災特點研究、分布規律概況等。
(2)中國山洪災害防治區劃,包括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必要性、山洪災害發育環境及防治現狀、山洪災害區域分異特征等。
(3)山洪災害監測預警技術,包括山洪災害監測網構建、山洪災害預警模型、山洪災害預警指標確定方法、山洪災害動態預警技術等。
(4)長江上游滑坡泥石流監測預警系統原理與演示,包括長江上游滑坡泥石流監測預警系統簡介、滑坡泥石流監測方法、主要監測儀器與方法、監測預警系統演示等。
(5)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與效益分析,包括中國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實踐、非工程措施運行效果分析與管理經驗探討、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運行效益分析等。
(6)山洪災害防災減災案例,包括中國現有的山洪災害防治技術、山洪災害防御體系的建設和管理理念、中國在山洪災害防治方面獲得的成功經驗。
將以上6個方面的培訓內容有機地融入13場培訓講座中,同時安排相應的現場考察,使學員對課堂的所學內容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具體的講座和考察內容如表1所示。
1.2? 培訓師資力量
在師資力量方面,經過項目承辦單位的精心篩選,聘請山洪災害防治行業13位知名專家作為授課老師。授課老師均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對國內外山洪防治最新發展情況有著全面的掌握。授課老師來自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長江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國家氣象中心、湖北省水利廳、湖北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武漢大學、云南大學和云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共計9家單位。為方便授課老師與學員之間的交流,授課期間全程安排英語翻譯陪同。
2? 項目實施
2.1? 培訓招生
項目承辦單位于2019年4月向老撾、柬埔寨、巴基斯坦、越南和緬甸相關部門發出邀請函,各國相關申請人經由中國科技部發展中國家培訓班網站報名。項目主要針對決策管理人員和科研人員培訓,在充分考慮五國的實際情況和申請人背景后,最終錄取了20名學員。其中11人來自政府部門,7人來自高校,2人來自相關企業技術部門。
2.2? 培訓安排
項目于2019年10月27日啟動,2019年11月10日結束,為期15天。培訓按照地點分為武漢和昆明兩段。培訓于10月28日在武漢正式開班,項目承辦單位邀請的知名專家分別按照設置的課程向各國培訓學員系統授課,同時項目主辦方根據既定安排組織學員赴實地進行考察。培訓的詳細安排見表2。
表2? ? 培訓日程
日期 培訓地點 日程安排
2019年
10月27日 武漢
(丹江口) 學員報道
2019年
10月28日 ①開班儀式
②講座:山洪災害監測預警關鍵技術與集成示范研究、水庫誘發型山地災害防治
2019年
10月29日 講座:中國洪水預報預警技術進展與展望、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與防治
2019年
10月30日 武漢
(丹江口) 考察:丹江口山洪災害預警系統
2019年
10月31日 考察:丹江口水庫水利設施
2019年
11月1日 講座:長江水利工程調度與防洪管理、湖北山洪災害防御的方法和成效
2019年
11月2日 考察:長江防洪模型、長江文明館
2019年
11月3日 ①講座:長江防洪體系與水庫調度
②考察:武漢江灘城市防洪工程
2019年
11月4日 ①講座:大河沿岸城市發展
②培訓班交流
2019年
11月5日 昆明 考察:滇池防洪工程
2019年
11月6日 ①考察:滇池周邊水利設施
②講座:氣候變化下大河源區生態屏障工程
2019年
11月7日 講座:山洪致災降水預報技術進展、洪水預報預警技術進展與展望
2019年
11月8日 ①考察:云南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調研
②講座:山洪災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及典型案例
2019年
11月9日 ①講座:氣候變化下的亞洲區域極端水文和氣象災害
②畢業典禮
③培訓班交流
2019年
11月10日 學員返程
11月9日下午,培訓班結業典禮在昆明順利舉行。結業典禮結束后,項目承辦單位向各國學員征求了對此次培訓的意見與建議。學員一致認為,此次培訓促進了各國相關知識的共享,增進了相互理解,同時也表示將積極參與相關合作,為推動瀾湄國家山洪災害防治與管理貢獻力量。
3? 項目反饋
項目承辦單位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向所有參與此次培訓的學員進行了滿意度調查。調查共發出評價與建議表20份,其中越南學員3份、緬甸學員2份、柬埔寨學員3份、老撾學員12份,共收到反饋意見20份,回收率達100%。評價與建議表將各項培訓內容分為優秀、良好和中等3個等級,同時鼓勵學員就此次培訓提出建議。
評價與建議表回收后,對各培訓內容的評價進行統計,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為更直觀地反映課程的滿意度,對課程內容評價的3個等級分別賦5分、3分和2分。換言之,若全部20名學員認為某一課程內容為優秀,則該課程的評分為滿分100分;若全部認為良好,則為80分;若全部認為中等,則為60分。
表3? ? 滿意度調查成果
編
號 培訓
類型 評價內容 評價等級 總
分
優秀
(5分) 良好
(4分) 中等
(3分)
1 講座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關鍵技術與集成示范研究進展 18 2 98
2 水庫誘發型山地災害防治 17 3 97
3 中國洪水預報預警技術進展與展望 12 7 1 91
4 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與防治 15 4 1 94
5 長江水利工程調度與防洪管理 18 1 1 97
6 湖北山洪災害防御的方法和成效 16 3 1 95
7 長江防洪體系與水庫調度 18 2 98
8 大河沿岸城市發展 17 3 97
9 氣候變化下大河源區生態屏障工程 13 5 2 91
10 山洪致災降水預報技術進展 16 3 1 95
11 洪水預報預警技術進展與展望 11 6 3 88
12 山洪災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及典型案例 14 4 2 92
13 氣候變化下的亞洲區域極端水文和氣象災害 13 4 3 90
14 考察 丹江口(官山河) 山洪災害預警系統 15 5 95
15 丹江口水庫水利設施 16 2 2 94
16 長江防洪模型 15 3 2 93
17 長江文明館 17 3 97
18 武漢江灘城市防洪工程 15 4 1 94
19 滇池防洪工程 13 4 3 90
20 滇池周邊水利設施 12 6 2 90
21 云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13 5 2 91
根據統計數據可知,培訓內容整體平均分為93.7分。其中,95分及以上的培訓內容9項(占比42.9%),90~95分的11項(占比52.4%),90分以下的1項(占比4.7%)。整體處于較優秀的水平。
培訓內容中“山洪災害監測預警關鍵技術與集成示范研究進展”“長江防洪體系與水庫調度”“水庫誘發型山地災害防治”“大河沿岸城市發展”“長江文明館”“丹江口(官山河)山洪災害預警系統”6項未得到學員的中等評價,其中“山洪災害監測預警關鍵技術與集成示范研究進展”和“長江防洪體系與水庫調度”2項更是得到最高分98分的評價。
在培訓內容中“洪水預報預警技術進展與展望”得分最低為88分,且有多達9名學員(占比45%)的評價沒有達到優秀的水平。在相對應的建議內容中,培訓學員提到該培訓內容較傾向于理論介紹,涉及的具體案例較少,與實際應用的結合度有待提高,相對其他培訓內容而言較難于接受和理解,興趣度和關注度相對較低。除此之外瀾湄各國有著不同的背景和需求,在介紹我國洪水防控相關技術的同時,需要增加針對瀾湄國家不同的國情和歷史發展狀況等方面的介紹,并結合瀾湄各國的洪水防控需求,將我國先進的防控理念和技術應用于瀾湄各個國家中。
4? 總結與建議
邀請湄公河國家相關決策管理人員和科研人員參加“瀾湄國家山洪災害防治技術國際培訓班”,達到了項目預期目標。在培訓班結束后,承辦方組織了參培人員對項目的執行情況進行評價和提供建議。從培訓學員的評價和建議中可以看出,本次培訓班在培訓課程設置和內容上總體上滿足要求,但仍存在有待改進的方面。課程設置上應更多貼近湄公河國家的山洪災害防治需求,有針對性地介紹我國的先進技術,盡可能提供相關技術在湄公河國家的應用前景等介紹,使培訓學員能清晰受益。在培訓內容上,應將理論闡述轉化為應用實踐的介紹,使培訓學員更易于接受。
參考文獻:
[1]游珍,楊艷昭,姜魯光,等. 基于DEM數據的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地形起伏度研究[J]. 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4(4):393-400.
[2]吳迪,趙勇,裴源生,等.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溫度和降水變化趨勢分析[J].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2011,9(4):304-312.
[3]李家成,李曾桃子. 瀾湄合作機制框架下的湄公河次區域減貧問題研究[J]. 中國-東盟研究,2019(3):74-115.
[4]邱瑞田,黃先龍,張大偉,等. 我國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實踐[J]. 中國防汛抗旱,2012,22(1):31-33.
[5]周建強. 加快推進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的思考[J]. 中國防汛抗旱,2013,23(5):56-62.
[6]黃先龍,褚明華,石勁松. 我國山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淺析[J]. 中國水利,2015(9):17-18.
[7]董林垚,劉紀根,張平倉,等. 山洪災害調查評價過程實踐問題芻議[J]. 中國水利,2015(13):26-28.
[8]何秉順,凌永玉,王文科,等. 穩步推進重點山洪溝防洪治理項目的思考[J]. 中國防汛抗旱,2014,24(6):12-14.
[9]何秉順,黃先龍,張雙艷. 山洪溝治理工程設計要點探討[J]. 中國水利,2012(23):13-15.
[10]袁以美,鄭明權,周代榮,等. 某重點山洪溝防治措施及經濟效益分析[J]. 水利水電技術,2017,48(6):124-127.
[11]郭良,何秉順. 我國山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與成就[J]. 中國防汛抗旱,2019,29(10):16-19.
[12]郭良,丁留謙,孫東亞,等. 中國山洪災害防御關鍵技術[J]. 水利學報,2018,49(9):1123-1136.
[13]邢偉. 瀾湄合作機制視角下的水資源安全治理[J]. 東南亞研究,2016(6):72-82.
[14]顏欣. “一帶一路”背景下瀾滄江-湄公河命運共同體的構建[J]. 學術探索,2017(9):46-51.
[15]李曉,李俊久. “一帶一路”與中國地緣政治經濟戰略的重構[J]. 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10):30-59.
[16]周谷平,闞閱. “一帶一路”戰略的人才支撐與教育路徑[J]. 教育研究,2015,36(10):4-9.
[17]李晨陽. 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遇、挑戰與對策[J]. 學術探索,2016(1):22-27.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mountain torrents disaste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raining of Lancang-Mekong countries
WANG Ke1,2 CHEN Lan1,2 YANG Hefei1,2 WANG Yifeng1,2
DONG Linyao1,2 FAN Zhongjie1,2 WANG Zhigang1,2 HU BO3 MA RIU3
(1. Changjiang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Wuhan,Hubei 430010,China;2. Research Center on Mountain Torrent & Geologic Disaster Prevention,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Wuhan,Hubei 430010,China;3. Lancang-Mekong Water Resources Cooperation Center,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Beijing,100038,China)
Abstract:Chin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mountain torrents disaste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recent years. As Mekong River countries have similar needs on mountain torrents disaste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y have showed their strong interest in cooperation with China. Exporting China’s rich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 by training manageri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of Mekong River countrie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on promoting mutual benefit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mong the Lancang-Mekong countries. This study analyses and summaries the planning,execution and feedback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on Mountain Torrents Disaste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Lancang-Mekong Counties and provide relevant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found in this training program. This offers a great guidance to similar training program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Lancang-Mekong countries;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s;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international training;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3455500338206